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穎
【摘 要】《地心引力》是近年來太空題材影片中的佳作。導演一改傳統(tǒng)太空電影中的常用敘事手法,大量運用主觀鏡頭構(gòu)建具有真實感的敘事氛圍,并盡量弱化個人英雄主義形象,為影片設(shè)置一層厚重的孤獨敘事語境。而在解釋文章主旨方面,采用了隱喻式的敘事手法,提升了影片的藝術(shù)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地心引力》 真實感 敘事語境 隱喻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5C-0111-02
《地心引力》是由阿方索·卡隆執(zhí)導,喬治·克魯尼和桑德拉·布洛克主演的一部太空題材佳作。影片主要講述了以下故事:美國一艘航天飛船與太空碎片發(fā)生碰撞,除出倉維修望遠鏡的航天員瑞安·斯通和麥特·科沃斯之外,其余全部喪生。二人在缺氧、失重、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彼此信任、互相合作,最終經(jīng)過艱難的努力重返人類家園。本片上映之后贏得了全球觀眾的一致好評,最終該片囊括了包含最佳導演獎、最佳視覺效果獎、最佳攝影獎等在內(nèi)的第86屆奧斯卡七項大獎。與以往太空題材影片不同的是,該部影片更偏向于紀實。影片中的所有場景如太空行走、航天器運行細節(jié)等都是基于現(xiàn)有的航天科技水平,給觀眾帶來了強烈地真實感受,同時也奠定了影片的敘事氛圍。在敘事語言上作者沒有著重突出以往科幻影片中的個人英雄主義形象,反而是通過營造孤獨的敘事語境來體現(xiàn)主人公對重返人類家園的渴望。而在影片主題升華方面,導演選擇了隱喻式的敘事手法,闡述了“歸途中重生”的深刻內(nèi)涵。
一、基于真實感的敘事氛圍構(gòu)建
與傳統(tǒng)太空題材的影片不同的是,《地心引力》中并沒有超自然能力,也沒有異種生物的威脅,所有場景的構(gòu)建都是基于現(xiàn)有的太空技術(shù)。制作者在處理影片視覺細節(jié)和色調(diào)時,并沒有過分的對其進行局部處理或高度擬真,而是盡量弱化超現(xiàn)實部分,突出一種常態(tài)性。例如,影片開始時先構(gòu)建出了一副真實的太空場景。整個太空為黑色所籠罩,因鏡頭的置換出現(xiàn)一些藍色的星球,白色空間站及與之并行的宇航員由遠及近的向觀眾走來,隨著宇航員視覺發(fā)生變化,觀眾會發(fā)現(xiàn)空間站不遠處是一望無際的黑色太空。這些都是真實的太空景象,而制作者通過綜合調(diào)用藍色、白色、黑色這些冷系色調(diào),進一步弱化了視覺的刺激對比,給觀眾帶來了一種樸實的心理感覺,繼而也為影片營造了一種真實感的敘事基調(diào)。
此外,影片導演為了營造更為真實的敘事氛圍,還運用一些主觀鏡頭。傳統(tǒng)科幻影片習慣用宏觀視角來展現(xiàn)各類場景,以增強畫面的震撼力,這部影片在拍攝時弱化了部分宏觀場景,其中的部分場景通過女主人公瑞思·斯通的眼睛觀察所呈現(xiàn),這無疑也強化了影片敘事的真實性。也正因為如此,部分觀眾認為這部電影不能算是純粹意義上的科幻片,而是具有紀錄片的味道。例如,飛船與衛(wèi)星碎片撞擊的一剎那,女主人公在強大沖擊波的作用下被甩向無盡的太空。緊接著各種色彩、光圈、黑暗接連出現(xiàn),而這所有的畫面都是從主人公的眼睛里顯現(xiàn)出的,讓人感覺這就是災難發(fā)生時的真實場景,給觀眾帶來獨特審美體驗的同時,又著重渲染了畫面的真實敘事氛圍。
二、孤獨的敘事語境營造
