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寧寧
摘要:《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也是我國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楚辭以楚地方言記錄了楚地的祭祀禮儀、風俗習慣、方言韻聲及文學樣式。就單字“既”與“央”而言,兩者都有表示“已(完結(jié))”的意思,兩字分別鑲嵌在上下兩句,形成了意義上的連貫和形式上的對列。“采”和“搴”都有用手摘取之意,但用于相對的兩句之中,且兩字都位于兩句的首字位置,其意義在于避免重復、體現(xiàn)對仗之美。
關(guān)鍵詞:既與央;采與搴;辨析;互訓
《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也是我國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楚辭以楚地方言記錄了楚地的祭祀禮儀、風俗習慣、方言韻聲。洋洋灑灑幾十萬字中必定有意義相同、相近或者可以互訓的字,本文就從《云中君》和《湘君》兩篇中各摘取一組代表字加以比較分析。
一、“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中“既”與“央”的辨析。
“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薄办`”,據(jù)王逸《楚辭章句》:靈,巫也。又見《九歌·東皇太一》:“靈偃蹇兮姣服”,靈即靈巫之意?!斑B蜷”據(jù)黃靈庚《楚辭補注疏證》:“連蜷,巫迎神導引貌也。”“昭昭,明也。說文日部[昭,日明也。從日、召聲。王夫之《楚辭通釋》:“連蜷,云行回環(huán)貌。留,神留止于云中也。爛,光明貌?!睖冻o今注》:“靈,即巫,此指扮云神的男巫。連蜷,連綿字,即戀眷之異文。此言神享盛祭,流連忘返。此[兮]字代[而]字。爛昭昭,光明貌。古人認為神之顯靈必有光。據(jù)王逸《楚辭補注》,整句可解釋為:言巫執(zhí)事肅靜,逢迎引導,顏貌矜莊,形體連蜷,神則歡喜,必留而止,見其光容爛然昭明,無極已也。
就單字“既”與“央”而言,兩者都有表示“已(完結(jié))”的意思,兩字分別鑲嵌在上下兩句,形成了意義上的連貫和形式上的對列。但是二者又有不同“既”,據(jù)王逸《楚辭章句》“既,已也?!秉S靈庚《楚辭章句疏證》:“案:既,已止之詞。谷梁傳桓公三年:既者,盡也,有繼之辭也。范注:盡而復生謂之既。猶今云——已經(jīng)。然既字已見離騷: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其義并同,而彼無注,于此方注既者,蓋是后人所增益?!笔紫龋凹取弊挚梢宰?/p>
動詞,許慎《說文解字》:“既,小食也?!绷_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禮記·玉藻》:“君既食,又飯饗。飯饗者,三飯也?!焙髞碛忠隇橥戤?、完了?!豆騻鳌ば辍罚骸凹榷弧弊⒃唬庐呉?。”其次,“既”字可以用作副詞,用作副詞時可以表示四個意思。第一,表示已經(jīng)的意思,《論語·季氏》:“既來之,則安之?!币呀?jīng)來了就要安下心來。龔自珍《病梅館記》:“既泣之三日?!币呀?jīng)哭了三天。第三表示隨即、不久。《韓非子》:“楚成王以商臣為太子,既欲置太子職?!背赏醢焉坛剂樘樱痪弥笥窒氚阉楣?。第四,與“且”、“又”“也”、“還”搭配,表示具有兩種情況?!妒酚洝でZ生列傳》:“屈平既嫉之?!秉S靈庚先生認為,“既”在這里當已止之詞,我們可以理解為,“既”可以當動詞用,表示完畢、完了。也可以當副詞用表示已經(jīng)。
