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曉娟
【摘要】《麥田里的守望者》是二十世紀美國文學史上的一部重要的成長小說,其寓意深刻,半個多世紀以來研究者甚多。本論文擬從圣經(jīng)原型主題來探討這部作品。本論文通過分析這部小說中作者對于童年的美好和眷戀及對于成年的墮落和厭惡,成長中的禁果誘惑以及霍爾頓的拯救孩童的理想,從而得出結論這部小說以《圣經(jīng)》中失落的伊甸園、原罪和救贖思想為主題,展示成長中的困惑。
【關鍵詞】麥田里的守望者 原型主題
《麥田里的守望者》(1951)是杰羅姆·大衛(wèi)·塞林格發(fā)表的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該書出版之后,立刻引起巨大的轟動,受到讀者,特別是青年人的熱烈歡迎,究其原因,正是在于這部小說以深刻的筆觸以及青少年特有的語言展示了在成長過程中發(fā)生的故事。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該書仍然以其巨大的魅力吸引著眾多的讀者和研究者。作為二十世紀美國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品,近年來對于該部作品的研究者很多,人們從不同的層面來研究這部作品。本論文擬從小說中的圣經(jīng)原型主題來討論這部小說。首先,這部作品通過小說的主人公霍爾頓一個十六歲的中學生被學校開除之后在紐約流浪兩天的經(jīng)歷展示了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青少年成長中叛逆、無助、消極、頹廢、空虛的精神危機以及當時的社會面貌。在這部作品中,霍爾頓充滿了對童年時代的留戀和對于成人世界虛假、丑陋的厭惡,這種思想傳承了西方文學作品中《圣經(jīng)》的文化,即人類被逐出伊甸園而走向墮落;同時作為一部描寫青少年成長的小說,真實地再現(xiàn)了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對所受的禁果誘惑。除此之外該作品中也蘊含著《圣經(jīng)》中的拯救和救贖的主題。
一、第一章失去的伊甸園
1.伊甸園及其現(xiàn)代闡釋。根據(jù)《舊約·創(chuàng)世紀》記載,上帝耶和華用塵土造了亞當,在東方的伊甸造了一個園子,把亞當安置在那里,讓他修理看守伊甸園。那里有四條河流滋潤,有樹木叢生,有金子,有珍珠和紅瑪瑙。后來神說獨居不好要為他造一個配偶,于是就用亞當?shù)睦吖窃炝讼耐?,他們夫妻二人赤身露體生活在伊甸園,并不感到羞恥。后來蛇引誘夏娃吃了“知善惡樹”上的果實,夏娃給她的丈夫亞當也吃了,他們的眼睛亮了,懂得了羞恥,知道自己赤身露體,便以無花果的葉子為裙子,聽見神的聲音就藏起來。上帝因為他們的罪就將他們逐出伊甸園。
對于伊甸園的研究和闡釋由來已久,以榮格的理論影響最為深遠,他將伊甸園比作曼陀羅,并將其看成整體意識的象征;馬里奧·杰克比(M.A.Jacoby)“把伊甸園比作孩童成長的環(huán)境,認為這位慈愛的環(huán)境母親會通過滿足孩子們內心對愛的渴望來規(guī)范其自我朝著符合社會準則的方向發(fā)展” 另一些研究者諸如尤蘭迪·雅克比(Jolanda Jacobi)等將伊甸園看成“人類嬰孩時期的無意識階段,犯禁代表著孩童意識的產生”并且認為“伊甸園象征著人生初生時的心理階段,具有無空間、無時間、無意識的特點”。
