陳靚 于書媛
摘 要:對ETM+、SPOT5、Landsat TM、ASTER GDEM和高分一號影像數據進行研究,探討多源遙感影像的特征與選擇,詳細闡述了地震斷裂構造解譯的方法和流程。最后,文章通過具體案例對解譯方法展開分析。
關鍵詞:多源遙感影像;地震斷裂;線性構造;解譯標志;DEM
1 概述
遙感技術因其觀測范圍廣、不受地面自然條件限制等特點,在地震觀測研究中顯現出明顯的應用前景。1974年,美國總統(tǒng)顧問F.Press教授和C.Allen教授贈送中國地震代表團一套覆蓋我國全部領土的陸地衛(wèi)星圖像,我國從此開始系統(tǒng)運用各種遙感圖像,進行斷層活動性、強震構造環(huán)境、地震地表破裂等方面的遙感地質解譯研究[1]。
斷裂構造是地殼中最常見的地質構造,遙感技術不僅可從宏觀上把握斷裂構造的總體特征,還可以通過影像的色彩、形態(tài)、紋理結構等分辨斷層的地貌影像信息,為描述斷層的空間展布及相互切割關系,分析其與地震活動相關性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手段。隨著遙感技術的發(fā)展,同一地區(qū)不同衛(wèi)星傳感器獲取的遙感影像數據越來越豐富。與單源遙感影像數據相比,多源遙感影像數據所提供的信息具有冗余性、互補性和合作性[2]。因此,研究多源遙感影像在地震斷裂構造解譯中的應用至關重要。
2 多源遙感數據源選擇與解譯方法
2.1 數據源特征與選擇
目前,多分辨率、多波段、多時相的遙感影像數據廣泛應用于地學領域。在地震斷裂構造解譯工作中,應充分考慮傳感器的空間、光譜和時間分辨率,同時要根據研究地物的光譜特性、成像規(guī)律和影像特征來選取合適的遙感影像數據加以應用。ETM+、SPOT5、Landsat TM 和ASTER GDEM影像在斷裂構造解譯中應用較為廣泛。隨著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tǒng)重大專項的推進,高分系列衛(wèi)星尤其是高分一號影像也有效應用于基礎地質遙感調查等行業(yè)應用中。
中等分辨率的ETM+影像在地質調查和斷裂分析等工作中被廣泛使用[3],它具有6個30米分辨率的多光譜波段、1個60米分辨率的熱紅外波段和1個15米分辨率的全色波段。其中,第4和第7波段適合斷裂構造解譯。SPOT5影像具有3個10米分辨率的多光譜波段和1個2.5米分辨率的全色波段,可以滿足1:25萬至1:1萬比例尺平面圖的制圖精度要求。Landsat TM 影像份7個波段,其中TM5能夠清晰反映線性構造,一個熱紅外波段在隱伏斷裂及活動性構造方面具有一定優(yōu)勢[2]。ASTER GDEM有20米的垂直精度和30米水平精度,適合提取坡度、坡向、坡度變化率等地貌因子,有較好的輔助解譯作用[4]。高分一號是中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tǒng)的首發(fā)星,全色分辨率2米,多光譜分辨率8米,具有高、中空間分辨率對地觀測和大幅寬成像結合的特點,對大尺度地表觀測具有獨特優(yōu)勢,對大斷裂的判讀與解譯有輔助作用。
2.2 解譯方法
多源遙感影像斷裂構造解譯方法主要包括幾個方面:遙感影像處理與相關性分析,線性構造解譯,遙感影像標志、地貌特征及斷裂的解譯,最后通過實地調查對解譯結果進行驗證。為滿足相關斷裂構造解譯的需要,可運用高分一號、landsat ETM+、ASTER GDEM、DEM、Google Earth Image等影像資料進行聯(lián)合解譯。解譯技術路線圖如圖1所示。
3 斷裂構造的解譯與分析
3.1 遙感影像處理與相關性分析
3.1.1 遙感影像預處理
遙感影像預處理是使用ENVI、ERDAS等遙感圖像處理軟件進行一系列的影像處理工作,以實現增強遙感影像空間信息的功能。這些操作主要包括幾何校正、輻射校正、影像融合、影像鑲嵌以及色調調整等,通過這些處理步驟能夠為進一步提取遙感影像中有用的信息做準備。
3.1.2 影像增強
根據數據源的特點對預處理后的數據進行影像增強,以突出斷裂構造的光譜特征和微地貌特征。主要方法包括:假彩色波段合成、波段差、比值計算、主成分變換、坡度分析和地貌渲染等。
3.1.3 相關性分析
