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青
摘要
本文試圖從明代末期的外銷人物花鳥瓷裝飾紋樣中尋找出帶給中國瓷器西化的藝術語言,并從中探尋此時期外銷瓷中人物紋飾中西方藝術的融合。
關鍵詞
外 銷 瓷
西方文化
人物花鳥紋飾
一、外銷人物花鳥瓷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
明代末期朝廷開始實施“官搭民燒”政策,而此時“海禁”也有所松弛,因而官窯、民窯瓷器的海外市場得以開放并且產(chǎn)量達到了飛速的增長。這樣一來,官窯的技術和制瓷裝飾流入民間,并與之融合產(chǎn)生各種制瓷領域的交流。在歷史的大舞臺背景之下,此時期的中國瓷器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海外貿(mào)易,尤以景德鎮(zhèn)和廣州這兩塊的出口區(qū)空前的繁盛。史書中對這一場景曾有:“萬杵之聲殷地,火光沖天,夜不能寢,戲呼之曰四時雷電鎮(zhèn)”之說。
明中期的外銷瓷以景德鎮(zhèn)青花瓷為主,此時期裝飾題材上多以道教為主,在人物紋飾上多以八仙等人物出現(xiàn)。時代發(fā)展至明萬歷年間,官窯日漸衰退,但外貿(mào)商隊的購買需求卻不見遞減反而大大增加,景德鎮(zhèn)的民窯外銷瓷產(chǎn)量也因此劇增,傳統(tǒng)的紋飾早已滿足不了外來商戶的需求,至此外銷瓷紋飾不得不接受外來購買商賈的特殊紋飾定制。繪制時的圖樣由他們提供,中國則按圖樣進行制作與繪制。在《景德鎮(zhèn)陶錄》中對當時定洋曾有形象的記載:“洋器,專售外洋者,有滑洋器、泥洋器之分。商多粵東人,販去與鬼子互市,式樣奇巧,歲無定樣?!睂τ谌宋锛y樣有著較為明顯的西洋化,構圖上大多采用開光布局方式,加以花鳥紋飾做場景表現(xiàn),其主要物題材還有宗教、圣經(jīng)、愛情等。人物的繪畫技法上與西方素描相結合呈現(xiàn)出既有中國傳統(tǒng)手法韻味又有西方人物情節(jié)的雙重特征。此類人物主要描寫生活場景居多,喝茶、寵玩等。
二、西方文化對人物花鳥外銷瓷的選樣影響
明早期歐洲人對中國瓷器的認知度是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的,據(jù)歐洲各國商人對中國瓷器的探知而著的書中可以淺探到。包括1516年葡萄牙人巴爾博扎、傳教士克羅茲等人都曾對中國陶瓷文化有一定時間的考察,但都不能真正領會中國陶瓷材料和制作的精髓。這樣披上神秘面紗也同時帶給歐洲人對中國陶瓷的瘋狂追求和無限的向往。時至清代早期,中國外銷瓷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峰領域,越來越多的歐洲消費商來中國訂制他們所要的瓷器,而本土的紋樣與造型早已不能滿足他們對瓷器的執(zhí)迷與需求。也因此大量的歐洲本土圖樣紋樣出現(xiàn),并繪制于瓷器之上。
這一時期,中國的瓷器對外貿(mào)易窗口的打開,給歐洲人民帶來了生活方式上質的轉變,人們既可以將其用來擺設,也可以作為日常實用、還可與藝術和宗教信仰相結合。外來國商人則更多地提供他們國家社會現(xiàn)狀場景、風土人情和生活習態(tài)等紋樣題材。
康熙礬紅描金中西兩性乘車人物圖盤,尤其耐人尋味,畫面中心為一輛豪華的馬車,引人注目的是車上的乘客,一位頭戴西洋假發(fā),身穿西洋大衣,身材高大的洋人,與其緊緊偎依在一起的竟然是一位頭戴鳳釵、身著純粹中式裝束的中國貴婦。這不能不令人思考,康熙時代中外人士往來的密切程度,有沒有這種異國兩性的緊密接觸。從其精美熟練的畫工可以確認,這不是日本或西方人的設計,只有技藝高超的中國工匠才有如此的創(chuàng)作功力。