2.成長—失去的伊甸園。在《麥田里的守望者》這部作品中,童年及成年這兩個人生階段處于完全對立的兩種狀態(tài),前者如伊甸園一般是純真、美好、快樂有意義的,而后者卻像是人類犯下原罪后塵世的生活,它是混亂、墮落、令人厭惡的。在《麥田里的守望者》這部小說中,霍爾頓用滿嘴臟話及“虛情假意”、“假模假樣”等詞等來描述他對于成人的感受,無論是邋遢令人討厭的舍友阿克萊,好色的斯特拉德萊塔,還是關心他的老師斯賓塞,或者他在紐約流浪時所遇見的成年人,他們的所作所為都讓他膩煩讓他不齒。他們都帶有世俗的特征。但是他卻用“美麗”、“聰明過人”、“討人喜歡”等詞來贊揚任何與孩童有關的東西,無論是夭折的弟弟艾里,還是妹妹菲苾以及在公園遇見的孩子,他們都是美好的,能讓他充滿積極情緒的東西,并且保護孩童的世界也是他的理想所在。因此在這部小說中,步入成年就如同跌入黑暗的深淵一樣,一方面從母愛中分離,另一方面,充滿著個體成長時對未來恐懼和厭惡。這種感覺正如他在宿舍同舍友阿克萊逗樂時用帽子遮住眼睛說的話一樣?!拔蚁胛叶伎熳兂上棺永??!?親愛的媽媽,這兒的一切怎么這么黑啊……親愛的媽媽把你的手伸給我吧?!?盡管霍爾頓說這種兒童式的游戲令他感到很快樂,但是其實質卻是自己潛意識的流露?;魻栴D與父母的關系冷淡,而這是僅有的一次對于母親的呼喚,它發(fā)自心底,充分表達出想回到母體但是又無法回去的殘酷現(xiàn)實;而眼前的黑暗正如成長中跌進的深淵一般,象征著失去童年這一伊甸園后的黑暗的前景。
同樣童年已逝的惆悵在霍爾頓去博物館找菲苾時看見孩子們玩耍就忍不住想起小時候怎樣也在公園里溜冰,怎樣跟著老師和小朋友排著隊拉著手去博物館這一童年的回憶中得到最完美的表達。想著博物館里曾經(jīng)帶給自己快樂以及曾經(jīng)熟悉的一切,童年伊甸園般的幸福就在眼前,而當他真正來到博物館門前時他卻并沒有進去,此時,這美好的日子已經(jīng)不屬于他了,它們只屬于像菲苾那樣正處于童年時期的孩童?!拔蚁胫鯓佑^看我過去常??吹囊恍┩瑯拥耐嬉鈨?,怎樣每次她看的時候她這個人總會略有不同。我這樣想著,心里雖然說不上的沮喪,卻也不會快活的要命。有些事物應該一成不變。你應該把它們擱進大玻璃柜里,別去動它們。我知道這是不可能辦到的,不過這照樣是件糟糕的事。” 這種歲月流逝童年不再的憂傷就像失去的伊甸園一般充分地顯示出霍爾頓在成長中處于向成人世界邁進時的復雜心態(tài):失去的伊甸園是再也得不到了。
因此在作者看來童年的逝去是標志著人類走向墮落的開始;這種意象正如人類失去伊甸園走向墮落一樣。青少年這個特殊的時期連接著美麗快樂純潔的童年和墮落庸俗的成年,勢必包含著對于童年的留戀和對于自己厭惡的成人世界的恐懼。
二、第二章禁果誘惑
1.圣經(jīng)中的禁果。在《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中上帝對亞當和夏娃說伊甸園里所有的果子都可以吃,唯有一棵“知善惡樹”上的果子不能摸,禁止吃,但是在蛇的誘惑下亞當和夏娃吃了那吃了“知善惡樹”上的果子,因而偷食禁果被認為是人類的原罪及其他一切罪惡的開端。在現(xiàn)代,“偷食禁果”一詞指青少年的性行為。
作為一部描寫青少年成長的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這部小說中充分展示了性對于少男少女充滿了誘惑。在學校里舍友們沉溺于同女生約會,鬼混和吹噓自己的性經(jīng)驗,對于霍爾頓來說也是如此。“女人能要我的命。她們的確能。我并不是說我這人有色情狂之類的毛病雖然我倒十分好色。我只是喜歡女人,我是說。” 當他在旅館里從窗戶看見對面的房子里一對男女在一起時甚至想他自己能做更下流的勾當。而事實上他從未停止過任何一次同女人的接觸、搭訕的機會。他給陌生的女人打電話,在酒吧同陌生女郎眉來眼去,搭訕,跳舞,種種行為都顯示出性誘惑是成長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2.面對禁果誘惑時的逃離。禁果誘惑在霍爾頓在紐約的一家旅館里招來一個妓女時更是達到了高潮,但是當他真正面對性這個問題時,他的內心從渴求變?yōu)槔潇o最后是內心的純真擊敗了性的誘惑?;魻栴D對那個妓女說他剛做過一個手術,以身體不適為借口避免與那個妓女發(fā)生性關系,并且說他只想同她聊聊天,他問那個妓女今年多大了,他甚至想問她為什么要做妓女呢,性的沖動變?yōu)榱藢τ谑ё闵倥膿鷳n?;魻栴D沒有犯下原罪。作為一個拋棄了世俗、主流價值觀,把理想定位為保護好孩童的純真,一心想到西部農場過上平靜隱逸生活的人,其純真的心態(tài)得以保留。
三、第三章原罪與救贖
