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鐵川
雖然中國民間有“人不可貌相”的箴言,思想家荀子專門寫有《非相》篇,指出“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但古代不管是在上流社會,還是在民間社會,以貌取人的相面術還是十分流行。成語中也有不少相面內容,大體可分為三類:
一是富貴之人必有“天相”。例如,“日角龍庭”形容帝王貴相。相術家謂天庭隆起為龍顏。日角,處于左眉骨之上的額角中央部分隆起,形狀如日。《舊唐書·唐儉傳》稱唐高祖“日角龍庭”。
龍眉鳳目:形容貴人相貌不同尋常。明代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回:“馬上那人,生得龍眉鳳目,皓齒朱唇。”
二是良善之人必有英俊威武之貌。例如“一表人才”,“表”指外貌,形容容貌俊秀端正。元代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夫人,放著你這一表人物,怕沒有中意的丈夫嫁一個么!”類似的還有“儀表非凡”“儀表堂堂”“眉清目秀”“朗目疏眉”等。
三是品行不端之人必有五官不正、神情鬼祟之貌。例如,“賊眉鼠眼”:形容神情鬼鬼祟祟。老舍《趙子曰》第十三:“‘你沒看見李景純嗎?武端賊眉鼠眼地問:‘他來,她就不能來!”
獐頭鼠目:獐子的頭小而尖,老鼠的眼小而圓,本形容人的寒酸之態(tài),后來多用以形容人的面目丑陋猥瑣,心術不正。南宋陸游《夢人禪林有老宿方升座》詩云:“塵埃車馬何憧憧,獐頭鼠目厭妄庸。樂哉夢見德人容,巍巍堂堂人中龍。”
每個人雖有不同的相貌,但應有同樣的尊嚴和平等,而中國古代的以貌取人恰恰是否定了這一點。所造成的危害至少有三點:第一,法官在司法審理活動中往往把人的相貌作為是否罪犯的認定標準之一。費孝通先生在《鄉(xiāng)土中國》一書中描寫,過去縣衙審案,縣太爺首先審視一下原告、被告,發(fā)現(xiàn)長著尖嘴猴腮或賊眉鼠眼的,便認定他是罪犯,威逼他從實招來。
第二,選拔官吏非常看重相貌。清朝科舉制度規(guī)定,凡是鄉(xiāng)試后榜上有名的舉人接連三次會試后而榜上無名者,就可以到吏部注冊,參加“大挑”?!按筇簟泵苛昱e行一次,不考文章辭賦而根據(jù)相貌選拔錄用,授予知縣、教諭等官職。每屆“大挑”,由皇帝欽派王公大臣在內閣舉行,看相貌決定任命與否。每次叫進20人,按序排列,先點3人,這是被選中做知縣的,接著點8人,這是沒被選上的,俗稱“八仙”。之所以叫“八仙”,是因為他們站在一塊兒,模樣猶如鐵拐李、張果老等奇形怪狀。剩下9人不再點名,授以教職。挑選的主要標準是身材和臉形。
第三,藝術作品中好人、壞人“臉譜化”。在過去的一些藝術作品中,人物一出場,只要看其相貌,便知其是好人、壞人。好人都是“高大全”,壞人都是“尖嘴猴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