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克
朋友自長沙來,帶來老畫家易圖境先生的花鳥畫集。易先生的大名我在1980年代初聽到過,當時是《中國畫》復刊之初,主編潘茲先生和曾景初先生不辭辛勞,迢迢數(shù)千里到南方去組稿,帶回來許多畫家的作品,記得其中有易圖境先生的大名,多年來猶在記憶中。此次讀易先生畫集,第一觀感便是老筆紛披,雄強潑辣,神充氣足。大寫意花鳥畫無論是題材、立意和筆墨,都有獨到之處,“庾信文章老更成”喻之不為過。
人所共知,繪畫藝術(shù)有其藝能的一面,從事者自幼及長都需經(jīng)相當?shù)挠柧?,在藝能上打下扎實的基礎,以至終生不輟,以此分功力深淺程度。但由于天分、才情、悟性、勤力、師法等先、后條件的不同,顯示有的畫家較早成熟,有的卻晚些,無論中西,畫家成熟大約都在35—55歲這個年齡段上。但是,傳統(tǒng)中國畫家(尤其是文人寫意畫家)的創(chuàng)造高峰,往往是在其晚年,而非早年中年,即以本世紀中國畫宗師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三位,都是晚年成就最高,已臻爐火純青境界。其他如張大千、陸儼少、何海霞等也是如此。孫過庭謂:“是以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guī)自遠?!边@種“末年多妙”的情形,西方也有,我曾在巴黎的印象派美術(shù)館看到著名的《睡蓮》,莫奈創(chuàng)作這件作品時已屆耄耋之年,他已超越了形、色、光這些印象主義畫家的看家本領,畫了油畫的寫意畫。馬蒂斯晚年也有這種現(xiàn)象,但比起中國畢竟是少數(shù)。我個人理解,中國畫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在追求創(chuàng)造精神的同時,似乎更注重完美的精純。就其內(nèi)在精神講,其哲學——文學內(nèi)涵的深邃性又置于重要的位置。通常的情況是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道家的人生、宇宙觀又是老而彌篤、彌徹。反映在重哲理、重文化性、文學性,追求超越形而下的解脫,另一方面從藝術(shù)形式觀來講,中國畫從來深受中國文學輕繁重簡的美學觀的影響,所以當中國畫進入文人畫階段,在表現(xiàn)上則更重視提煉、概括以求“簡”,能做到“畫以簡貴為尚,簡之入微則洗盡塵滓”(惲南田語)的,大約也是在很成熟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之后的老年階段。齊白石的大寫意畫的確是越到晚年筆墨越是概括簡練、傳神而意味無窮。中國有句成語“大器晚成”,孫過庭說“人書俱老”,這個老即指成熟與超越??鬃釉弧捌呤鴱男乃?,不逾矩”,都是講一種真正自由的境界——透徹的悟境,而這或許只有在歷遍人生風雨滄桑的老年階段才能達到。
這就是我在初讀易圖境先生的大寫意花鳥畫之后的感想,即是說,他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確是達到一種“從心所欲”的狀態(tài)??此嫼商?、梅花、紫藤、枇杷、杜鵑、雞冠花等,給我們強烈的豪放自由的感覺——他在自由地驅(qū)遣筆墨,自由地運用物象,自由地組合畫面,自由而又不過分地釋放激情。他的畫已不限于一般造型美感概念上的追求,而是求得表達人生的感悟和此時此刻情緒的宣泄,或歡快、或?qū)庫o、或激奮,盡化在筆墨中。荷花是自古以來的顯題,近代缶廬、白石對荷花情有獨鐘,白石晚年常作大幅荷塘圖,洋溢著溫馨歡快的氣息,風格明快、簡潔而凝煉。反觀易先生1990年代以來的荷花,則是具有現(xiàn)代人的自由奔放與激情,明顯地和吳、齊等那些誕生在上世紀的畫家們是頗不相同。前人愛荷看重它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品質(zhì),所以從文學到繪畫都對它特別鐘愛,尤其荷的形態(tài),最宜于寫意畫的表現(xiàn),花頭碩大而線條流暢完美,莖葉更宜著筆,八大山人的荷梗長逾數(shù)尺,一筆中鋒寫來,柔中寓剛。齊白石荷葉側(cè)鋒大筆,色墨酣暢,風格與缶廬相近。張大千則重在喻人,雖姿態(tài)橫生卻失之瑣屑。前人作荷重其意取其形,猶在荷花本身莖葉花處著眼。今觀易先生畫荷,審美意趣已大異前人,他把荷花世界作一整體去著眼著筆,從一“整幅”荷花圖去構(gòu)成畫面,故其畫中的花葉無論用焦墨重彩還是野戰(zhàn)橫掃,都表現(xiàn)出一位當代畫人信意驅(qū)遣物象、役使筆墨的毫不躊躇無所顧忌的心態(tài)。另一方面,畫家在整體構(gòu)成的濃淡疏密之外,很著意地用焦墨作蓮房蓮梗,有的更以寫實筆墨點綴青蛙等動物,在一收一放、一虛一實之中展現(xiàn)了豐富的大千世界。
評家論易先生的畫風酣暢,氣勢磅礴,這是很確切的。我想這和他深厚的筆墨修養(yǎng)分不開,更和他豐富的人生和藝術(shù)體驗分不開。畫家的視野開闊,畫路很寬,在荷塘之外,梅花、蜀葵、杜鵑、玉蘭、牡丹等等都如信手拈來,俱成佳作。不同題材有不同意境,卻非凡手可得 。他七十二歲時所畫《紫藤》,是一件讓人很感動的作品,盛開的藤花布滿畫面,色彩繽紛,洋溢著春天的歡快氣息,其間用焦墨畫藤干,曲折盤旋,變化多動,又成為繁花的極好對比,整件作品生意盎然,給人很深印象。另一幅《山村小景》作于七十三歲時,所畫溪邊野卉迎風,蛙鳴陣陣,一派清平愉悅之情,流于畫外,是畫家另一種明快清新風格。我注意到老畫家在焦墨與強烈色彩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并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面目,為傳統(tǒng)大寫意花鳥畫在新時代開拓了新的面貌,闖了新路。當然,在藝術(shù)上還有待完善的方面也是有的,因為中國畫藝術(shù)很古老,其審美法規(guī)經(jīng)多年熔鑄,很需要我們不斷的去理解、去開掘,進而去開拓并完善。
本欄目責任編輯 ? ?孫 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