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中國經濟增長基本態(tài)勢

2015-05-30 10:48:04何建武
開放導報 2015年6期
關鍵詞:經濟增長十三五

[摘要] 本文對“十三五”及2030年中國經濟的增長前景進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結果顯示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速度將下降至6%~7%,2020~2030年期間進一步下降至5%左右;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將由過去“出口導向、工業(yè)優(yōu)先、投資驅動”向“更多依靠消費、更多依靠服務業(yè)、更多依靠技術進步”轉變;十三五將成為中國邁向高收入社會的關鍵沖刺階段,預期中國將在2021前后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關鍵詞] 十三五 經濟增長 高收入國家

[中圖分類號] F1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5)06-0027-12

[作者簡介] 何建武(1978 — ),安徽懷寧人,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發(fā)展戰(zhàn)略和區(qū)域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經濟增長、發(fā)展戰(zhàn)略、一般均衡建模。

一、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回顧

對比其他經歷長期高速增長階段的國家,可以發(fā)現中國經濟增長既具有與這些后發(fā)追趕國家類似的增長機制,也存在一些自身獨特的增長經驗。

(一)中國是目前為止保持持續(xù)高速增長時間最長的經濟體

中國經濟的持續(xù)高速增長不僅創(chuàng)造了亞洲經濟史上又一個長期高速增長的奇跡,也創(chuàng)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經濟增長與發(fā)展委員會在其增長報告中總結全球持續(xù)高增長的經濟體時,共列出了13個持續(xù)增長的典范(見圖1),中國也位居其中。以年均7%增速為標準,可以發(fā)現中國經濟保持持續(xù)高增長的時期在所有這13個經濟體中是最長的,到目前為止已經持續(xù)了54年,這比韓國的42年、日本的33年分別長了12年和21年。而且目前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仍然保持在7%左右,這一持續(xù)高增長的趨勢尚未結束。從增長速度來看,雖然根據Maddison的歷史數據測算中國的經濟增速并不是最為出眾的,但是采用中國的官方數據或者其他國際組織的數據,中國這一時期的增速確是非常出眾的。如果以1978年作為起點的話,中國的經濟增速則更為驚人,1978年到2014年中國GDP年均增長速度接近10%。這一增速遠高于其他所有持續(xù)高增長經濟體的增速。

(二)“出口導向、工業(yè)優(yōu)先、投資驅動”的模式推動了中國經濟的持續(xù)高速增長

與東亞其他一些后發(fā)追趕國家一樣,中國也采取了出口導向型發(fā)展戰(zhàn)略。從改革開放之初設立經濟特區(qū)、開放沿海城市,到后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再到近年來設立自貿區(qū),中國在不斷加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這為中國經濟實現高速增長提供了廣闊的市場、豐富的資源、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等重要條件。出口導向型戰(zhàn)略極大地促進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1978年以來中國的出口貿易年均增長17%,明顯高于其他國家平均7%左右的增速;2013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占全球出口比重由開放之初的不到1%提高到目前的12%左右。同時,這也使得中國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yè)化水平,快速融入到全球價值鏈的分工體系之中。根據WTO的研究,過去20多年,中國的垂直專業(yè)化指數上升最快,由1985年的8%左右上升到2008年的37%,已基本達到韓國的水平。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對國內經濟的拉動作用十分明顯。根據OECD-TiVA數據庫的測算結果顯示,中國出口創(chuàng)造的國內增加值占GDP總量的比重不斷提升,由1985年的16.5%上升至2000年18.3%,入世以后更是快速提升至2008年的22.5%(見圖2)。這與有著同樣經歷的韓國比較類似,遠高于美國和歐美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已經步入發(fā)達國家的日本。

正如Syrquin(2008)所指出的,“經濟增長與經濟結構兩者密切相關。如果不考慮系統(tǒng)性的技術進步、偏好差異,要素可以自由流動,市場可以自行調節(jié),結構變化將成為解釋經濟增長速度的最根本的因素?!雹僦袊洕^去幾十年的高速增長過程就是一個結構變化促進經濟增長的過程。這一過程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出口導向型政策以及地區(qū)之間圍繞GDP的錦標賽式競爭和財政激勵等共同作用下的“工業(yè)優(yōu)先”的發(fā)展模式。這一模式極大地促進工業(yè)部門的快速增長和生產要素不斷從低生產率的農業(yè)部門向高生產率的工業(yè)部門轉移,從而推動了整體生產率的提升。根據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2014)②的研究過去30多年1/5的勞動生產率增長來自結構變化(尤其是農業(yè)勞動力向工業(yè)部門的轉移)。統(tǒng)計數據顯示,過去的30多年第二產業(yè)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11倍,遠高于農業(yè)和服務業(yè);工業(yè)部門的比重雖然近年來開始有所下降,但始終高于35%,遠高于發(fā)達國家和后發(fā)追趕國家的追趕時期(見圖3)。