傳統(tǒng)科幻題材的影片繼承了“好萊塢英雄情節(jié)”,敘事語境上更多地凸顯主人公的英雄形象,而《地心引力》則蘊涵了濃重的孤獨感。首先,這種孤獨感是人類征服自然和破壞環(huán)境之后的孤立狀態(tài)體現(xiàn)。影片中的所有任務都是出自地球的普通人,并不存在任何超能力,而飛船所遭受的侵犯也是由人類的行為所造成的。人類在日益發(fā)達的科技的支持下,不斷拓展征服領(lǐng)域,太空中布滿了各個國家的空間站與人造衛(wèi)星,一方面揭示了人類科技的進步,而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太空正在遭遇越來越嚴重的污染。衛(wèi)星在撞擊下產(chǎn)生的碎片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人類空間站和幾名宇航員隨即在撞擊下消散。影片正是運用這種敘事手段來強調(diào)人類在太空中的渺小,以及人類自食其果,盲目征服宇宙所造成的孤立與孤獨。
影片制作者利用長鏡頭與失衡的構(gòu)圖,較好地敘述了影片的孤獨語境。例如,在描述瑞思·斯通解開固定身體的繩索,進入到一篇黑色的區(qū)域時,運用了兩個長鏡頭加以處理。攝影師先是站在空間站的角度觀察構(gòu)建畫面,瑞思·斯通被放置在畫面的中央,隨著向太空深處逐漸漂移,人物在畫面中的影像越來越小,直至被黑暗所吞噬。隨后,鏡頭出現(xiàn)了翻轉(zhuǎn),瑞思·斯通仍被放置在畫面的中央,此時的背景變成了藍色,隨著鏡頭的拉近,人物由遠及近地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這兩個長鏡頭放在對立的視角進行拍攝,給觀眾強烈的畫面震撼感,以此來顯示女主人公的孤立無助。此外,在影片拍攝時,制作者多次從瑞思·斯通的視角出發(fā)顯示藍色的地球形象,表面上看起來是地球的一種客觀存在影像,實則是人類家園的象征,尤其是女主人公在孤立無助之時,多次利用人物主觀鏡頭來展現(xiàn)藍色的地球,并利用玻璃的反射原理,使人物與地球形象處于統(tǒng)一平面之中。這一處理方式既表達了主人公對重返人類家園的渴望,又進一步凸顯了主人公孤立寂寞的心境。
其次,影片也通過揭示當代人的精神孤寂來營造具有強烈孤獨感的敘事語境。例如,當男女主人公正在想法利用他國空間站回到地球時,畫面在藍色地球和白色太陽光芒的交相輝映下帶引人們走進了女主人公以往的生活經(jīng)歷,畫面節(jié)奏隨之變得舒緩。瑞思·斯通平靜地向同伴講述了自己失去女兒的經(jīng)過:“在她4歲那年,在校園里玩耍,不幸碰傷了頭部,當我知道時還在路上開車,那時的我仿佛每天做的只是開車而已……”這一段敘述深深地打動了觀眾,看似平靜,卻讓很多人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人類看似緊張地忙碌,卻仿佛都是在做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事情,而忽視了家人、忽視了健康、忽視了享受,實則是一種精神的高度空虛。
影片在鋪展主人公形象時,采用了許多封閉式的構(gòu)圖,這種構(gòu)圖與無盡的宇宙之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如,斯通在廢棄的空間站與返回艙中間游走,幾乎占據(jù)了整個通道空間,就像是一條被困在水管里的小魚。在狹小空間的映襯下,主人公的影像卻變得大了起來,給觀眾帶來了一種壓抑和窒息的感覺。而當廢棄的空間站突然起火時,女主人公重新進入返回艙,此時人物再度被圈定在狹小的空間之中,女主人公所面臨的只有一些操作手冊和各種操作按鈕。此時沒有任何外界的信息傳入,也無法與外界取得溝通,主人公只有在狹小的空間里創(chuàng)造奇跡才能重返地球。這種封閉式的構(gòu)圖較好地展示了人物的孤寂心境,也為影片蒙上了厚重的孤獨敘事語境。
三、隱性敘事揭示影片內(nèi)涵
