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玲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同樣的努力,同樣的付出,但老師們的教學效果卻不盡相同。究其原因,我認為關鍵是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就具體的初中歷史課來說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讓歷史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筆者粗淺地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緊扣教學目標做到有的放矢
教學目標是開展高效教學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和指南針。課堂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路標”,它規(guī)定了整堂課的步調,對課堂教學至始至終起著導向作用。對教師來說,它具有“導教”的功能,對學生來說,它具有“導學”的功能。如果要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質量和水平,就必須全面關注教學目標。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最容易忽視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學目標。大部分教師在備課時,都很難做到去深入研究每一課的教學目標,或者并沒有完全理解教學目標的真正含義。有很多老師將教學目標表述成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大空話,缺少針對性,過于空洞寬泛,缺乏可操作性?;蛘哂行┙處熾m然制定了教學目標,但是與他的教學實際脫節(jié),并沒有用教學目標來指導他的教學。比如有些老師在他的教案中制定了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某某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精神這樣的教學目標,但在整個實際教學過程中并沒有看到他把學生分成小組,也沒有開展任何活動,自然這樣的教學目標只能是一句空話。
我認為教學目標的制定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從教材內容出發(fā),避免教學目標設計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第二: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避免教學目標設計得過高,無法實施。第三:從整體三維目標出發(fā),實現(xiàn)目標的完整性。教學目標是教學的歸宿,它是教學的靈魂和指南針,支配著教學的全過程,并規(guī)定教與學的方向。因此,準確全面地理解教學目標的真正含義,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根本保證。
二、注重導入設計激發(fā)學習興趣
常言道:響鼓還需重槌敲。如果說一節(jié)課是響鼓,那么新課導入則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激越渾厚,槌槌擊到學生的心扉上。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課程的延續(xù)思維的干擾,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興致勃勃地投入新的學習情境中去,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詹姆士曾用實驗證明,通過激發(fā)興趣,人的積極性可以增加3—4倍。
在上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民族團結與祖國統(tǒng)一》時,我這樣導入新課:出示《祖國江山一片紅》郵票的圖片,并設置懸念:這張郵票于1968年11月25日郵票首先在北京發(fā)行,發(fā)行時間不到半天便急令全國各地郵局停售,郵票要全數(shù)退回。但已有個別郵局提前售出了這枚郵票,致使有少量郵票流出?!耙黄t”發(fā)行存世數(shù)量少,成為新中國郵票中著名的珍郵,并名列世界珍郵之中。為什么國家要停止銷售這張郵票?帶著這個懸念,學生很快進入課堂教學,全身心的投入到本節(jié)課中去。在學習世界歷史上冊第14課《“蒸汽時代”的到來》時,我用了著名電影《泰坦尼克號》中的相關片段:讓學生盡可能體會到電影《泰坦尼克號》中主人公浪漫、真摯的愛情氛圍和泰坦尼克號最后的悲劇情節(jié),然后提出問題:“這艘堪稱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豪華郵輪在當時為什么能夠被建造出來?當時有沒有辦法讓瀕臨絕境的泰坦尼克號免于撞上冰山?”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共同走進第14課《“蒸汽時代”的到來》去尋找答案。這個導入能啟發(fā)學生思考,主動探索問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建立師生合作實現(xiàn)完美結合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們驚喜的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的“鴉雀無聲”變成了“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紋絲不動”變成了“自由活動”,“亦步亦趨”變成了“自主探究合作”,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學氣氛異?;钴S。然而教師卻逐漸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老師在課堂上講課的時間不超過10分鐘”這樣的要求越來越多了。我認為在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同時,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點撥者,要使學生自主地、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關鍵在于教師的指導作用的發(fā)揮。有些教師盲目認為講得越少越好,覺得講多了就會有“滿堂灌”之嫌,講多了就是“填鴨式”,倘若碰到觀摩課、示范課、評比課等那更是要多讓學生講,多讓學生活動,自己少講或不講。更有一些教師為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對學生的合作、探究活動不加任何指導,對存在的問題,也不進行評價反饋,整堂課教師沒有起到任何“導”的作用,誤認為只要教師不講或少講了,學生的主體性就得到了凸現(xiàn)。
我認為“學為主體”絕不是單一的以“學生為中心”,它是以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為前提的“主體”;“教師為主導”也不是以教師為中心,它是以確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前提的“主導”,二者是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依存的統(tǒng)一整體。只有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將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有機的結合,才能真正的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高效。
四、開展豐富活動進行體驗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碧岣哒n堂教學的高效率,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藥的導火線?,F(xiàn)行初中歷史教材的部分內容設置缺乏趣味性,很難提起學生的興趣來,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我們應大膽的拋開教材的束縛,將更多更豐富的內容引入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行體驗性的學習。
在學習《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搖籃》一課時,為加深學生對印度的種姓制度的理解,我精心組織學生排演了有關種姓制度的小話劇,分別扮演四個等級中的人物,通過對話、表情反映出他們等級地位的差別。讓小組積極討論,踴躍發(fā)表意見,鼓勵學生聯(lián)系印度現(xiàn)在的發(fā)展,學生暢所欲言,談出了各自的觀點和感受。這樣,本來一節(jié)很嚴肅枯燥的歷史課立刻變得豐富起來,學生立刻被這個活動深深地吸引,對印度種姓制度的實質也把握得非常清楚了。當然,活動畢竟只是教學的一種手段,任何教學活動都應該圍繞著實現(xiàn)教學目標而展開,也就是活動要有時效性。否則活動成了擺花架子,就會適得其反。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只要真正的以學生為主體,把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放在教學活動的首位,關注學生的興趣所在,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信,寓教于樂,生動活潑,不斷轉換并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一定能夠不斷深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