中國的經濟增長與其他的持續(xù)高增長國家還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高儲蓄、高投資”。過去的30多年間,在中華民族節(jié)儉文化、人口撫養(yǎng)比較低以及政府對公共預算和公共投資的掌控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國保持了長期的高儲蓄和高投資。過去30多年中國的投資率平均在40%左右,近些年來更是不斷提升,接近50%。這一水平不僅高于歐美發(fā)達國家,也高于有著同樣高儲蓄傳統(tǒng)的日本和韓國。中國過去30多年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充分證明了這一“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1978~2013年中國資本存量的年均增速超過11%,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見圖4),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的力量。

二、影響十三五乃至2030年

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及其走勢

從國內外發(fā)展的環(huán)境來看,許多支撐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條件正在經歷重大變化,同時發(fā)展過程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挑戰(zhàn)和矛盾。這些因素正在影響著中國經濟的整體走勢。

(一)全球經濟將可能長期保持較低增速,全球圍繞價值鏈分工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目前全球經濟仍處在艱難復蘇過程之中。金融危機、主權債務危機等后遺癥仍有可能繼續(xù)影響全球經濟的復蘇,圍繞這些危機的結構性改革能否推進存在不確定性。雖然從長期來看新一輪技術革命終將引領全球經濟恢復繁榮,但目前來看這一狀況何時來臨尚未明朗。另外近年來大宗商品價格低位震蕩、不同經濟體之間貨幣的競相貶值等也給全球經濟的未來走勢增加了不確定性。同時,人口老齡化將越來越成為拖累全球尤其是發(fā)達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根據聯合國最新預測①,全球老齡人口(60歲以上)的比重將由2015年的12%左右快速上升到2030年的16.5%,同時人口總撫養(yǎng)比也將由2015年的52%左右快速上升至2030年的55%。因此可以預期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全球經濟將很難再現過去那樣高速增長的態(tài)勢。這不僅預示著中國經濟面臨的國際市場擴張的速度將會放緩,也意味著各國為了爭奪有限的市場空間采取更為激烈的競爭手段。

在全球經濟持續(xù)低迷的情況下,各國圍繞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分工的競爭日趨激烈。一方面,發(fā)達國家為了促進經濟恢復繁榮紛紛提出了制造業(yè)振興計劃(如美國的再工業(yè)化、德國的工業(yè)4.0等),另一方面,其他的發(fā)展中國家也在不斷加快推進其工業(yè)化進程。這意味著中國未來的產業(yè)升級既面臨發(fā)達國家的“阻截”,也面臨著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的“追趕”。此外,基礎設施的改進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也使得全球產業(yè)分工模式正在發(fā)生著深刻變化。全球價值鏈的最新研究表明,與上個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相比,目前全球價值鏈的微笑曲線更加“凹陷”,這表明單純制造環(huán)節(jié)的獲利水平越來越低,而價值鏈的兩端附加價值越來越高。這意味著中國今后產業(yè)升級的壓力越來越大。

(二)勞動力總量供給正在經歷轉折性變化,劉易斯拐點已經來臨,傳統(tǒng)勞動力低成本競爭優(yōu)勢日漸式微

一直以來,豐富的勞動力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十分重要支撐條件。然而“十二五”期間這一狀況出現了一些轉折性變化。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經歷了多年以來的第一次下降。從未來的人口變化趨勢來看,根據國家人口信息中心在最新的人口普查資料的基礎上所作的預測(見圖5),未來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將持續(xù)下降,特別是從“十三五”期間將開始出加速下降的趨勢,到2030年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將比2010年下降8.5%左右①。

