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慧英
[摘要]1860年后,俄國遠東地區(qū)出現(xiàn)大量亞洲移民,其中包括中國人、朝鮮人和日本人。日本人數(shù)量較少,主要進行捕魚作業(yè)。中國人和朝鮮人則遍布俄國遠東各個經(jīng)濟領域。雖然俄國政府對外來移民的政策幾經(jīng)調(diào)整,但在遠東勞動力極度匱乏的情況下,中國人和朝鮮人在俄國各經(jīng)濟領域仍然得到廣泛使用,中國人和朝鮮人不僅為俄國遠東提供了廉價勞動力,也為遠東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邊區(qū)穩(wěn)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關鍵詞]俄國;遠東;經(jīng)濟發(fā)展;中國人;朝鮮人
[中圖分類號]K51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5)05-0104-06
Abstract: After the year of 1860, a large number of Asian immigrants throng in the Russian Far East ,including Chinese, Korean and Japanese. A small number of them are Jananese, who fish by trade. Chinese and Korean are all over the various economic sectors in the Far East of Russia. Although several adjustments have been done in the Russian government's foreign policy on immigration, terrible shortage of laborforce in the Far East, China and the Korean actively engage in the Russian sectors of the economy.The Chinese and Koreans not only provide cheap labor for the Russian Far East, but also contribute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Far East and the stability in the border region.
Key words:Russia; Far E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ese; Korean
[收稿日期]2015-06-21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東北亞視閾下俄、蘇對朝鮮移民政策研究(1860-1937)”(13CSS025)、黑龍江省人文社科項目“中、日、朝移民在俄國遠東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中作用的比較研究(1860—1917年) ”(12C014)、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中國人、朝鮮人、日本人在俄遠東的活動及影響(1860-1917)”(14YJC770023)
1860年,確立了在遠東的統(tǒng)治后,俄國面臨最主要問題是,開發(fā)遠東的勞動力缺乏。在本國移民收效甚微的背景下,俄國政府開始采取積極鼓勵政策吸引外來移民,此后亞洲移民漸漸出現(xiàn)在俄國遠東地區(qū),其中以中國人和朝鮮人最為典型。雖然出于政治考慮,俄國政府經(jīng)常對大量使用中國人和朝鮮人問題提出質(zhì)疑,甚至主張采取限制、排斥政策,但從經(jīng)濟角度衡量,沙俄政府從未否認中國人和朝鮮人作為廉價勞動力,為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做出的貢獻。
一、俄國遠東地區(qū)中國人和朝鮮人的類型