隱性敘事指的是對一些敘述對象進行抽象畫處理,賦予其主題化的特征?!兜匦囊Α穼⒂捌臄⑹驴臻g設(shè)置于太空之中,不僅為展示3D特效技術(shù)提供廣闊平臺,還賦予了影片潛在的內(nèi)涵。例如,開頭字母的介紹“生活在太空中,沒有氧氣和壓強,也不能傳播聲音”表面意義只不過是闡述一種客觀存在的狀態(tài),更深層次的理解是:渺小的人類置身于浩大的宇宙之中,在缺少重力的情形下,整個身體被黑暗和寂寞任意擺布,恰似日常生活中被各種煩瑣的事物羈絆而不能“隨心所欲”。這是影片開頭設(shè)置的隱喻,也是本部影片的隱含線索,隨著影片的繼續(xù)鋪展,這條“隱喻”反映的問題也有了解答。男主人公為了緩解女主人公不安的心情,多次詢問女主人公“家在哪個方向?此時家里的人們正在干嘛?”以及問女主人公“有沒有特別記掛家園里的一些人或事情?”男主人公一次次提到家園,層層深入,不間斷地出現(xiàn)在觀眾腦海,實則表達了一種對重返地球的強烈向往。至于地球中的日常生活羈絆,與人類的渺小相比,顯得無足輕重。女主人公最后借助地心引力為導航,尋找地球的方位,重新點燃求生的欲望,在清醒中重歸家園,即使喪失了生活的信仰、失去了對美好生活追求的動力,地球仍然是人類不可缺少的家園,只要還有地心引力存在,就能找到回家的路。這是影片設(shè)置的另一個隱喻,通過情節(jié)的層層深入,揭示了回歸母體,人類精神和身體將獲得極大的安全與滿足,而遠離母體,生命終將枯竭的深層意義。同時,也表明人類在無盡的開發(fā)與掠奪中最終會受到自然的懲罰,只有人類家園——地球,才是我們最終的歸宿。而宇航員回歸地球的過程,也是人類重新認識自我行為,回歸母體和重生的過程。
影片中的宇航員出于安全考慮,用繩索與航天器相連接,正如胎兒在母親的肚中通過臍帶來獲取生命的養(yǎng)分。當女主人公進入到空間站之后,開啟釋放氧氣按鈕,脫下厚重的航天服,身體在極度疲勞與失重作用下出現(xiàn)蜷縮,極像未出生的胎兒在母體時的狀態(tài)。這些隱喻在電影中重復多次出現(xiàn),進一步強化了“歸途中重生”這一主旨。
電影結(jié)局部分也采用了隱喻敘事的手法,為觀眾回顧了“人類進化的歷史”,進一步升華了電影“重生”這一思想內(nèi)涵。女主人公乘坐中國制造的神舟系列飛船返回地球,當著路器墜入到湖面的那一剎那,湖中充滿了密集的水泡,象征著地球最原始的生命——單細胞組織生物。當她脫去航天服,在水里奮力游走并最終到達岸邊時,象征著地球生物從海洋到陸地的進化。遠處飛船其他部件沖擊地球,昆蟲、植物若隱若現(xiàn),寓示著恐龍時代面臨的大災難。而女主人公在岸邊調(diào)整一段時間之后,重新適應了雙腳著地,直立行走的狀態(tài),預示著人類在經(jīng)過歷次災難之后,勇敢地向前邁進。此時的攝影師設(shè)置了一個俯拍場景,從女主人公腳部開始掃至半身,象征了行走于大地之上,對生活瑣事無所牽掛的巨人形象。
四、結(jié)語
《地心引力》制作者把敘事納入精湛的畫面處理與視聽語言呈現(xiàn)之中,構(gòu)建出獨特的敘事優(yōu)勢。導演把普通人的感情與常見的場景融入到一起,形象地展示了主人公面對困境時自我拯救的精神,同時也隱喻了“歸途中重生”這一主旨。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稱該部影片是“迄今為止最好的一部太空題材影片”,雖然不盡客觀,但從敘事手法上來看,《地心引力》確實做到了藝術(shù)性、啟發(fā)性、觀賞性的完美結(jié)合。
【參考文獻】
[1]李國聰.文化視域下的好萊塢科幻電影[J].青年記者,2014(1)
[2]鄧慶環(huán),潘立新.《地心引力》空間線索與意識形態(tài)[J].電影文學,2014(11)
[3]王永收.講述還是構(gòu)建:敘述者問題與電影敘事的理論模式[J].求索,2013(12)
【作者簡介】莫 穎(1973- ),女,廣西寧明人,研究生,廣西國際商務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語言文學。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