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的變遷中,一把座椅遠非家具這樣簡單,往往是權力和身份的象征。一把椅子落座的背后,是機關算盡的權術博弈,為此跌得鼻青臉腫的,更是大有人在。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作為一種悠久的舶來品,中國古人最早使用椅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靈帝時。按照宋朝人高承的說法,當時的漢靈帝喜歡椅子,并命景師打造各種精美的椅子,以至于京城上下人人效仿,成為一時流行時尚。
在絕大多數(shù)的史家評論中,這件事都成為漢靈帝驕奢淫逸的又一證據(jù),但椅子的流行,非但沒有隨著漢朝的敗落而消失,反而落地生根,終于成為國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部分。
但那時的椅子,還叫“胡床”,從魏晉起流行上流社會,不但是達官貴人的心愛玩物,更是身份的象征和社交必備:貴族官員出游,必然要隨行帶著“胡床”,甚至西晉年間官僚之間互相斗富,椅子也成為戰(zhàn)斗工具,著名的“石崇王愷斗富事件”里,雙方都開動腦筋,爭相開發(fā)自家椅子。一開始還是用金銀珠寶來打造,后來甚至動用了高科技:野史上說石崇叫人開發(fā)出可以用機關操縱的“胡床”,把大家震得目瞪口呆。最終贏了這次比富大戰(zhàn)。后來石崇因富招禍,全家滅族。斗來斗去,命終沒了。
到了隋唐年間,“胡床”改了稱呼,一開始叫“交坐”,唐朝時候“椅子”的稱呼流行起來。和前代最大的不同是,唐朝的椅子出現(xiàn)了靠背,而且越變越舒適。唐末至五代時期,椅子的樣式更加豐富多彩,諸如坐椅,圈椅,靠椅等新產(chǎn)品,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
而其中最令百官艷羨的,卻是金鑾殿寶座邊,那兩把風格莊重的交椅。這是宰相才有的恩寵。中國古代皇帝上朝,本有“坐論”制度,也就是宰相在朝堂上覲見皇帝,皇帝要賜宰相坐下,然后請茶。這般榮寵,便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權力。
可到了宋代,這榮寵卻是羨慕不得。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后,一日朝堂上,兩位宰相范質(zhì)和王溥,一如既往的上朝奏事,大模大樣的坐下。可還沒說幾句,趙匡胤突然拍腦袋說:我今天眼睛看不清楚,你兩把奏折給我遞上來。二位宰相不知是計,連忙恭恭敬敬地上前呈遞奏折,等回過神來,卻發(fā)現(xiàn)他二人的椅子,竟已被太監(jiān)撤走。兩位老臣到底腦筋轉的快,不但沒見怪,相反趕緊請罪:我們也是按慣例坐下的,請皇上恕罪。
于是,在滿朝文武的愕然中,宰相的專用椅子就這樣沒了。而工于事故的兩位老宰相知道,這是一個鮮明的政治信號:果然不久之后,大宋的政治體制改革展開,二府三司制建立,宰相職權被一分為三,事權大大削弱。漢唐時代可以獨攬朝綱的相爺們,自宋以后,雖說也出過幾個權臣,但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皇帝恭敬的小跟班。兩把撤掉的椅子,改變的是中國古代權力結構。
坐椅子的大臣再也不見
至于在相聲中,令大清九王爺羨慕不已的太師椅。同樣按照宋人張端義的記錄,是起源于南宋年間。最初是馬屁精官員吳淵,為巴結當朝大奸臣秦檜,特意為他打造的。該椅子周圍有荷葉托首,可供人休息,坐起來十分舒適。后來秦檜身敗名裂,但新型的太師椅也流傳開來,成為高官們的大愛,甚至有記錄說,宋代的高官們困累了,也喜歡坐在太師椅上休息,其實舒適是其次,重要的還是身份。
于是,在任何一個官方場合里,設不設太師椅,太師椅誰來坐,便也成了官僚之間爭斗的焦點。明朝廢除丞相制度,改設大學士之后,曾發(fā)生過一次著名的“太師椅大戰(zhàn)”,明朝天順年間的內(nèi)閣大學士李賢,一次嚷嚷著要在內(nèi)閣里設“公座”,也就是他本人的專用座椅,另一個大學士彭時堅決反對,就為這一張座椅,兩位老臣口水紛飛吵翻天,又各自發(fā)動門生互相攻訐,引發(fā)一場閣臣間的大掐架。
而比這更暴力的場面,卻發(fā)生在一百年后的明朝隆慶年間,同樣是內(nèi)閣大學士的殷士儋,因為與內(nèi)閣首輔高拱不和,雙方矛盾激化,竟然在內(nèi)閣里大打出手。后來還是身強力壯的殷士儋占了上風,追得老邁的高拱滿辦公室亂躲,邊追打邊喊:難道這座位是你家的不成。