19世紀60年代,隨著中俄《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的簽訂,烏蘇里江以東、黑龍江以北的廣闊土地劃入俄國版圖,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和朝鮮人出現(xiàn)在俄國遠東地區(qū)。遷移至俄國遠東的中國人和朝鮮人可分以下幾類:
其一,原生活于此的“土著華人”,中俄不平等條約簽訂后,被迫并入俄國管轄范圍,一夜之間變?yōu)椤包S種人移民”。這些人的數(shù)量尚難確定,但俄國學者拉林在所著《中國人在俄羅斯:歷史與現(xiàn)實》一書中提到:“1860年,烏蘇里邊區(qū)的中國人約2 000—3 000人?!盵1](p.14)
其二,季節(jié)性移民。不平等條約確立了中俄兩國漫長的邊界線,兩國陸路往來相對通暢,山東、河北和山西等地大量流民,每年都進入俄國遠東地區(qū),以伐木、農(nóng)墾、挖參和漁獵等生產(chǎn)活動,維持生計。《北京條約》簽訂后,沙俄將濱海省南部推至朝鮮邊境,朝鮮人遷移俄國由此擁有了地緣上的便利條件。最初,中國人和朝鮮人往往春來冬歸,穿梭于邊境之間,成為典型的季節(jié)性移民。
其三,經(jīng)濟性移民。19世紀五六十年代,中朝兩國民眾面臨相同境遇,一方面兩國人民均遭受本國封建政府重重盤剝,賦稅沉重;另一方面,各種自然災害頻仍。19世紀六七十年代以降,黃河、淮河等流域水災、旱災和蟲災交替發(fā)生,山西、直隸和山東等地,“赤地千里、餓殍遍野”[2](pp.123-125) 。19世紀下半葉,朝鮮境內(nèi)自然災害亦不斷發(fā)生,并以朝鮮北部為最[3](p.91) 。1960—1870年10年間,洪澇、霜凍、大旱和蟲災等各種自然災害,接二連三“光顧”朝鮮,造成大面積饑荒,生靈涂炭,饑民叢生。在各種自然災害打擊下,中朝兩國民眾國內(nèi)難以繼續(xù)生存,為謀求生路,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向國外遷移,尋找安身立命之處。此時,俄國吸引勞動力開發(fā)遠東的政策,則為中朝兩國民眾遷入創(chuàng)造了條件。
其四,政治性移民。19世紀末20世紀初,東北亞國際關系錯綜復雜,戰(zhàn)亂頻發(fā),從中日甲午戰(zhàn)爭至八聯(lián)軍入侵中國,再到1904—1905年日俄戰(zhàn)爭,都給中朝人民帶來了毀滅性災難,這些政治因素均推動了中國人和朝鮮人的移民潮。政治性移民以朝鮮移民為突出。日俄戰(zhàn)爭以后,日本已在事實上占領了朝鮮。此后,日本一步一步將朝鮮淪為殖民地。在日本的殖民統(tǒng)治下,不僅朝鮮農(nóng)民,而且其他許多愛國志士也逃亡俄國遠東地區(qū)。濱海省集結了大量朝鮮民族運動者,如柳仁鎬、安重根、洪范道等人,他們不僅以濱海省作為民族運動的集結地,創(chuàng)辦民族刊物、宣傳民族解放思想,還在此建立了游擊隊——朝鮮“義兵隊”。俄國遠東的政治性移民成為反日斗爭的重要力量。
綜上,由于以上幾種類型移民的出現(xiàn),使19世紀末20世紀初,阿穆爾沿岸轄區(qū)和濱海省中國人和朝鮮人數(shù)量快速增長。資料顯示,1893年底,阿穆爾省、濱海省和后貝加爾省的居民總數(shù)為908 364人,其中外國人35 470人,朝鮮人5 500人,中國人28 868人,日本人734人,歐洲人468人[4](pp.5-6) 。
二、中國人和朝鮮人在俄國遠東的經(jīng)濟活動
19世紀下半葉,俄國為有效控制遠東,開始進行大規(guī)模開發(fā)。由于國內(nèi)移民效果不佳,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于1861年5月12日,頒布了《俄國人與外國人向東西伯利亞的阿穆爾省和濱海省移民條例》,加大吸引外來移民的力度。此后,大量中國人和朝鮮人出現(xiàn)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哈巴羅夫斯克、南烏蘇里邊區(qū)等地。 1910年,阿穆爾沿岸轄區(qū)的中國人已達到83 393人,朝鮮人41 185人[5](p.218)。這些人遍布遠東各行各業(yè),成為開發(fā)遠東的另一支生力軍。
(一)農(nóng)副業(yè)
