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分分 祝卓宏
2015年2月28日,紀錄片《穹頂之下》在互聯網上產生了爆炸性影響,24小時全網播放量近億。起先是如約而至的一片贊美聲,緊隨其后的還有各種各樣的批評和擔憂。為什么一部環(huán)保紀錄片會有如此爭議呢?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網絡輿論空前繁榮,各個階層的人都可以參與到社會公共事件中來。在網絡公共領域,網民可以根據自己的利益或愛好自主選擇群體,所以,群體成員往往具有較自覺的群體意識。同時,網絡群體傳播的即時互動性以及匿名性等特點,使網絡群體成員的意見表達便捷、自由而高效。
總的來說,網絡言論呈現以下三個特點:
1附和比反駁更容易。德國學者伊麗莎白·諾依曼在研究輿論與大眾傳播的關系時,發(fā)現了“沉默的螺旋”效應。她認為,人們如果發(fā)現自己的觀點與大多數人的優(yōu)勢意見一致,就會積極地將它表達出來;而當他們發(fā)現自己的觀點屬于少數人的劣勢意見時,就會保持沉默,以免被孤立甚至受到來自群體的輿論壓力。其結果是,劣勢意見的沉默使優(yōu)勢意見顯得愈加強大,迫使更多的少數意見轉向沉默或者采取從眾,如此循環(huán)往復,形成一方的意見愈來愈強勢,而另一方愈來愈沉默的“螺旋”式輿情傳播過程。當然,大多數人的優(yōu)勢意見并不一定就是理性的,少數劣勢意見持有者可能會暫時屈從于優(yōu)勢意見的壓力,或者沉默,或者表面上與群體輿論保持一致,但實際上,他們可能仍然沒有放棄自己原來的觀點。
2在網絡輿論的傳播過程中,群體成員缺乏直接的面對面的現場討論和交流,加上網上信息更新和交流的頻繁,他們往往沒有機會去深入思考,便根據輿論領袖或群體多數人的意見進行決策。如果此時意見領袖或群體多數人有偏激的意見,群體成員往往出于法不責眾的考慮,加上群體力量的支持,極易受到暗示、感染和同化,使原來的偏激意見進一步得到強化,直至出現極端化傾向。在這種偏激輿情非理性傳播的情況下,群體成員往往會比個人進行決策時更容易走向冒險或者保守。不過,輿論的群體化也有積極的一面,它能夠促進群體取得一致意見,增強群體凝聚力,統一群體行為,對提高社會管理效率、疏導民間輿論具有積極意義。
3在網絡傳播過程中,部分網民以道德或情感審判的方式對某一事件、現象發(fā)表過激意見,導致大量參與者和圍觀者聚集而形成具有煽動性、攻擊性和侮辱性的強大的輿論風暴。這種網絡群體行為,往往通過激烈的言辭對當事人進行道德或情感的攻擊,有時甚至把這種攻擊行為延伸到現實生活中,通過人肉搜索、惡搞和炒作等方式,侵犯當事人的隱私權、名譽權和個人生活空間,給當事人或相關人員造成強大的輿論壓力和傷害。
《穹頂之下》引起了全民對環(huán)保、對霧霾的關注和討論。這種討論是否理性,要看它是否與霧霾本身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