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荃
高考政治辨析題,其可分為四大類型:“錯誤型”“片面型”“附條件型”和“材料型”。而“評析題”是近幾年高考新課程全國卷和地方卷中新出現(xiàn)的題型。我認為與“辨析題”相比,主要是少了“辨”這個環(huán)節(jié),側重了“評”的過程,但“評”仍要辯證地評,“析”要科學全面地析,“評”“析”結合。兩種題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可以視為同一題型,只是在解答步驟和表達方式上略有差異,評析題應該是辨析題的一種變化考查方式。這是新高考的一種趨勢。
解答此類題目的基本要求是:論證正確點,分析錯誤點,澄清模糊點,補充不全點。具體步驟有四個。
(1)確定評(辨)析點。認真閱讀題目,劃分題目的層次,找出評(辨)析點,然后分別對各個層次進行分析判斷。
(2)分析必然點。就是在明確評(辨)析點的基礎上,針對必然正確或錯誤的觀點,說明其正確或錯誤的理論依據(jù),即運用有關知識、原理和觀點,分析說明正確的觀點為什么正確,錯誤的觀點為什么錯誤及怎樣才是正確的。
(3)展開討論點。如該命題是不正確的,但其隱含的前提可能是正確的;該命題在現(xiàn)象上有合理性;該命題不全面或走極端,但在某一方面還有正確的成分等。
(4)補充遺漏點。如未揭示出本質的聯(lián)系,關系表述不全面,關系的成立缺少必然性或條件性等,針對評(辨)析題的這些不足進行補充和完善,提出正確的觀點或結論。
評(辨)析題常見考查方式是“片面型”和“材料型”。高考中常見的丟分現(xiàn)象有:
1.審題疏忽,不知題目本身片面,不能辯證分析。同學們在做這類試題時,審題馬虎,不知道試題本身就存在片面的傾向,作答時往往站在某一立場上進行說明、論述,不能辯證地進行分析,導致答題單調片面,因而丟分。
例1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文化積淀著一個國家最深層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是一個民族保持生機與活力的源泉,它越來越成為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支撐,不斷為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增添絢麗的色彩。
材料二 ?文化交流逐步增進了國家間的合作。2013年6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在美國舉行“莊園會晤”。兩國元首就共同構建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達成重要共識,國際社會對此充滿期待。但也有一些西方人士擔憂,中美兩國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會影響新型大國關系的構建。
(3)運用“文化與政治的關系”和“當代國際社會”的知識,對材料二中一些西方人士的擔憂進行評析。
答案 ?①文化與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中美文化差異可能會阻礙新型大國關系的構建,但不同文化間的借鑒交流也可以促進新型大國關系的構建。
②國家間出現(xiàn)的復雜關系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利益對立則是引起國家沖突的根源。雖然中美兩國存在著價值觀念等文化差異,但兩國之間也存在著廣泛的共同利益,這是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基礎。
點撥 ?本題是一道“評析題”,從設問規(guī)定的知識和范圍看,涉及兩個模塊的知識,“文化與政治的關系”屬于文化生活,“當代國際社會”屬于政治生活。關于評析類試題作答時,一般先肯定其觀點合理之處,再指出不合理之處,必要時還要給出正確的做法,即進行辯證作答。針對材料二中一些西方人士的擔憂,從文化生活角度,可以抓住文化與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關系,辯證作答;從政治生活角度,可以以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為出發(fā)點,辯證作答。即,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利益的對立則是引起國家沖突的根源;最后,結合中美之間的文化與利益異同組織答案語言,以“雖然中美兩國存在著價值觀念等文化差異,但兩國之間也存在著廣泛的共同利益,這是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基礎”作結即可。
2. 材料和評(辨)題脫節(jié)、評析理由不充分,論證過程不全面。材料型評(辨)析題的題型特點是:試題由“背景材料”和“評(辨)析題”兩部分組成,“材料”為“評(辨)析題”的提出提供“背景”或作好鋪墊,其答題的規(guī)定性都隱含在背景材料中。此類題型在近幾年高考中較為常見。同學們在高考中常見的錯誤在于:答題時材料和評(辨)析題脫節(jié)、評(辨)和論證不充分、不全面,有的沒有評(辨)析過程、沒有論證結果。
例2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四 ?我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產國和消費國。自2011年起,我國開始對棉花實行臨時收儲政策,以支持價格敞開收購棉花。2012年國家儲備棉花(下稱“國儲棉”)收購量達634萬噸,占全國棉花產量的90%以上。同期,國際市場的棉花價格約為1.5萬元/噸,國儲棉收購價格約為2萬元/噸。2013年,我國國儲棉庫存超過1000萬噸,約占全球棉花庫存的60%,占用國家財政資金2000多億元。此外,國家每年要支付的棉花收儲成本約為300億元。
2014年中央《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yè)現(xiàn)代化的若干意見》指出,2014年啟動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自此,實施3年的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將走向終結。
(5)結合材料四和所學經(jīng)濟知識,對我國棉花臨時收儲政策進行評析。
答案 ?利:保障棉花供給,避免價格大起大落;保護棉農利益,穩(wěn)定棉花種植面積。弊:大量庫存占用高額財政資金,影響財政資源的合理配置;使價格機制失靈,棉花市場價格扭曲,不利于棉花產業(yè)健康發(fā)展。
點撥 ?本題是評析題。首先,審設問,明確設問關鍵信息,提取設問中的關鍵詞。國家(主體)棉花收儲(宏觀調控),知識鏈接國家的宏觀調控(經(jīng)濟手段、價格杠桿),題型為“評析類”試題;其次,我們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既評析其積極合理的一面,又要評析可能造成的弊端;然后,解讀材料,抓材料中的關鍵詞,與設問和原理對接,調用知識。從材料關鍵信息“提高了收購價”,我們可以圍繞著“價格”組織答案。即,“價格影響供求,棉花收儲政策有效地穩(wěn)定了棉花價格,調動了棉農的生產的積極性,保障了棉花供給,保護了棉農的利益”;從材料中“占用國家財政資金2000多億元,收儲成本高”可組織答案:“大量庫存占用高額財政資金,影響財政資源的合理配置”;從材料中央《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yè)現(xiàn)代化的若干意見》以及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將走向終結說明了該政策不利于棉花產業(yè)健康長遠發(fā)展,造成了棉花市場的扭曲,價格機制失靈等等。
總之,評(辨)析題是新高考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題型,也是同學們失分率較高的一種題型。要準確回答這種題目,首先就要精審題意,確定辨析點。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題目的材料和設問具體特點,一點一點地辯證地評(辨),一個層次一個層次科學地分析,靈活運用評(辨)題基本要求方法,合理取舍答題步驟,全面闡述論證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