多光譜遙感影像數據包含多個光譜波段,每個光譜波段所包含的信息量不同,為完成不同的目的,達到不同的結果,對于光譜波段的選擇至關重要。因此,需要對遙感影像的各個波段的數據進行相關性的分析,選擇適合斷裂構造解譯的波段組合。通??蛇x用最佳指數(OIF)法,該概念是美國查維茨Chavez等1984年提出的。計算公式為:
根據其相關系數矩陣,再分別求出所有可能3個波段組合的OIF。按照其概念,OIF越大,則相應組合圖像的信息量越大。為確定最佳波段組合方式的遙感影像圖,突出地質特征信息,需要對遙感影像的各個波段的數據進行相關性的分析,以此滿足解譯的要求。
3.2 線性構造解譯
斷裂是一種線性構造,地表微小的線性特征可以用基于不同光照方向的DEM地形起伏來達到增強的效果,因此,使用一定的光照模型生成的DEM被廣泛應用于線性構造的識別中,從而輔助斷裂構造的研究。光照模型公式如下:
其中?籽H(?姿)表示影像像素對應的水平地表太陽入射角的反射率,計算公式為?籽H(?姿)=mcosz+b;?籽T(?姿)表示影像像素對應的坡面太陽入射角的反射率,計算公式為?籽T(?姿)=mcosi+b;z表示為水平地表的太陽相對入射角(單位:度);i表示坡面太陽入射角(單位:度);m表示影像像素值;b是線性方程的截距;c表示線性方程的截距與影像像素值的比值。
一般情況下,在同一研究區(qū)范圍內,同一組方向的線性構造的走向大致都是相同的,不會出現差距較大的情況。所以可利用研究區(qū)域地質圖已有的線性構造,來判斷最合適的太陽方位角。根據疊加最佳光照模型的遙感影像,清晰地解譯出研究區(qū)的線性特征,然后使用GIS軟件,疊加最佳遙感影像獲取的線性構造信息,得到研究區(qū)的線性構造解譯圖。
3.3 遙感影像的目視解譯解譯
圖像解譯就是研究分析遙感影像的過程,可以根據地物的光譜特性、成像規(guī)律及影像特征來辨別地物,并判斷其類別和特性屬性。在遙感影像上,不同地物有著不同的影像特征,這些影像特征是解譯時識別各種物體的依據,稱為目視解譯標志。從直觀上講,活動斷裂的遙感影像解譯標志主要有色調、地層、地貌、水系、土壤以及綜合景觀等,前人一般將其歸納為三類,包括:線性標志、垂直錯動標志和水平錯動標志(謝廣林等,1982;國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等,1982;丁國瑜,1982;蔣藺珍,1985;鄒謹敞,1995)。斷裂構造特征的識別主要就是運用解譯標志和實踐經驗的綜合分析。遙感影像的目視解譯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準備工作:收集資料,分析整理,確定使用方式和作業(yè)方法。(2)建立解譯標志:根據具體影像,結合地圖資料和野外調查建立解譯標志。(3)室內解譯:按解譯標志,結合已有資料進行全面解譯,得出解譯得初步結果。(4)野外驗證:對結果核查、修正和補充,確定各解譯要素的屬性和邊界范圍。(5)成果整理:文字資料編寫,成果的繪制。
4 實例分析[5]
實例工作區(qū)位于155.5°-166.8°E、31.17°-31.68°N范圍內,利用該區(qū)域Landsat ETM+、高分一號、ASTER GDEM數據,研究斷裂構造在遙感影像中的波譜特征和宏觀地質特征,借助線性構造解譯結果,采取先人機交互判讀方式,分析斷裂構造。
4.1 線性標志解譯
研究區(qū)域斷裂走向北西,實驗中選擇較低的太陽高度角(15°),與傳統(tǒng)衛(wèi)片的光照模型(40°-50°)相比,可使地形陰影更明顯,適合探測線性構造。在0°-180°不同的太陽方位角模型,以1°為權值,進行角度加權運算,可尋找到適合顯示線性構造的角度。為了保證最大限度地顯示線性構造,以1°為權值,進行20°范圍的角度加權運算,得到該方向的可能光照模型,然后對比地質圖,得到最佳的光照模型。角度計算公式如下:
A=B±i (3)
其中B值為0°、50°、130°,i取值為1°、2°、3°......20°。
最后,經過多次實驗發(fā)現太陽方位角70°的陰影起伏圖對N-W構造走向的斷裂構造地貌顯示較明顯。因此文章選擇更有利于N-W構造走向顯示的70°光照模型作為分析增強區(qū)域構造地貌的最佳光照模型。