農(nóng)副業(yè)生產(chǎn)是19 世紀下半葉至 20 世紀初,中國人和朝鮮人在遠東地區(qū)主要生產(chǎn)活動之一。遠東地區(qū)特別是烏蘇里地區(qū)氣候濕潤,土地多為黏土,從歐洲部分遷居遠東的俄國農(nóng)民,非常不適應這種氣候和土壤條件,生產(chǎn)的糧食不僅產(chǎn)量低,而且容易發(fā)霉變質(zhì)。中國人和朝鮮人在遠東采用并推行垅播種法,大大提高了農(nóng)業(yè)耕種的效率。從事農(nóng)業(yè)種植的主力軍是朝鮮人,遠東朝鮮農(nóng)耕者占總數(shù)的80%,他們不僅最早把水稻的種植技術帶到了俄國遠東地區(qū),還嘗試種植小米、玉米、豆類、小麥、燕麥等作物,均取得較好的收成。下表為朝鮮居民在1914—1917年的作物種植情況。
除了耕種糧食作物,朝鮮人還種植蔬菜。1910年,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5 415俄畝。朝鮮人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哈巴羅夫斯克、布拉戈維申斯科、尼古里斯克-烏蘇里斯克等地,創(chuàng)建了專門的朝鮮蔬菜市場。據(jù)緬爾庫羅夫的統(tǒng)計,“1905年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尼古里斯克-烏蘇里斯克完全依賴這些運來的蔬菜,而在哈巴,這些運來的蔬菜占所有蔬菜總量的70%?!盵6](p14) 1907年,遠東地區(qū)烏第縣長官的評價也印證了這一點:“在這里,自己和當?shù)氐氖卟斯嗵澇r人,他們獲得大豐收,以至于多到無處可放?!盵7](p18)此外,朝鮮人在遠東地區(qū)還從事捕魚和養(yǎng)蠶等經(jīng)濟活動。
在俄國遠東地區(qū)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亦有較多中國人。由于遠東氣候寒冷,酒的市場需求量大,中國人會將一大部分生產(chǎn)的糧食用來釀酒,他們成為當?shù)刈钤绲臒乒┴浬?。可以說,中國人和朝鮮人在遠東進行農(nóng)副業(yè)生產(chǎn),不僅解決了遠東地區(qū)糧食供應匱乏的問題,還為邊區(qū)的邊防哨卡提供了食品保障,維護了邊防安全,同時他們也把農(nóng)耕技術帶到了俄國,并傳授給了當?shù)囟韲用瘛?/p>
(二)工業(yè)
19世紀末,俄國金礦企業(yè)開始大量使用中國人和朝鮮人。此前,俄國的金礦企業(yè)中大多是本國的流放犯和苦役,但其勞動效率十分低下。金礦主更傾向雇傭廉價的中國人和朝鮮人。
1893年5月,采礦工程師奧拉斯發(fā)現(xiàn),中國人和朝鮮人占吉利金斯克金礦工人總數(shù)的一半。1900年,阿穆爾省和濱海省金礦總數(shù)為229個,中國和朝鮮勞動力開采了其中161個;黃金總產(chǎn)量為661普特,朝鮮人和中國人開采的黃金多達306普特[8](pp.366-367) ,占所開采黃金總量50%左右。1913年,礦區(qū)工人總數(shù)為32 822人,其中中國人22 020人,朝鮮人4 088人,俄國人6 678人[9](p.34) 。由此可知,以中國人和朝鮮人為主的亞洲移民,已成為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qū)金礦的主要勞動力。
1908年以前,在俄國金礦,朝鮮人與中國人勞動力形成了競爭之勢,但隨著阿穆爾沿岸轄區(qū)總督翁特爾別格排擠朝鮮人政策的實施,俄國金礦的朝鮮工人數(shù)量銳減,中國人成為金礦的主要勞動力,為俄國采金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極大的價值,采金業(yè)的發(fā)展亦構成了俄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基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大型基建項目也開始使用中國人和朝鮮人,無論是哨卡之間的公路修建,還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軍港的建設都是如此。特別是在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期間,為確保工程進度,解決勞動力不足問題,沙俄當局大量吸收中國人和朝鮮人參加筑路,大大縮短了西伯利亞的建筑工期。中國人和朝鮮人認真勤勞,遵守紀律,工資低廉且工作效率高,這些可在阿穆爾沿岸轄區(qū)總督高爾夫的報告中得到印證:“我們這里的朝鮮移民,不僅和俄國居民履行一樣的地方義務,甚至范圍更大。朝鮮移民無報酬地建設新公路,從諾夫金耶夫斯基山區(qū)到拉茲多里諾耶鎮(zhèn)、從山下村到施科多沃村,筑路里程超過300俄里??傊?,我要大加贊賞朝鮮人對分配給他們的任務永遠認真的態(tài)度。”[10](p.14)