“廣彩”瓷便是中西人物花鳥紋樣中碰撞后所產(chǎn)生的最為明顯的裝飾紋樣。它融合了中西,在吸收了歐洲人物繪畫的藝術精華之外,還融入了中國傳統(tǒng)人物的彩繪手法,即演變成清朝時期外銷瓷中的主力軍?!皬V彩”中有一類“滿大人”紋飾--“滿大人”是西方人對清朝各級官員的尊稱,如清廣彩人物碗,瓷器紋樣大多是在庭院之中,有遠山果樹,又有山水,戴紅纓帽的主人公膝下有幼兒撒歡,身邊有妻妾圍繞,其樂融融,這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官員生活的想象。
還有一類在國外商人及藝術家影響下,根據(jù)歐洲貴族、皇室等帶來的有關軍團、國徽、族徽等標志性的裝飾紋樣。這類紋樣中有獅、鷹等萬獸為原形而設計出的徽章裝飾紋樣,與人物相結合是彰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如清外銷人物瓷盤,盤中畫面中心將紋章造型與人物相結合圖樣紋飾,設計精妙,能夠很好地融合場景與人物。周圍加以傳統(tǒng)花卉紋飾圖樣,色彩豐滿,造型獨特,畫面精美。
三、西方文化對人物花鳥外銷瓷的構圖影響
中國瓷器在當時是名副其實的奢侈品,一直受到歐洲王室貴族的青睞。法國國王亨利四世就曾購入大量東方瓷器。因其珍貴,許多瓷器并末用作餐具,而是被用作裝飾品,比如荷蘭人用瓷器裝飾桌子、展示柜,甚至門楣。還有更加匪夷所思的用途,比如把筆筒當作冰桶,把魚缸用作花盆,把花瓶改成茶壺,把膽瓶改成牛奶罐。荷蘭商人第一次把歐洲市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寬邊碟、水罐、芥末罐、洗臉盆等器物做成木制模型帶到廣州,再請景德鎮(zhèn)的藝人按模型做出瓷器。
將這一類型的瓷器與傳統(tǒng)官民窯瓷器相比較,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無論是在畫面造型上還是畫面內(nèi)容上都有著較強的外來文化手法。而在造型手法上更是新穎獨特,有采用盤底開光式。如康熙時期的外銷西廂記圖盤,盤沿開光邊飾造型上略有西方紋飾影響因素,繪有梅花纏枝紋飾圖樣,一改往日大面積纏枝裝飾,盤中心與盤沿留有一圈白邊,在繁縟的裝飾中突出主題,讓人會將目光留住于中心人物之上。其構圖精巧,反應出中西方思想文化相碰撞下的初體驗。
除盤底留白開光紋飾外,還有盤底滿畫面構圖手法,盤中布滿裝飾人物,并將遠處山巒與近處人物內(nèi)容相結合共同繪制于盤中,看似不同場景的組合式構圖巧妙的安排,靜態(tài)景與動態(tài)景相互呼應,體現(xiàn)出古人構圖之特色。這種手法常被灌輸與傳統(tǒng)將軍故事人物融合,由此更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博大,同時也是弘揚中國思想文化的一種新形式。
第三類構圖是開散式構圖,由盤中心為基點向四周旋轉開散式構圖,畫面整體沖擊力強,構圖新穎獨特。常以青花分水形式表現(xiàn)。
四、結語
外銷人物花鳥瓷為迎合歐洲各國消費者的愛好而發(fā)展壯大,從現(xiàn) 在西方收藏品市場和沉船打撈出水的瓷器來看,這也與早期歐洲人對中國瓷器的神秘認知有關,瓷器并非只是當作手工業(yè)產(chǎn)品出口的。西方消費者大多不太注重他們的實用性功能轉而注重的是其觀賞價值的體現(xiàn),換而言之--它們的審美性。瓷器和絲綢在此時期被認為是西方的奢侈品,是為了滿足西方富人的精神享受才大量進口的。所以,說到底,瓷器也好,絲綢也罷,它們實際上是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載體征服世界的。作家張賢亮先生對于中國外銷瓷有著精辟的論述:“中國在西方人眼里,竟然是用一種文化產(chǎn)品來命名的,可見得文化產(chǎn)品對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形象有多么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