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
從一大堆沙子上抓走一把,不影響沙堆大小;抓去兩把,也不影響;抓去三把,還看不出什么變化……一把一把抓下去,大沙堆一定慢慢會變成小沙堆,巨大的反差形成得那樣悄無聲息。嘮叨也是這樣,說一句沒事,說兩句也沒事,天天說似乎也沒什么,但傷害早已悄悄發(fā)生。
家庭生活中,并不是說話多就叫嘮叨。稱得上“嘮叨”的,是那些隨口而出的、不斷重復(fù)的、總給人帶來負面情緒的話語,既沒用又不中聽。最簡單如這樣一幕:大人帶著剛學(xué)會走路的小孩兒在空地上玩,孩子一邁步,大人就在旁邊連聲說“慢點慢點,別摔跤”。請設(shè)身處地想一想,這樣的話對一個剛學(xué)走路的幼兒有意義嗎?學(xué)走路摔跤是問題嗎?大人的話,會讓孩子走得更好,還是會降低孩子的邁步信心?
嘮叨的特點是負面、無效、重復(fù),這些特點加到被嘮叨者身上,就是自我體驗不斷被干擾,心理不斷受阻。所以我們會觀察到一種現(xiàn)象,一個人在什么事上被嘮叨得越多,往往這方面做得越差。例如有的孩子原本有音樂方面的天賦和興趣,這天才和興趣被家長注意到,就希望能培養(yǎng)出一些成就來,于是購置鋼琴、聘請老師,天天把學(xué)鋼琴的事當成教育大事來抓,并為此開始不斷批評和管制孩子,幾年嘮叨下來,孩子對鋼琴既無興趣,技法又平庸,學(xué)鋼琴成為大人和孩子都痛苦的一件事。
嘮叨的人總以為別人需要他這幾句話,其實只是他自己需要。自己當食與飲的東西,到了別人那里實際上是殘渣污水。
有一年,我乘火車從北京到天津,兩城間的D字頭動車剛開通不久,那也是我第一次乘坐這種列車,感覺很新鮮。旁邊是一位姥姥和媽媽帶著一個八九歲的小男孩。小男孩可能也是第一次乘這樣的火車,對車上的一切都充滿好奇,一上來就想動各種東西。前后調(diào)節(jié)一下座椅、弄一下窗簾、打開靠背上的小桌子,等等。但不管他干什么,媽媽和姥姥全部是阻攔和訓(xùn)斥,不停地說“你動那個干嘛?別動!”“這有什么好看的?乖乖坐著!”火車啟動后,小男孩終于安靜地坐了一會兒,好奇地看著窗外,看了一會兒,扭過頭問媽媽,他怎么覺得不是火車在走,而是外面的樹在往后移。媽媽一臉不耐煩地說:“行了行了,整天就你問題多?!蹦泻⒕趩实匕杨^轉(zhuǎn)向窗外。過了片刻,男孩說想上廁所,姥姥一臉懷疑地說,你不是剛在車站上過了嗎?怎么又要上?小男孩說他就是想上,媽媽不滿地站起來,“你整天就是這樣搗鼓人,我都不能安穩(wěn)地坐一會兒?!蹦泻⒄f我自己去,你不用去。媽媽說:“你自己怎么能行,門你都打不開,還得我?guī)??!边呎f邊站起來,在前頭走,男孩無可奈何地后面跟著。從廁所回來時,媽媽對姥姥說,我就知道他沒有尿,他是想看看這廁所什么樣,廁所有什么好看的?男孩嘟噥著辯解說,我看看和家里的一樣不一樣嘛。媽媽和姥姥都白孩子一眼,嗔怪地說“就你事多”,孩子灰溜溜地坐下了。在半個小時的車程中,媽媽和姥姥的嘴一直沒閑著,絮絮叨叨,卻幾乎沒說一句有用的話。
嘮叨沒有惡意,卻是一種惡習(xí),是對“控制”的不知不覺的上癮。這個男孩的媽媽和姥姥一定希望男孩聰明好學(xué),卻不知道她們的嘮叨是多么傷害孩子。
人當然不是脆弱到不能接受一點廢話,每個人都有自我排毒本能,會自動化解嘮叨帶來的不適。就像扎一根小刺或割一個小傷口,只是痛一下,無關(guān)緊要,很快就自動愈合了。人最怕的是經(jīng)常性的嘮叨,負面影響在深遠的歲月中慢慢呈現(xiàn),發(fā)生的過程幾乎感覺不到,但對一個生命的抑制作用是肯定的。它如同一把小刀子,會一點點削去一個人體內(nèi)的正面生長力量,如好奇心、自信心、責任感、判斷力等。
編輯 劉建淑 3146063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