(三)商業(yè)
中國人在俄國遠東的商業(yè)領域占有重要地位。資料顯示:“1910 年,在阿穆爾州和濱海州的商業(yè)企業(yè)中,有俄國商販5 958名,中國商販 3 393 名(占俄國人的 56.9% );俄國企業(yè)主 1013 人,中國業(yè)主 874 人(占俄國人的 86.2%);在商業(yè)領域工作的俄國人 6 971 名,中國人 4 267 名(占俄國人的 61.2% )?!盵11](p.356)在遠東中國的商販主要從事商品零售業(yè),人員成本低、薄利多銷,商業(yè)活動較為活躍。
關于中國移民,曾擔任阿穆爾沿岸轄區(qū)總督的杜霍夫斯基指出:“當然,不能否認,同中國勞動者和商人競爭是非常困難的。即便工作的時候,中國人不如俄國快捷,但憑借自己的努力往往會超過俄國人。中國勞動力的價格比俄國勞動力的價格要便宜30%。此外,中國人的節(jié)假日要比俄國人少?!盵4](p.24)杜霍夫斯基評價中國商人聰明、狡猾、有凝聚力,這些是中國人能在商業(yè)上取得較大成功的保障。面對一些人提出中國勞工和商人具有危險性的觀點時,杜霍夫斯基寫道:“不要驅逐,而是要吸引中國勞動力來邊區(qū)……同樣地,現(xiàn)在要消除中國商人,會引起很多商品的價格上漲,因為在某些情況下,其他國家的商人不能形成有效的競爭。”[4](p.24)
除此之外,在通訊、運輸武器、鹽業(yè)、伐木、港口、狩獵等各個經(jīng)濟領域,中國人和朝鮮人都有廣泛參與。
三、俄國政府對中國人和朝鮮人政策的嬗變
俄國政府對待中國人和朝鮮人的政策以國家利益為中軸,幾經(jīng)調(diào)整。沙俄政府對待遠東外來移民定居的政策,經(jīng)歷了一個鼓勵——限制——相對寬松——嚴格限制——再放松的嬗變過程。
中國人和朝鮮人移民俄國遠東初期,俄國政府將他們視為開發(fā)遠東的勞動力,管理相對寬松,甚至鼓勵和支持。中央政府為吸收外國人,1861年4月,俄國政府頒布《俄國人與外國人向東西伯利亞的阿穆爾省和濱海省移民條例》。該條例允許國外移民在阿穆爾省、濱海省居住和購買土地,并享有俄國國民待遇。地方政府亦積極響應,不僅為新來的移民提供經(jīng)濟援助,還采取措施保障其安全。
中國人和朝鮮人遷居俄國境內(nèi)數(shù)量的不斷增多,俄國政府對邊境地區(qū)安全的憂慮亦隨之而生,開始采取一系列措施,限制中國人和朝鮮人入境。首先,加強對遠東地區(qū)的行政管理。為了便于對邊區(qū)的管理,1884年6月,阿穆爾沿岸轄區(qū)從東西伯利亞總督轄區(qū),辟出一個新的行政單位——阿穆爾沿岸總督轄區(qū)。該轄區(qū)主要包括濱海省、阿穆爾省和外貝加爾?。ㄍ庳惣訝柺∮?906年重新劃歸伊爾庫茨克總督轄區(qū)管轄)等地。其次,對遠東中國人和朝鮮人進行身份界定和劃分。1884年,俄國政府將中國人分成兩類:一類是1860年前,生活在阿穆爾沿岸地區(qū)的中國人,可得到無時間限制的居住證,只需繳納印花稅;另一類是1860年以后,出現(xiàn)在遠東地區(qū)的中國人,每年花5盧布辦理一個特殊證件,并且要繳納30戈比的護照簽證費,居住期限為一個月。簽證期滿后,另需繳納1盧布20戈比,以延長居住權限。逾期者會被課以罰款,無證件者則遣返回國[12](pp.45-46) 。
俄國境內(nèi)的朝鮮人被分為三類:第一類是1884年《俄朝修好通商條約》簽訂前,遷入俄國的朝鮮人,他們要承擔相應的義務可獲得一定的權力,并在適當?shù)臅r候宣誓加入俄國國籍。第二類是在1884年之后,遷移俄國的朝鮮人,他們在兩年內(nèi)可以繼續(xù)耕種土地,但在兩年內(nèi)要承擔除兵役以外,與第一類朝鮮人相同的租稅義務。如果在兩年內(nèi),這類人沒有清理完自己的產(chǎn)業(yè),土地將被沒收,自動轉為第三類朝鮮人。第三類即暫時生活在阿穆爾沿岸轄區(qū)的朝鮮人——到俄羅斯打工的朝鮮人。這些朝鮮人沒有在俄國的居住權,無權安排自己的經(jīng)濟生活。此類朝鮮人要想居留俄國,只能獲得暫時居住證[13](pp.2-4) 。