“央”:已也。據(jù)黃靈庚《楚辭章句疏證》:文選本、黃本、夫容館本、湖北本、朱本、馮本、四庫章句本央已也,作未央未已也。案:<離騷>時亦猶其未央,章句:央,盡也。亦無未字。央之為盡、為已,其義皆通。說文:央,中也。從大在門之內(nèi)。大,人也。段注:月令曰中央土,詩箋云,夜未渠央,古樂府,調(diào)弦未拒央,顏氏家訓作未遂央。皆即未渠央也。渠央者,中之謂也。詩言未央,謂未中也。段說,未渠央,未精。未央之央解中,非謂中間,猶終也。中,終,古字通用。央兼中、終之義,例爾雅釋詁林、后之訓君,屬二訓同條?!把搿弊值谋玖x是中間,《說文解字》:“央,中央也。”央,是會意字,像一個人立在門冂當中,說文解字將冂字釋為:“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冂。象遠界也?!笔紫龋把搿笨梢杂米髅~?!对娊?jīng)》:“宛在水中央”。《管子》:“方六里,名之曰社,有邑焉,名之曰央。”“央”作名詞時通“殃”《故民吳仲山碑》:“年壽未究,而遭禍央?!逼浯危把搿笨梢杂米鞲痹~,表示完畢、結(jié)束,《詩經(jīng)》:“夜如何其?夜未央?!痹俅危把搿笨梢杂米鲃釉~,表示懇求、請求。《老殘游記》:“撫臺央出文案老爺來請進去談?wù)?,這面子有多大!”?!盃€昭昭兮未央”,“央”字作副詞表示完結(jié)、完畢。
二、“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中“采”和“搴”的辨析
《楚辭補注》釋:“搴,手取也?!卞鹤侄啻纬霈F(xiàn)在《楚辭》中,《離騷》中“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這里的搴也當做“采”講。“采”和“搴”都有用手摘取之意,但用于相對的兩句之中,且兩字都位于兩句的首字位置,其意義在于避免重復、體現(xiàn)對仗之美。《楚辭》中這樣的例子不乏其中。黃靈庚《楚辭章句疏證》:搴,手取也。四部叢刊補注本【手】作【采】。案:手取、采取并通。文選卷二六謝靈運初去郡【攀林搴落英】,李善注引王逸曰:【搴,采取也?!縿t唐本或作【采取】。對文取木曰搴,取草曰攬。詳參離騷【朝搴阰之木蘭兮】注。散文不別。許慎《說文解字》:【卷六】采,捋取也。從木從爪。倉宰切。段玉裁注曰:捋取也。大雅曰。捋采其劉。周南芣苢傳曰。采,取也。又曰。捋,取也。是采捋同訓也。詩又多言采采。卷耳傳曰。采采,事采之也。此謂上采訓事,下采訓取。而芣苢傳曰。采采,非一辭也。曹風采采衣服傳曰。采采,眾多也。秦風蒹葭采采傳曰。采采猶萋萋也。此三傳義略同。皆謂可采者眾也。凡文采之義本此。筆者以為,從采字的結(jié)構(gòu)來看,上半部分像人手,三點代表指頭,下半部分的“木”字,代表花草樹木。筆者以為,搴、采、攬三字都有用手摘取之義,可互訓。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秉S靈庚《楚辭章句疏證》:薜荔之草,緣木而生。文選本無注。離騷【貫薜荔之落蕊】,章句:【薜荔,香草也,緣木而生】章句不避重復,則舊作【香草】。薜荔和芙蓉都作香草講。文選本【可得】下無【也】字。黃本、夫容館本、湖北本、朱本、馮本、俞本、四庫章句本【可得】下有【之】字。莊本有【之者】二字。袁校改【池】作【它】。案:袁校非也。此以反物理之性言之,薜荔在木上,而采之池水中,芙蓉在水中而采之木末,以喻勤苦之至,而求湘君之不來,彼此異性,則未可遂。皆未關(guān)乎君臣之意。王夫之《楚辭通釋》:若是令我求見而不得,如采薜荔于水中,搴芙蓉于木末耶。反此類皆原情重誼深,因事觸發(fā)而其辭不覺其如此,固可想見忠愛篤至之情,而舊注直以為思懷王之聽己而不偏。筆者以為,黃靈庚先生和王夫之先生更貼合實際,王逸秉承“以經(jīng)注騷”固然有其忠君愛國的正統(tǒng)思想,卻也有以偏概全之嫌,不能所有的神與人、人與香草的關(guān)系都釋為君臣關(guān)系。此句可以釋為靈巫翩翩起舞、勤于法事,但卻忽略了正確的事神之法,神與巫之間心意不通,神即不降。
《楚辭》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作品,不僅記錄著中國遠古人民的祭祀、風俗、生活,其中的用字之法也值得我們借鑒。既與央都是的都可以做動詞、副詞,但是文中都取”已經(jīng)“的意思。采、搴、攬在文中都做“用手摘取”之意,三者可互訓。本文所列的兩組詞就是避免用字重復、行文對仗的代表,除了這兩組字,“薜荔柏兮惠綢,蓀橈兮蘭旌?!敝械臉?,取船楫之意,“桂棹兮蘭枻,鑿冰兮積雪?!敝械蔫彩谴猓忠部苫ビ?。(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