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愛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遍喿x也是促進學生“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的變化過程。目前,中職學生閱讀興趣的缺失,閱讀能力的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影響著學生全面綜合發(fā)展。如何激發(fā)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如何引導學生有效地閱讀?下面,本文就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所作的幾種較為可行的閱讀方法進行例舉。
一、表演入境法
閱讀的過程也是與文本對話的過程,如果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將學生帶入文章內(nèi)容中,不做麻木的看客,而做文中的角色,學生才能更好地體會文章的真情實感。
如在學習《雷雨》一文時,我就通過師生參與、角色分配、上臺表演等形式再現(xiàn)了沉悶的午后周樸園與魯侍萍30年后再相遇的一幕,罷工工人代表魯大海怒闖周宅討公道的一幕,學生在演中悟,在悟中得,在積極主動的求知中,享受了表演的樂趣,同時又獲得了審美體驗。同樣,在其他的諸多閱讀教學中,我也嘗試讓學生通過同桌交流、動作演示、角色互換、課本劇演示等多種途徑發(fā)揮學生的表演才能,事實證明這都極大程度地調(diào)動了學生表現(xiàn)的熱情和積極性,從而極大地調(diào)動文章的內(nèi)涵,也得到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此舉對語文教學來說,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二、情境渲染法
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健康的、積極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起積極的發(fā)動和促進作用。情境渲染教學過程中,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情感豐富的詩歌朗誦、悠揚動聽的音樂欣賞等寓教學內(nèi)容于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必然存在著潛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閱讀《故鄉(xiāng)的榕樹》一文時,我采用音樂配置詩詞,以清新悠揚的陶笛音樂《故鄉(xiāng)的原風景》渲染氣氛,配以詩詞周邦彥《蘇幕遮》,崔顥在落日樓頭的“日暮相關何處是”,從《詩經(jīng)·采薇》到杜甫的“月是故鄉(xiāng)明”,文人們通常把難以傾訴的思鄉(xiāng)之情訴諸筆端,由此欣賞那一首首凄婉哀傷的詩歌,品讀到那一篇篇懷揣著溫暖家園的情感記憶,從而結合《故鄉(xiāng)的榕樹》進行閱讀。在音樂的感染中,在游子思鄉(xiāng)的詩詞中,最后到課文的閱讀,文本中的思鄉(xiāng)之愁已得到學生的回應,文本與學生的情感一步步得到共鳴。課堂教學實踐中,也使人深深感到:情境教學創(chuàng)設的情境能使學生感到輕松愉快、心平氣和、耳目一新,才能促進學生閱讀的展開和深入進行。情境感染后的課堂氣氛是取得優(yōu)良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學生情感高漲和歡欣鼓舞之時,往往是知識內(nèi)化和深化之時。
三、比較閱讀法
“有比較才有鑒別” 在閱讀過程中,將其有關內(nèi)容不斷進行比較、對照和鑒別,這樣既可以開闊眼界,活躍思想,使認識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別,把握特點,提高鑒賞力。
1.同類比較法
在看似相同的內(nèi)容中,常常會有細微的差別,而尋找的過程也是收獲的、獲得不同體驗的過程。如同樣是寫秋景,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說到了牽?;ǎ乙詾橐运{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ǖ?,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老舍《濟南的秋天》:“濟南的冬天是詩意的。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墻,環(huán)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個紅袍綠褲的小妞兒……”
這里老舍感受到的濟南的秋味與郁達夫感受到的北國的秋味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秋天的“清”,秋天的“靜”,秋天的“詩意”,雙方都有,但郁達夫感受到的“悲涼”在老舍那里沒有,老舍筆下的秋味,給人一種活潑、清新、明凈、愉快、開朗的感覺。這固然與作者各自所寫景物的不同有關,但最主要的還是與作者獨特的審美感受有關,郁達夫的作品常常把“悲涼、落寞、冷色”等當作美來表現(xiàn)。
2.異類比較法
有些事物表面上不同,而實質(zhì)上存在著內(nèi)在聯(lián)系,存在著共性?!翱慈f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边@是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中所描寫的秋景,這幅秋景圖生機盎然、色彩絢麗。以《故都的秋》為例,“清、靜、悲涼”是郁達夫所感受到的北國的秋味,與毛澤東感受到生機盎然、色彩絢麗的秋味顯然不同。但無論是生機盎然的秋景,還是“清、靜、悲涼”之秋景,都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贊美。
四、懸疑激趣法
興趣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開啟學生的智慧,使課堂煥發(fā)生命力。一旦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就會主動學習、研究、探究、創(chuàng)造,語文閱讀也就自然生動活潑了。
在閱讀《故鄉(xiāng)的榕樹》過程中,我也嘗試以“文章為何獲得1979年香港第一屆中文文學獎散文組冠軍?”為疑,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去找尋答案,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體現(xiàn)了極大的熱情,使平實的閱讀突起波瀾,平中品味。
打破枯燥乏味的教學方式,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更好地學習語文,成為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一代新人,是對語文教師提出的要求。讓多樣的閱讀走進語文課堂,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參與中提升對課文的理解,我們才能看到“喜看稻菽千重浪,傾聽幼竹拔節(jié)聲”的學生熱愛閱讀的驚喜場景。
【參考文獻】
【1】黃晴.對語文閱讀能力培養(yǎng)方式的探討【J】.民營科技,2012(11)
【2】胡鳳玲.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途徑和方法【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
【3】王福平.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探索【J】.教學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