來到俄羅斯邊區(qū)的朝鮮工人每年花5盧布辦理一個特殊證件。從1885年起,朝鮮實行護照制度,“每個抵達俄國的朝鮮人必須持有本國護照。過境時,護照必須簽證,簽證費用為30戈比?!盵14](p.241)持經(jīng)過簽證護照的朝鮮人,可在俄國不受限制地居住一個月。一個月過后,必須按規(guī)定領取有效期為一年的俄國居住證。領取居住證的收費標準為每個朝鮮人3盧布[14](p.241) 。這種居住證被稱為“俄國證件”。
1893年,杜霍夫斯基走馬上任,任期內(nèi),對外國勞動力實施了相對寬松的政策。杜霍夫斯基大體肯定了外國人的積極作用,他認為:“如果遠東的俄國移民繼續(xù)這樣少的話會導致勞動力、技術、企業(yè)、資本的缺乏。因此,這種情況下外國人可以給我們提供勞動力、知識、資本,我們不能完全拒絕那些幫助。但有一個原則便是,俄國是屬于俄國人的,外國人必須在受到嚴厲監(jiān)控?!盵4](p.7)同時,他主張區(qū)別對待中國人、朝鮮人和日本人。他認為,朝鮮人比較擅長農(nóng)耕,可在俄國人不適應的地區(qū)耕種,并獲得豐收,還可向俄國人傳授農(nóng)耕技術,所以,對待朝鮮人的政策相對寬松。日本人敏捷、認真 、守紀律、忠誠,可在筑路或者其他部門保留日本人,讓他們與中國人形成激烈的競爭。中國人被認為是危險的,要采取堅決果斷措施予以限制。然而,隨著金礦外國人數(shù)量的增多,以及頻頻發(fā)生的黃金失竊事件,令杜霍夫斯基開始采取措施限制外國勞動力。他認為:“可以根據(jù)特殊情況,雇傭中國人和朝鮮人大約在勞動力總數(shù)的1/4或1/3,盡量不要超過1/2。”[8](p.359)
1906年,阿穆爾沿岸總督轄區(qū)新一任長官翁特爾別格上任。翁特爾別格任職期間(1906—1910年),始終貫徹嚴厲排擠中國人和朝鮮人的政策。在1910年哈巴羅夫斯克大會上,翁特爾別格表示:“我不敵視朝鮮人,但我不能與我的前任相茍同,即此前將朝鮮人安置在空曠的邊區(qū)……邊區(qū)應該安置俄國人,耕地應該給俄國人,而不是中國人,更不是朝鮮人。事實上,這個過程大概要100年,但至少我們不是沒有希望,以至于土地被黃種人所侵吞?!?[11](p.137)為此,翁特爾別格在寫給濱海省總督的密信中,提出以下要求:(一)禁止將國有土地出租給外籍居民;(二)禁止國有部門使用外國工人;(三)將所有國有土地,更換租讓和租賃的國有土地上的朝鮮人。為執(zhí)行這一決定,翁特爾別格在濱海省和阿穆爾省特別增加了19名警官、8名翻譯官、101名騎警[15](pp.7-8) 。
俄國中央政府也采取了相應的行動。1909年,大臣會議和國家杜馬批準了《關于在阿穆爾沿岸轄區(qū)和伊爾庫茨克總督轄區(qū)外貝加爾省確立限制外國人的法令》。1910年6月1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批準該法令。該法令規(guī)定:(一)禁止外籍人員在國有土地上定居或者租賃土地;(二)禁止外籍人員承包國家工程;(三)禁止外籍人員在國家相關管理部門中任職[16](p.2)。
1911年,繼任阿穆爾沿岸總督轄區(qū)的長官果達基繼續(xù)推行排擠黃種人政策。他曾預言:“如果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去阻止,可見一股黃色浪潮將逐漸擴散,直到達到更大的范圍?!盵17](p.46)他認為,在俄國的各個領域應盡量避免使用中國人和朝鮮人,而是更多地依靠本國民眾。然而,從一戰(zhàn)開始,關于限制朝鮮人和中國移民問題就逐漸擱置,俄國遠東、西伯利亞、烏拉爾的工廠主開始熱衷于使用廉價勞動力,讓自己企業(yè)的員工進入軍隊。為加速開采黃金以滿足戰(zhàn)爭需求,俄國暫時拋開種族偏見,政府決定暫時取消采取限制使用黃色人種勞動力的措施。1916年3月15日,俄國大臣會議主要針對境內(nèi)的朝鮮人和中國人出臺了包括十項條款的規(guī)章。此項規(guī)章雖然對中國人和朝鮮人工作的區(qū)域進行了劃定,但此后,使用中國人和朝鮮人的領域和區(qū)域均在不斷擴大。
四、中國人和朝鮮人在俄國遠東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作用