1.原罪主題。救贖是基督教的重要教義之一。它是指基督拯救世人之道。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使原罪流傳下來使人世上充滿了罪惡,但是人類不能自己拯救自己,上帝大發(fā)慈悲,派其獨子耶穌降臨世間,拯救人類。耶穌甘愿被釘在十字架上,用他自己的血拯救人類。而人只有通過信仰耶穌向他祈禱才可以獲得拯救。
在《麥田里的守望者》這部作品中,霍爾頓處處都在捍衛(wèi)少女的童貞避免她們犯下原罪。當他得知好色、花心的舍友斯特拉德萊塔同琴在約會時,他對琴的處境充滿了擔憂,也充滿了憤怒,原因就在于斯特拉德萊塔對于琴的興趣和愛好一無所知甚至毫不關心,而約會的目的就只有性的誘惑和吸引,這種擔憂和醋意使他同斯特拉德萊塔大打出手,霍爾頓流血受傷,這成為他離開學校在紐約流浪的直接導火索;他同鄰家女孩琴交往,當看見琴的繼父穿著短褲肆無忌憚地在琴面前走來走去時就想將他揍一頓;而當他偷偷地潛回家同妹妹菲苾獨處時,菲苾問他的理想時,他才敞開心扉說自己的理想就是做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如果有孩子們在田里玩耍時要跌落懸崖他就會去保護他們。如此單純的理想與滿口謊言、滿嘴臟話、流連于酒吧的頹廢墮落者青年大相徑庭。他展示出塞林格的救世思想,當成人走向墮落,孩子們是唯一的凈土?!熬染群⒆印背蔀樽髡咄ㄟ^霍爾頓這個人物形象所要傳達的心聲。
2.社會背景。而事實上,在二十美國的社會經(jīng)歷了巨大的變化,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土崩瓦解,精神上的荒原現(xiàn)象日益嚴重,從一戰(zhàn)后“迷惘的一代”到二戰(zhàn)后“垮掉的一代”,無論是社會還是文學作品中青年的精神面貌始終處于迷茫、消極、墮落的狀態(tài)。作為精神支柱的“美國夢”日益破滅,尤其是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隨著經(jīng)濟和資本主義工業(yè)化的進一步發(fā)展,社會中頹廢、反傳統(tǒng)、玩世不恭、尋歡作樂、放浪形骸和自由主義為特征的“垮掉的一代”漸漸發(fā)展壯大。吸毒、性解放、及時行樂、揮霍浪費等行為是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并且毒害著青少年。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中作者以其敏銳的洞察力觀察到了社會中的這些腐朽、墮落的現(xiàn)象,他通過霍爾頓這一人物所表達的“救救孩子”的呼聲也并非是空穴來風。
榮格認為,“文學創(chuàng)作是一種由集體無意識推動的活動,偉大的藝術家都具有敏銳的感受力和領悟力,能借助神話意象或神話來表現(xiàn)自己所感受到的這種力量和活動。 在《麥田里的守望者》這部作品中,塞林格用這種圣經(jīng)主題通過主人公霍爾頓流浪的故事來展示成長中的困惑,他的行為和心態(tài)處在兩個截然相反的層次:一方面他在做著他所厭惡的成年人所做的混亂、墮落的事,另一方面卻又保持著與周圍的人全然相反的少有的純真的童心。對于童年的留戀與圣經(jīng)中被逐出伊甸園遙相呼應,而原罪思想,禁果誘惑以及救贖的主題都與圣經(jīng)中的主題一致。半個世紀過去了,這部作品其藝術魅力日久彌新,所反映的社會問題依然令人深思。
參考文獻:
[1]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2:7—3:24.
[2]徐俊.榮格理論對伊甸園神話的闡釋.圣經(jīng)文學研究.(第七輯).第166頁.
[3]J.D.塞林格.麥田里的守望者.第21頁.
[4]J.D.塞林格.麥田里的守望者.第122頁.
[5]J.D.塞林格.麥田里的守望者.第55頁.
[6]卡爾·榮格.文學與心理學.第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