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彩蘭
摘 要:《純生活》以樂觀的筆調為外衣,講述了一個充滿神秘與悲劇色彩的命運故事。本文通過研究《純生活》中“罪—苦難—救贖”的歷程來厘析小說中所反映出來的救贖理想。
關鍵詞:罪;傳說;理性;救贖
從語言層面看,《純生活》的筆調是樂觀的,故事內核卻是悲觀的。樂觀的語言外衣與悲劇的內核,使小說形成強大的張力,形成讓人震撼的美學效應。
小說故事情節(jié)并不復雜,姑父在51歲時小腿患了一種奇怪的病,掌握偏方的人說他得的是耗兒癥。小說由這個具有家族遺傳性的疾病,集中表現了家族與之斗爭與和解的歷史縱橫面。
1.罪的發(fā)生
姑父的曾曾祖父種下了罪的業(yè)因,其自身及后代都得到了罪的“業(yè)”果。曾曾祖父在一個山洞發(fā)現了一個小山魈,并把它帶回了自己的家中。情感在時間中發(fā)酵升溫。當看到小山魈偷偷與同類調情時,“曾曾祖父很是不悅。他憤恨了、他嫉妒了、他難受了、他吃醋了”,到此,曾曾祖父的占有欲顯現。直至曾曾祖父砍掉山魈相約交配的苦茶樹,占有欲及其延伸出來的憤怒、嫉妒到達爆滿狀態(tài)。這些都是佛家所說的罪的業(yè)因。山魈交配,是其繁衍的需要,合乎自然規(guī)律與道德標準。曾曾祖父不能容忍其發(fā)生,并實施了破壞行為,導致小山魈含辱而死,這是一種違背道德、違反自然規(guī)律,即反叛神的做法。小說中曾曾祖父的后輩子孫,罪呈現的除了佛教中的“因果報應”外,也蘊染了基督教原罪色彩?!都兩睢分械淖锓腔浇讨性锼枷氲牡湫?,但有其類似性質。姑父患的病為“耗兒癥”,病名已染上消耗子孫生命的色彩。姑父也說他得的是一種遺傳病。先祖犯下的罪,在后代的身上以肆意的姿勢延續(xù),這是“因”的“果”也必然會有“罪”的“罰”。
2.罪的苦難
美國學者喬治·瑞澤爾認為:“這是一個不存在所謂機會之類東西的世界。沒有什么東西是死的,沒有什么東西是呆滯的,沒有什么東西是不連貫、不相關或碰運氣的。相反,一切事物都是命中注定的。都是令人贊嘆地關聯著的——不過不是按照理性的關系(這種關系既不是命中注定的也非令人贊嘆的) ,而是按照一種持續(xù)不斷的變形循環(huán)來關聯著?!盵1]罪不是以個體形式存在的,它關聯著很多后果,死亡是對罪的最高懲罰。更嚴重的后果是使其代代后輩飽受苦難襲擊。
曾曾祖父犯下的罪,直接的后果是在苦難中死去。他面對的苦難分兩個層次:外在苦難和內在苦難。外在的是山魈攻擊,腿部無藥可醫(yī)。內在的是自責帶來的痛苦,看到小山魈自殺時,“他非常難過,恨不得把三棵苦茶樹連根拔起?!毖由斓暮蠊鞘蛊浜筝叴馐芸嚯y。姑父家族代代男丁在壯年時都病到截肢。截肢不僅給人的身體帶去殘疾,更是一種精神致殘??嚯y是文學的永恒母題之一,透過苦難書寫,人們可以從中探究出人類精神存在的意義,發(fā)掘出人性的溫暖與韌性所在。文學可以深入到其每個層面,著重分析由之而來的恐懼、絕望、抗爭的精神細節(jié)?!都兩睢分羞@些細節(jié)都有,但最突出的并不是這些,而是樂觀??梢哉f,自姑父開始,姑父家族的人都是“福樂人”。
《純生活》中表現的主要是苦難,最大的亮點就是用傳說沖淡了人們對苦難的害怕與絕望,洋溢著樂觀的光輝。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曾表達過這樣的觀點“有了一種精神應對苦難時,你就復活了?!盵2]其實尋找這種精神的過程就是對苦難進行救贖的過程。
3.罪的救贖
優(yōu)秀的作家會在文學作品中表現苦難,并探討人在苦難困境中的出路問題?!都兩睢酚凶锏男纬伞⒖嚯y的呈現,最重要的是有個體觀察群體后得出的救贖理想的表達。
在小說中作者描述了多種關于罪的救贖方法。逃避是首先出現的方式。曾曾祖父有三個兒子,長大后多次受到山魈襲擊,最后的癥狀都如他們的父親一樣。面對苦難,人性的本能就是擺脫它,并且最易想到的是轉移物理位置。小說中老二是個瓢匠,搬離了家鄉(xiāng),但其兒子都沒有逃脫宿命般的厄運,很顯然:面對苦難逃避這條路是走不通的,逃避不能達到救贖的效果。其次是民間傳說的登場。當發(fā)現物理逃避無法起效時,就轉向精神逃避的救贖方法。傳說使人類和苦難之間形成了“欣賞的距離”,給人產生的是心理免疫,而不是恐懼。面對宿命的苦難,某些傳說故事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拯救絕望與恐懼,抽離悲傷的功用,給人帶來生活的希望。小說《純生活》演繹了多種救贖方式后,最終理想的救贖思想從結尾顯現出來——讓理性的光芒在感性的背景下照耀后代。隨著醫(yī)學發(fā)展,家族病對姑父家的影響越減越小,醫(yī)學是以理性為主導的自然科學,其越發(fā)達姑父家族遭受家族遺傳病的苦難也就越輕,沿著這條線路下去,總有一天,相應苦難會徹底消解。但這是一條循序漸進的路,甚至是漫長的路,需要以感性為主導的藝術,轉移人們對苦難的關注與恐懼,讓人能樂觀地面對,滿懷希望。
《純生活》啟示我們面對苦難要尋求合理的救贖之路,應樂觀地活著,生存的苦難永遠不是人拋棄快樂的理由。對于罪的救贖以及苦難的消除,利用感性高揚理性是人類最應重視的宗旨。
參考文獻:
[1](美)喬治·瑞澤爾.后現代社會理論[M].謝立中,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2]史鐵生,王 堯.有了一種精神應對苦難時,你就復活了[J].當代作家評論,2003.
(作者單位:廣東青年職業(yè)學院財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