盡管從國家安全和政治角度,俄國政府對中國人和朝鮮人的政策幾經(jīng)調(diào)整,甚至一度采取限制和排擠政策,但卻從未否定中國人和朝鮮人在俄國遠東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
(一)發(fā)展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維護地區(qū)穩(wěn)定
俄國阿穆爾沿岸地區(qū)氣候與歐洲部分存在很大差異,這里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地表存有大量積水。因此,初期遷居于此的俄國居民無法按原有的耕種方法進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導致整個邊區(qū)糧食供應嚴重短缺,甚至有的軍事哨卡因此被撤銷,極大影響了俄國遠東地區(qū)的安全防御。而中國、朝鮮因與俄國遠東地區(qū)地域相鄰,兩國農(nóng)民采用的垅播法更適應這一地區(qū)的自然條件。因此,中國人和朝鮮人在遠東地區(qū)從事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不僅保障了邊區(qū)的糧食供應,還降低了糧食的價格,滿足了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更維護了地區(qū)穩(wěn)定。前蘇聯(lián)學者阿諾索夫對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朝鮮人評價道:“烏蘇里邊區(qū)的朝鮮居民從移民最開始,就成為發(fā)展邊區(qū)經(jīng)濟的最重要因素?!盵18](p.7)
(二) 為遠東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了廉價勞動力
較早開拓遠東的俄國哥薩克,進駐遠東并建立軍事哨卡。到1861年,在阿穆爾河交通線上,共建立了60個村落,人口總數(shù)為11 850人 [19](p.2) 。此后,為增加遠東的勞動力,俄國政府曾大力鼓勵歐洲部分的俄國人遷往遠東,但收效甚微。1861—1881年間,遷至遠東地區(qū)的俄國國內(nèi)移居者共16 843人,平均每年802人,從1869年起,俄國國內(nèi)移民基本處于停滯狀態(tài)。
1861年5月12日,《俄國人與外國人向東西伯利亞的阿穆爾省和濱海省移民條例》頒布后,大量中國人和朝鮮人進入俄國遠東地區(qū),廣泛服務于鐵道、通訊、運輸武器、采礦、鹽業(yè)、伐木、港口建設等生產(chǎn)領域。1906—1910年間,僅濱海省國有企業(yè)工人中,平均每年為18 379名俄國工人(占19.3%)和76 975名外國工人(占80.7%)[11](pp.372-373)。其中,日本人的數(shù)量十分有限,他們往往在魚汛期來遠東,魚汛結束后便回國。中國人和朝鮮人占絕大多數(shù)。朝鮮人雖充斥在遠東的各行各業(yè),但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主,1908年以前,金礦的朝鮮勞動力與中國勞動力數(shù)量相當,但此后,因俄國政府推行禁止使用朝鮮工人政策,在金礦的朝鮮勞動力數(shù)量急劇下降。1910年,在貴金屬礦場工作的中國工人占同行業(yè)工人總數(shù)的82.3%,為20 022人,俄國工人的比例則為17.0%,人數(shù)為4 136人,朝鮮勞工0.7%,計150人[20](pp.70-81) 。中國人在遠東所涉足的行業(yè)非常廣泛,在農(nóng)業(yè)、伐木業(yè)、礦業(yè)、工商業(yè)等各行各業(yè)都可看到中國人的身影。1910年,阿穆爾省和濱海省的國有和私營企業(yè)中的工人總數(shù)超過10.5萬人,其中華工占41%,總人數(shù)為42 535人 [21](p.6) 。
俄國各企業(yè)十分欣賞并樂于使用中國人和朝鮮人,主要因為中國人和朝鮮人勤勞、能吃苦、遵守規(guī)矩等,特別是工資比俄國工人工資低2倍,如果一個俄羅斯工人的日工資為1.25盧布,中國工人的日工資僅為10戈比 [8](p.357) ,而且沒有節(jié)假日,每天可以工作11—13個小時,還經(jīng)常加班,每個月休息日往往不超過1—2天。中國人和朝鮮人成為俄國遠東經(jīng)濟發(fā)展的強大助推力。
(三)票證制度增加了遠東的財政收入