他們爭得豈是座位?而是大明朝百官之首的權位:內(nèi)閣首輔。明代撤掉丞相制,但取而代之的內(nèi)閣大學士制度,到中晚期權力扶搖直上,自然令群臣爭破頭。
明朝權位最風光的內(nèi)閣首輔,當屬萬歷時期的張居正。他在任的時候大權獨攬,推行新政,富國強兵,建樹頗多。地位更是扶搖直上,尤其風光的是,每次上朝的時候,萬歷皇帝都給他安排兩個宮女站在身邊,夏天專門給他扇扇子,冬天的時候,更專門在張居正的腳底下鋪氈布取暖。如此榮寵,自明朝開國時,他是唯一。
但饒是風光到這一步,比起漢唐的宰相來,權傾朝野的張居正,一樣也只能恭恭敬敬地上朝?;噬献?,大臣站著,這是鐵打的規(guī)矩。小皇帝萬歷很明白:恩寵可以給你,座椅的規(guī)矩,堅決破不得。
不會坐椅子的抗日英雄
要說起中國古代的抗日英雄,后人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嘉靖年間的抗倭英雄戚繼光。但對于日本人而言,令他們最為聞風喪膽的明朝將軍,除戚繼光外還有一人:萬歷年間的征東提督李如松。
作為萬歷時期的知名戰(zhàn)將,李如松在當時的大名,堪稱如雷貫耳。特別是震驚東北亞的抗倭援朝戰(zhàn)爭中,李如松統(tǒng)帥四萬明軍入朝作戰(zhàn),大破日本二十萬大軍,平壤一戰(zhàn)殲滅日本小西行長兩萬精銳,碧蹄館一戰(zhàn)以三千鐵騎力扛數(shù)萬日軍精銳,以少打多將日軍趕跑,硬是憑著一己之力,把已經(jīng)在亡國邊緣的朝鮮國給救回來。
除此以外,他還曾主持寧夏平叛戰(zhàn)爭,一舉殲滅數(shù)萬寧夏叛軍,并擊潰與之串通的河套韃靼蠻族,一戰(zhàn)穩(wěn)定了大明朝的西北邊防。赫赫有名的“萬歷三大征”,他親自主持的就有其中這兩次,萬歷王朝的赫赫武功,正是他打出來的。
但比起前輩戚繼光的威名遠揚,李如松的遭遇卻大大不堪,雖說他位高權重,萬歷皇帝對他恩寵有加。但自他領兵開始,朝野上下,卻一直對他罵聲一片。特別是當時明朝各色言官的奏疏,隨便找出幾篇,把他罵得不堪入耳甚至狗血淋頭的,可以說一抓一大把。
原因也很簡單:他不會坐椅子。
李如松一個極其找罵的事,發(fā)生在他擔任宣府總兵的時候。一次他正帶兵操練,正碰上宣府巡撫許守謙前來視察。于是賓主落座,許巡撫剛剛坐下,李如松就大大咧咧,搬把椅子坐到了許巡撫身邊。
這個場景,當場就把現(xiàn)場官員們驚呆了。許巡撫臉氣成了豬肝色,強忍著沒發(fā)作。旁邊的王學書參政看不過去,小心提醒李如松挪地方,誰知李如松卻一瞪眼,差點當場就揍王參政,開會徹底變成了掐架。
這事傳到朝廷,接著就炸了鍋。各類奏折雪片般飛來,全是罵李如松的。雖說萬歷皇帝寵著李如松,硬壓下來這事。但李將軍的名號,就此徹底叫響。
因為他破壞的,是明朝官場一個悠久的座椅規(guī)矩:明朝以文制武,武將地位低于文官,所以身為總兵的李如松,應該在許巡撫的下首坐。但李如松卻不管不顧,非要搬椅子并排坐,這番一鬧,挑釁的便是文官們的臉面,自然引來罵聲。
但從那以后,李如松依然我行我素,后來他擔任提督,主持寧夏平叛。出征前覲見兵部尚書石星,按照規(guī)矩,應該是尚書大人給總兵賜坐,總兵才能坐,結果李如松不管不顧,還是二話不說一屁股坐下。氣的石尚書破口大罵:紈绔子弟,看他如何平叛。
雖然文官們一直罵,可李如松的戰(zhàn)功,卻一直給他們打臉,不管去哪里打,總是怎么打怎么贏。后來主持抗倭援朝戰(zhàn)爭,又鬧出了相同的一幕:身為提督的李如松,見到經(jīng)略宋應昌,一樣是大大咧咧,搬把太師椅就坐到旁邊。宋經(jīng)略總算是脾氣好,強忍著沒發(fā)作。
但帶來的惡劣后果就是,在這場著名的抗日戰(zhàn)爭中,雖然李如松勢如破竹,節(jié)節(jié)勝利,打得日軍落花流水。但是朝中的諸位文官們,對他的赫赫戰(zhàn)功,卻經(jīng)常選擇性宣傳,相反偶有敗仗,便興奮得夸大其詞,一場小挫折,便常會夸張成大敗。比如著名的碧蹄館血戰(zhàn),明明是李如松以五千部隊,打退數(shù)萬日軍,傳到明朝便走了樣:個別能夸張的,比如言官丁應泰,言之鑿鑿說明軍傷亡數(shù)萬人。這樣的謠言傳播久了,以至于近代日本人也照單全收,編進他們所寫的日本史料里。說到底,還是坐椅子惹的禍。
(《讀者欣賞》201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