4.2 地貌影像特征解譯與實地驗證
通過高分一號多光譜(分辨率8m)影像的形狀特征和光譜特征分析,發(fā)現斷裂對微地貌發(fā)育起控制作用,西北端斷裂沿線的山脊被有北斷裂改造的形跡,分布著溝槽、埡口、深溝、谷地等較典型的地貌特征。依據上述特征,判讀出斷裂沿線的斷層谷地、斷層埡口、斷層三角面。圖4是判讀分析出的斷層谷地的斷裂構造結果。
實地驗證主要依靠野外地質調查。依據選取的已知斷裂沿線特征點,劃定考察路線和重點考察區(qū),開展地貌、構造和剖面的實地考察,對遙感影像結果進行驗證。
5 結束語
隨著遙感技術的發(fā)展,遙感數據在對地觀測研究中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將多源遙感數據與其他地學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與應用,能夠多角度獲取研究區(qū)域更豐富、準確的資料,在地質構造解譯和防震減災工作中具有較為突出的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單新建,李建華.遙感地質與干涉形變測量[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9,1-2.
[2]韓玲,吳漢寧,杜子濤,等.多源遙感影像數據融合方法在地學中的應用[J].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2005,27(3):78-81.
[3]張微,陳漢林,李啟敏,等.基于遙感技術研究蕭山-球川斷裂帶[J].科技通報,2008(24):156-161
[4]齊信,邵長生,陳州豐,等.多源遙感數據在斷裂構造解譯中的應用.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12,32(4):90-93
[5]于書媛,陳靚,張潔,等.梅山-龍河口斷裂中西段遙感解譯及第四紀活動特征.防災科技學報,2015,17(2):90-93
[6]吳哲.基于兩種遙感影像的郯廬斷裂帶構造解譯淺析[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J],2011,34(1):13-21
[7]馬丹,吳中海,李家存,等.川西理塘斷裂帶的空間展布與第四紀左旋走滑活動的遙感影像標志[J].地質學報,2014,88(8):1417-1435.
[8]鄭穎平,姚大全,張毅,等.郯廬斷裂帶新沂-五河段晚第四紀活動的新證據[J].中國地震,2014,30(1):23-29.
[9]鄭穎平,翟洪濤,李光,等.郯廬斷裂帶江蘇新沂-安徽宿松段地震危險性分析[J].華北地震科學,2012,30(2):48-51.
[10]竇愛霞,王曉青,王棟梁,等.基于多源數據的活動斷裂遙感圖像處理技術[J].地震,2010,30(3):123-128.
[11]龔偉,曾佐勛,王杰,等.郯廬斷裂帶江蘇段第四紀活動性研究[J].地震研究,2010,33(1):86-91.
[12]施煒,張岳橋,董樹文,等.郯廬斷裂帶中段第四紀活動及其分段特征[J].地球學報,2003.24(1):11-18.
[13]劉小利,李雪,李井岡,等.ETM+和DEM數據在斷裂解譯中的應用[J].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12,32(6):50-53.
[14]WEI,YANG Panxin, ZHANG Jun. Remote sensing analysis of northwest-striking fault in Wenchuan earthquake zone[J].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12:1054-1073.
作者簡介:陳靚(1983-),女,漢,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地理信息系統(tǒng)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