20世紀初,俄國對中國人和朝鮮人加強了管理,采取了票證制度。即朝鮮人和中國人應該每年承擔5盧布的證件稅,如果辦理簽證需要繳納30戈比的辦理費用,有效期限僅為一個月,如果申請延期,還需繼續(xù)交納相應的費用。
1908 年 6 月 3 日,翁特爾別格親自制定了《中國人與朝鮮人在阿穆爾總督轄區(qū)和后貝加爾州定居條例》。某些具體規(guī)定非常嚴苛: 禁止重病和不能自食其力者在此居留;中國人和朝鮮人必須在指定地點過境,必須持有俄國駐華領事、副領事簽署的證件,方能領取定期居留證,領居留證的同時,必須交納票稅;11—15歲的未成年人收居留票款1.75盧布,印花稅 75 戈比,共 2.50盧布;居留每年更換,逾期不更換,收取罰金5盧布;不遵守上述規(guī)定的中國人、朝鮮人驅逐出境;阿穆爾沿岸總督轄區(qū)內(nèi)所有機構或個人,均不得接收違反上述規(guī)定的中國人、朝鮮人居留,未領取居留證的中國人、朝鮮人佃戶、長期工或臨時工、工匠和包工者均不得坐俄國火車,違反規(guī)定者每人課以10盧布罰金[23](pp.74-78)。俄國通過這種付費的護照制度聚斂了大量錢財。例如,1889—1894年,濱海省在簽發(fā)護照和向中國人、朝鮮人出售證件過程中,共獲得54 050盧布50戈比的收入,組織登記發(fā)放證件的花費為29 314盧布38戈比,政府純收入24 736盧布12戈比[22](p.405)。
(四)加強和鞏固了俄國對遠東的有效統(tǒng)治
沙俄政府為了保證有效控制通過不平等條約占有的大片土地,采取種種措施吸引移民遷往遠東。首先是前文述及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頒布的法令。1882年1月,該法令有效期延長10年,期滿后再次延長10年;其次,1881年下半年,前東西伯利亞總督阿努欽將軍提出經(jīng)海路,向南烏蘇里地區(qū)遷移俄國歐洲部分農(nóng)民的提案,該提案與此前移民方案相比,有兩大特點:一是主張官費移民;二是專門針對俄國農(nóng)民,將外來移民排斥在外。
1882年,俄國政府針對邊區(qū)移民,頒布《關于向南烏蘇里邊區(qū)官費移民法令》,承諾除了向移居提供100俄畝農(nóng)田、承擔所有移民產(chǎn)生的費用、免交地租和賦稅外,還會在一年半時間內(nèi),向這些移民免費提供糧食,提供牲畜、種子和牲畜用的干草;向每個移民平均分發(fā)1 300盧布。1887年5月12日,沙俄政府進一步擴大資助對象范圍。根據(jù)此條例,1882年移民條例獲準再延長6年有效期,并規(guī)定自費移民也可享受相應的優(yōu)惠待遇。該法令還規(guī)定,自費移民登陸符拉迪沃斯托克后,每個家庭還可得到約600盧布的現(xiàn)金,用以購買牲畜和安置家庭。
雖然俄國政府以優(yōu)厚的待遇企圖吸引本國移民,但歐俄的居民來到遠東要穿越整個西伯利亞,由于沿途自然環(huán)境惡劣,資金不足等原因,遷移者往往為了謀生,在未到達預定地點前,便會在沿途定居下來。即便有些人千辛萬苦來到遠東,但這里人煙稀少,交通不便,仍有許多人生活無法維系,不得不逃回家鄉(xiāng)。因此,盡管沙皇政府頒布一系列措施吸引歐俄居民移居遠東,但收效甚微,遠東地區(qū)勞動力極度匱乏,不僅道路和基礎設施無人建設,連起碼的糧食供給也無法保障,所有的地方機關和軍事哨卡無法正常運轉,地方當局最初曾試圖使用下級士兵參加建設勞作,但卻使邊區(qū)安防力量受到削弱。因此,在國內(nèi)移民無果而終的情況下,俄國政府對紛至沓來的中國人、朝鮮人采取了接納和寬容政策,中國人、朝鮮人不僅增加了俄國遠東的勞動力,更成為邊區(qū)資本原始積累重要的組成部分,從而鞏固了俄國對該地區(qū)的有效統(tǒng)治。
[參 考 文 獻]
[1]Ларин А.Г.Китайцы в России вчера и сегодня[M].М.,2003.
[2]李侃,等.中國近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4.
[3]潘曉偉.清政府對近代國際關系準則的適應初探——以清政府參與俄、朝參與遣返越境朝鮮人交涉為例[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3(2).
