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可菜
理論論據(jù)又稱“道理論據(jù)”,它不單指“名人名言”,而且指那些來源于實踐,并且已被長期實踐證明和檢驗過,斷定為正確的觀點,包括格言警句、俗語諺語、詩文詞句、經(jīng)典性的著作和權(quán)威性的言論,以及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公式等。這些是經(jīng)過實踐檢驗的真理,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可以增加論點的廣度和深度,給讀者以深刻印象。那么,議論文寫作中我們該如何恰如其分地選擇并運用好理論論據(jù)呢?
可靠性
作為論證的依據(jù),被引用的理論材料一定要確鑿可靠,不論是完整援引名人的原話,或是部分引用大意,必須記清作者是誰,不可張冠李戴。如果是引用原文,一定要完全吻合原文,不可增刪原意;如果是引用大意,一定要做到對原文內(nèi)容能夠正確概括,做到準確可靠,切不能竄改。
如2014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推開門,走下去》一文中的理論論據(jù):
我踏著達達的馬蹄聲,從江南無數(shù)個春天里走來,風雨兼程,任柳絮翻飛,蓮花開落,我在追求,我的大學。
梅貽琦說:“所謂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大師之謂也?!鼻О倌陙頍o數(shù)學子在求學之路上奔波勞累,追尋著更深度的學術(shù)研究。那扇通向大學的門引無數(shù)學者向往。然而,有的人卻被困于“大樓”中找不到出路,有的人沿著書香花徑一路走成了大師。
文章開篇化用鄭愁予《錯誤》詩句把以往的路與“我”的愿景作了概括,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緊接著引用梅貽琦的著名論斷詮釋大學的學術(shù)精神和教育理念,為下文議論蓄勢。
不過這不是梅貽琦先生的原話。梅先生1931年12月3日到清華大學就任校長,當日在全校大會上發(fā)表了就職演說,其中說道:
“孟子說:‘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我現(xiàn)在可以仿照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梅先生的這段名言是將孟子對齊宣王所說的一句話略加變化而成,引用時最好不更動。但以訛傳訛反使“所謂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大師之謂也”更廣為人知,雖稍有出入但合于情理。但是,有的考生將“梅貽琦”寫成“梅貽清”,將原話隨意改動寫成類似“對大學來說,大師甚于大樓”“大師成就大學精神”等,就違背理論論據(jù)選擇的可靠性原則。
同時,選擇、引用道理時要注意正確理解原文的精神實質(zhì),切忌斷章取義。以下面二句為例:
今天像狗一樣學習,明天像紳士一樣生活。(哈佛校訓)
天才就是99%的勤奮加上1%的靈感。(愛迪生)
經(jīng)核實,所謂的各種勸諭勤勉為學的哈佛校訓都是子虛烏有,哈佛大學沒有校訓!而愛迪生這句廣為人知的名言有不為人知的后半句:“而這1%的靈感恰恰是最重要的?!边@種“虛假”“斷章取義”的碎片化的運用,也是我們在選擇理論論據(jù)時應當深切戒備的。
針對性
引用理論材料的目的是為論證某個觀點服務的,切切不可為引用而引用,在文章中牽強附會,無的放矢,架空議論。
2014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門后花開,一路前行》(節(jié)選):
非常喜歡女作家伍爾芙的一段話:人不應該是插在花瓶中被人觀賞的靜物,而是草原上隨風起舞的韻律。的確如此,大學的門已經(jīng)敞開,一邊連接已知,一邊通向未來,我們不該待在原地被動地接受未來,而應該勇敢地擁抱未來,雖然知道這充滿未知的世界有太多不定數(shù),但也要盡情享受這沒有答案的人生。大學是我們學習探索的又一個人生舞臺,這時我們不用再像跑馬拉松一樣仿佛要耗盡生命的拼搏,而是要放慢腳步,在路上尋找過去的影子,和那些曾經(jīng)美麗的憧憬與愿望,讓它們和現(xiàn)在的腳步一深一淺地融合,前往下一扇人生之門。雖然處在青黃不接的尷尬年紀,沒有大人們身上的洗練,需要面對的也會是更具挑戰(zhàn)性的任務,但我相信,只要能不斷改造過去滿身缺點的自我,在緩慢前行中汲取精華、充實自己,這一路將不再坎坷孤獨,考驗之門后面一定會是一個光明的未來。
顧拜旦說過,勇敢的成功是暴風雨過后的成功,要待到日近中天,陽光普照,玉米才會沉甸甸地掛在收獲者的臂膀上。這一生,我們有很多路要走,也有很多門需要我們一一推開。