在勞動力總量開始下降的同時,勞動供給的結構也在發(fā)生變化。中國的勞動力優(yōu)勢更多地表現為存在大量剩余農村勞動力。正是由于這些勞動力才是使得中國可貿易部門可以保持長期的低成本優(yōu)勢,同時也正是由于這些勞動力不斷從低生產率的農業(yè)部門轉移至高生產率的制造業(yè)部門,才使得中國生產率可維持較高的增長速度。然而這種局面已經發(fā)生了改變。根據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2014)的研究,2008年前后中國已經迎來了“劉易斯拐點”,城鎮(zhèn)職工與農民工工資差距開始縮小,勞動力轉移潛力已經大大降低。隨著勞動力供給總量的變化以及劉易斯拐點的出現,勞動力成本將持續(xù)不斷上升,傳統(tǒng)低成本競爭優(yōu)勢越來越難以持續(xù)。

(三)人口老齡化程度將快速提升,儲蓄率將逐步回落

人口老齡化不僅影響要素市場的勞動力的供給,而且會通過影響全社會的儲蓄率②(國民儲蓄率),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資本積累。除了中華民族的節(jié)儉文化以及政府的作用外,中國的高儲蓄率與長期保持的低總撫養(yǎng)比的人口年齡結構密切相關。通常來講,老齡人口的儲蓄能力要低于青壯年的勞動力,因此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重和撫養(yǎng)比的上升,居民儲蓄率會下降,政府的公共支出會增加,導致國民儲蓄率的整體下降。圖6的右邊展示了日本自1960年以來的撫養(yǎng)比和國民儲蓄率的關系。整體來看,日本自1960以來的撫養(yǎng)比變化呈現“雙U”型趨勢,而儲蓄率則大體呈現“雙倒U”的變化趨勢。這恰恰反映了人口撫養(yǎng)比與國民儲蓄率之間的反向關系。未來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將越來越嚴重,老齡人口撫養(yǎng)比和人口總撫養(yǎng)比都將快速提升(見圖6)。預計到2020年老齡人口撫養(yǎng)比和總人口撫養(yǎng)比將分別從2010年11.8%和36.9%上升到17.3%和41.8%,到2030年將分別達到15.4%和47.6%。撫養(yǎng)比的快速上升將直接影響中國的高儲蓄率的持續(xù)性,過去長期保持的“高儲蓄、高投資”的模式將難以為繼。

(四)工業(yè)化趨于完成,許多大宗制成品產量已經或即將達峰值

近些年經濟結構的變化表明中國的工業(yè)化進程正處于接近完成的階段(見圖7)。從產業(yè)結構來看,2013年服務業(yè)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yè),農業(yè)增加值比重已經下降到10%以下,農業(yè)就業(yè)比重也下降到30%左右,這些指標都從一定角度說明中國正在向工業(yè)化后期過渡。另外,根據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2012,2013)的研究,中國許多大宗制成品的產量正在或者即將達到峰值。這些都意味著依靠工業(yè)化帶動了需求和投資空間將越來越有限,很難再繼續(xù)推行工業(yè)優(yōu)先發(fā)展的增長模式。

(五)城市化發(fā)展的空間雖然很大,但速度將不斷趨于放緩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城鎮(zhèn)人口增長速度開始加快,農村人口增速緩慢且在后期出現遞減的趨勢。本世紀以來城鎮(zhèn)化的速度進一步加快,年均上升超過1個百分點,到2014年城鎮(zhèn)化率已經達到54.77%。盡管如此中國的城鎮(zhèn)化率仍然較低,不僅低于發(fā)達國家80.7%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上中等收入國家61.8%的平均水平。而且與主要的發(fā)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城鎮(zhèn)化水平要明顯滯后于經濟發(fā)展水平。圖8給出部分國家人均GDP與城市化水平。從中可以看出中國當前的城市化水平明顯低于歷史上與中國處于通常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日本、韓國、德國和美國當時的城市化水平。這些都表明中國的城鎮(zhèn)化仍然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但是從世界各國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歷程來看,城鎮(zhèn)化大致要經歷一個從加速到放緩再到飽和過程。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2014)研究指出,未來的5~15年中國的城鎮(zhèn)化將經歷速度不斷放緩并逐步接近飽和狀態(tài)。