[4]Архив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империи(АВПРИ).[Z]-Ф.Тихоокеанский стол.-Оп. 487.-Д.1056.
[5]РГИА.Ф.1284.Оп.185.Д.23.[Z].
[6]Меркулов. С.Вопросы колонизации Приморского края[M].СПБ., 1911.
[7]Труды Амурской экспедиции вып[M].Х,1911.
[8]Отчет по статистик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му и техническому исследованию золотопромышле нности Амурско[M]- Приморсткого района.ТомⅡ.Амурская область.чкасть1-я.Л.Л.Тобе, горн. инж.и Д.Иванов, агроном. С.- Перетбург, 1905.
[9]Нам С.Г.Российские корейцы история и культура(1860-1925гг.)[M].Москва. 1998.
[10]Всеподданнейший отчет о состоянии Приамурского края за время с 1886г. по 1891 год.[Z]- АВПРИ.Фонд《Тихоокеанский стол,1896-1908》.Дело1089.
[11]Граве В.В.Китаций, корейцы и японцы в Приамурье. [M]Спб.,1912.
[12]АВП Российской империи, ф. Тихоокеанский стол. оп. 487.д.770.
[13]Песоцкий В. Д. Корейский вопрос в Приамурье[M]. Хабаровск, 1913.
[14][俄]翁特爾別格.濱海省1856—1898年[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15]Секретное письмо Приамурского генерал-губернатора военному губерна- тору Примор- ской области. Хабаровск, 29сентября1906г., №7953.[Z]- РГИАДВ. Фонд87, Опись4. Единица хранения593.
[16]АВПРИ.Ф.Тихоокеанский стол.Оп.487.Д.750.[Z].
[17]АВПРИ.Ф.Тихоокеанский стол.Оп.487.Д.1056.[Z].
[18]Аносов С.Корейцы в Уссурийском крае.[M]-Хабаровск,1928.
[19][美]安德魯·馬洛澤莫夫.俄國的遠東政策1881—1904年[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
[20]Хропенок.С.Ф. Китайские и корейские отходники на золотых приисках русского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конец 19-начало 20 века)[M].Москва: Восток.
[21]Материалы по изучению рабочего вопроса в Приамурье. [M]Вып. 1. Введе- ние. Приамурская область. СПб, 1911.
[22]АВПРИ.Ф.Чиновник по 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ой части.Оп.579.Д.307.[Z].
[23]Унтербергер П. Ф.Приамурский край.1906-1910гг.[M] СПб., 1912.
(作者系哈爾濱師范大學副教授,歷史學博士)
[責任編輯 張曉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