大學,是諸多門中的一扇,希望我們可以不再畏懼失敗與困難,坦然面對這一切,勇敢前行。要堅信,此時的你已經(jīng)歷千錘百煉,接下去的每一條路,每一扇門,都會讓你擁有萬丈光芒的明天。
伍爾芙、顧拜旦的話語恰能精確地抓住文章的要害,這樣的引用方能做到“有的放矢”。作者更從引用中發(fā)揮,將引用的內(nèi)容與作文的主旨結(jié)合起來,聯(lián)系實際議論,展開對大學的聯(lián)想、展望與思考,并使之為議論服務,強化了自己的觀點。
闡釋性
闡釋,意為論述、解釋,在引用精當?shù)睦碚摬牧献髡摀?jù)后要分析、引申、論述,不能不作分析,而一引述完就擱置了事。這樣有引無證,不能充分發(fā)揮論據(jù)的作用。
福布斯2014華人富豪榜榜首獲得者李嘉誠先生曾經(jīng)說過:“我不會冒險去賺最后一個銅板?!焙沃^“最后一個銅板”?它是多米諾骨牌的最后一塊,一念之差,擺錯位子,頃刻間所有辛勞將前功盡棄;或是毛驢身上最后一根稻草,微不足道,卻足以使強健的動物不堪重負而倒下……人,該為自己留下一點什么,或許是一點繼續(xù)前進的動力,一點未知的樂趣;也該為他人留下一點什么,或許是一點給予的寬厚,一點謙卑的禮讓……
文章引用李嘉誠說的“我不會冒險去賺最后一個銅板”,開宗明義,選擇“多米諾骨牌”和“毛驢身上的稻草”來解釋李嘉誠不賺取最后一個銅板的理由,巧妙地采用了大家都熟知的事例,以類比的方式讓讀者清晰地知道作者對中心觀點的理解。接著進一步補充解釋,引申出“人,該為自己留下一點什么”的觀點,深化自己的認識。從兩個層次來解釋“不賺取最后一個銅板”的好處:于己,有前進的動力;于人,能留有余地。
在引用理論材料之后要環(huán)環(huán)相扣地進行合理的分析,這種分析是議論文寫作中“理性思維”的起點。
再來看看下列文字對理論論據(jù)的闡釋:
李嘉誠曾經(jīng)說過:“我不會冒險去賺最后一個銅板?!绷荷?08名好漢,有多少是被逼上梁山的啊。林沖開始并沒有想拋棄八十萬禁軍教頭的頭銜。高衙內(nèi)奪了自己的妻子,林沖忍了;冤判被發(fā)配,林沖忍了;衙役對自己的謀害,他又忍了。直到火燒草料場,林沖實在忍無可忍了,他一狠不可收,連殺三人投奔梁山。所以,人應該像李嘉誠一樣,不冒險,做一個智慧的人。
作者的中心觀點為“人應該像李嘉誠一樣,不冒險,做一個有智慧的人”,但在闡釋的過程中,他突轉(zhuǎn)至林沖是如何被逼上梁山的,因為缺少必要的過渡闡釋,材料斷裂,致使因果失當。作者的本意是以“高衙內(nèi)之不智慧”來反襯“李嘉誠之智慧”,但已被失當?shù)谋磉_所消解了。
簡明性
引用理論材料不僅僅是作依據(jù)、佐證,其根本目的是證明觀點的正確。引述之外,更重要的是對觀點的進一步闡述和推導并論證。如果引用過多的理論材料,以引代論,效果會適得其反。一是本末倒置,作者放棄了自己論證的職責,失去了寫作的意義;二是論證無力,作者以大量篇幅引用名人名言,等于向讀者告白自己無力說理,只得求助于權(quán)威的言論。
不妨看看2011年浙江省高考高分作文《我的時間》(節(jié)選)的“針對性”引用:
給時光的生命,而不是給生命時光。帕斯卡如是說。
正如周國平在《時間》中論道,我們站在時間與空間的交匯點上,我們徘徊于永恒與瞬間的交軌處。時間是這樣一個永遠無法觸摸的抽象,卻又這樣真實地存在,一如哲學中所提到的“我們都是矛盾的結(jié)合體”。
瞬間無法停留,永恒不可企及。我該如何在時光的隧道中緩緩滑行,不致落后也不致刺眼傷人?
詩人曾被認為是時間的記錄者,他們在筆下記錄春夏秋冬,四時更替。然而,他們越是奮力,就越像是掙扎,在時間里擺脫時間。
這樣的時間沒有生命,我要我的時間有生命的痕跡。
在孩子的世界里,時間是無窮無盡的。曾經(jīng),我也一度擁有永恒,在生命中綻放美麗,但卻是曾經(jīng)。
身前身后,在歷史長河中起起伏伏,成功人士一浪推一浪。古人陳涉?zhèn)蚋⑾馒欩]之志,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石破天驚,成就自己在時光中的生命。今有初中文化的何祥美成為射擊神手點燃時光中生命的異彩紛呈;也有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以夢為馬,在夕陽的壯烈中完成自己同樣壯烈的生命。
然而,他們的成功很難復制,因為時間在變,萬物在變,一個人成功的路子也在變。
此文節(jié)錄部分引述有四處之多,但讀來不覺得贅余,是因為這四句簡明而又恰到好處,都是在為“論點”服務??芍^是撒鹽入水,不著痕跡,有力地論證了“他們的成功很難復制,因為時間在變,萬物在變,一個人成功的路子也在變”的論點。如果每一處都大段大段地引述而不加分析,其論證效果定然適得其反。因為,議論文的旨歸始終不是“引”而是“議”與“論”,這一點是寫作時要完全明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