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庶民
前不久,在“私家車6年內免上線檢測”新政出臺不久,有一條信息在微信朋友圈里瘋轉:“為配合9月1日新車6年一審,提醒各位車友,2014年5月23日之前要把自己車子的違章處理掉,否則商業(yè)險保費上浮10%?!?/p>
這樣的消息屬實嗎?據天津市保險行業(yè)協(xié)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交管平臺上的機動車違章信息與保險行業(yè)車險信息平臺并沒有對接,所以,機動車駕駛員違章記錄與車險費率之間沒有任何關聯(lián),車險費率只與機動車出險賠付記錄相關。
各地保險監(jiān)管部門和媒體也紛紛辟謠,人們發(fā)現,自己又一次被微信朋友圈忽悠了。近來,類似這種言之鑿鑿的傳言在微信上著實不少。比如,“明日零時起,本市高清探頭全部啟動,副駕駛不系安全帶相同處罰,開車時打電話罰款50元,闖黃閃罰200元……”這個消息被稱作謠言中的常青樹,盡管交警部門反復澄清,仍不得不再次辟謠。此外,拐賣兒童、食品安全、養(yǎng)生知識等也是“朋友圈謠言”的常見主題。
“朋友圈謠言”有一個特點——大多是善意的謠言,人們的轉發(fā)都是出于對朋友的關心提醒,哪怕是謠言始作俑者,也很難找到經濟目的或政治企圖,這與網絡上騙取錢財或破壞穩(wěn)定的謠言有明顯不同。但這并不意味著這類謠言沒有危害,有的謠言會造成恐慌,有的謠言會影響有關部門的工作秩序,轉發(fā)、憂慮、求證、辟謠,這一系列過程是對社會成本的一種浪費,并可能造成“狼來了”現象,侵蝕寶貴的社會信任。
朋友圈里很多都是高學歷、高素質人士,為什么面對謠言總是上當?這樣的判斷力,一旦電信詐騙來襲,能否保證不中招?這很值得思考。“朋友圈謠言”有市場,與兩方面因素有關,一是內容關系切身利益,食品安全、拐賣孩子、交通罰款的事情都是如此,讓人不敢漠視;二是社交網絡中的信任關系,由于朋友圈都是熟人,便認為熟人轉的東西更加可信。
此外,“朋友圈謠言”的存在還與政府公信力有關。如今,有些傳言哪怕被辟謠,仍有人不信,這就很可悲了。盡管大多數情況下政府部門的表態(tài)和辟謠是準確的,但個別時候出現的“官謠”也損害了政府公信力,造成說什么都不信的“塔西佗陷阱”。比如,不久前某省會城市自來水污染,人們發(fā)現,在污染之前曾有傳言說水有異味,但被官方斥為“謠言”??梢韵胍姡數亟窈笠坏┏霈F涉及飲用水的傳言,百姓肯定傾向“寧可信其有”。
“朋友圈謠言”的盛行,反映了當下人們獨立思考精神的缺乏?;ヂ?lián)網時代,人們貌似很喜歡質疑,但實際上還是存在盲從。要避免“朋友圈謠言”浪費社會成本,需要每個人在轉發(fā)之前都動動腦筋,從常理常識方面多一些思考。
“大街上孩子被搶被偷”的傳言在不同城市的不同地方經常出現,每一次都讓人們牽掛、恐慌。天津某商廈就被傳發(fā)生此類案件,而公安部門證實,不僅這個商廈,就連其所在的區(qū),近十年都沒發(fā)生過搶孩子案件。從常理分析可知,在鬧市公然搶孩子很難逃脫,這無異于自投羅網,即使有這樣的犯罪意圖,顯然也應該選擇人跡稀少之處。在關于禽流感的傳言版本中,總是提到“央視說不要再吃雞”,這明顯不符合科學常識。至于闖黃燈要罰款的說法,只要查一下《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公安部門相關表態(tài)就可了解事實。
人們對網絡上的各種安全提醒趨之若鶩,但常常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比如,人們總是對涉及孩子安全的事情很敏感,各種街頭“拍迷藥”傳言哪怕已經被證偽,仍常常引起轉發(fā)和恐慌;而另一方面,長期以來卻漠視有關交通安全的提醒,每天有多少家長帶著孩子跨越護欄、闖紅燈?幾乎沒有人真在街上被拍過迷藥,但每年因不遵守交規(guī)而造成的死傷則是驚人的數字。人們對杜撰的“警示”格外重視,而對真正有價值的提醒卻置若罔聞,這種“不識貨”現象也反映了理性精神的缺乏。
面對“朋友圈謠言”和各種網絡傳言,有必要重提那句老話,“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筆者還想補充,既要“不唯上”,也要“不唯下”?,F在人們對官方和專家的表態(tài)往往持有懷疑,而對來自草根、網民的爆料則給予極大信任,這仍是一種盲從。盡管確有官員故意隱瞞事實,但草根謠言也實在不少,網絡上的相關辟謠幾乎是海量。因此,面對朋友圈傳言,在轉發(fā)之前應經過自己的思考和調查,讓虛假消息及時止步,讓社會成本不要再被浪費。
(何俊閑薦自《金融時報》)
責編: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