(六)距離技術前沿越來越近,技術進步的后發(fā)優(yōu)勢減弱

歷史發(fā)展的經驗表明,隨著后發(fā)追趕經濟體發(fā)展水平的提升,技術水平越來越接近前沿國家,這些經濟體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速度將呈現階段性放緩的趨勢。如,日韓等后發(fā)追趕國家在人均GDP達到10000國際元左右,全要素生產率都出現由較高增速向較低增速轉變;日本在1960~1973年經濟高速增長的階段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率達到5.58%,而隨后則開始大幅下滑,1973~1980年全要素生產率甚至出現負增長;韓國在1980~1990年經濟高速增長階段全要素生產率增速接近3%,之后回落至1%以下(見圖9)對比來看,中國正處在經歷與這些經濟體類似的增長轉換階段,近年來中國TFP增速下滑也印證了這一點。同時這也預示中國的技術后發(fā)優(yōu)勢將逐漸減弱,未來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速度將明顯低于過去30多年的水平。

(七)資源和環(huán)境問題日趨嚴峻,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壓力越來越大

過去30年多來,中國經濟發(fā)展過程所采取增長模式一方面成功地支撐了中國經濟的長期、高速的增長,另一方面也帶來能源大量消費和污染排放量的急劇上升,資源環(huán)境壓力日趨凸顯。另外,從全球的角度來看,一方面,隨著中國發(fā)展過程中資源和能源的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使得中國經濟未來受國際資源、能源市場波動的影響越來越大;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提高,國際社會對中國在全球資源和環(huán)境問題的治理方面的責任期望也越來越高。為主動應對氣候變化挑戰(zhàn),中國發(fā)布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guī)劃(2014~2020年)》,提出要確保實現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的目標。這些都預示著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成本將越來越大,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日益緊迫。

現實的經濟活動十分復雜,除了以上這些主要的挑戰(zhàn),中國經濟未來增長還將面臨很多其他的挑戰(zhàn),比如收入差距較大、社會階層固化等。當然也存在許多支撐中國經濟較快增長的有利條件,比如隨著基本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力資本的積累速度和存量也在提升,擁有較強的新技術產業(yè)化的條件等。另外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政府制定若干重要的改革計劃,也正在逐步實施了這些重要改革,這將有利于“十三五”期間乃至更長時期內進一步激發(fā)經濟的活力。

三、十三五及2030經濟的展望

在前面對于過去30多年經濟增長機制的回顧和影響未來5~15年經濟增長因素分析的基礎上,這部分將利用一個統(tǒng)一的框架綜合各種因素,對“十三五”及2030年中國經濟的增長態(tài)勢及結構變化進行分析。

(一)經濟展望的基本框架

本研究的長期經濟展望采用的是用于模擬結構變化的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與其它模型不同的是,這里除了考慮供給側的影響因素外,還著重考慮需求側的影響因素,并將這兩方面的因素綜合在一個完整的框架之中(見圖10)。供給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各種生產投入要素以及生產技術的變化,具體來講即勞動力、資本和技術進步;需求方面的因素既包括國內的需求,也包括國際的需求,具體來講包括消費、投資和出口。模型通過將投資的增長與需求側的變化建立起直接的聯系,綜合地反映兩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模型選取城鎮(zhèn)居民新建住房的增速、城市居民人口增速、出口增速、汽車保有量增速以及人均GDP等指標分別作為影響投資需求的主要因素,同時利用后發(fā)追趕國家(日本、韓國和中國)的面板數據將這些指標與相應投資的增速進行回歸,尋找投資變化的定量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通過需求側的設定來分析未來投資的變化。根據投資的變化來確定資本存量的變化,然后再綜合其他供給側的變化,最終確定經濟增長的趨勢。

具體來講該模型是在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發(fā)展部以前開發(fā)的遞推動態(tài)中國CGE模型(DRCCGE)的基礎上修改更新而成的 。模型包括34個生產部門,城鎮(zhèn)、農村兩組居民家庭,以及四類生產要素:資本和農業(yè)勞動力、生產性工人、專業(yè)人員。34個生產部門中包含1個農業(yè)部門、24個工業(yè)部門和9個服務業(yè)部門。模型的基年為2010年,數據主要來源基于2010年投入產出表編制的2010年中國社會核算矩陣。

(二)經濟展望的主要結果

1.“十三五”及2030中國經濟潛在增速將逐步過渡到中速階段,經濟增長的動力模式將出現較大改變。

從未來的GDP潛在增長速度的模擬結果來看,“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速度將進一步放緩,由近年來的7~8%下降至6%~7%;2020~2030年期間經濟潛在增速將下降至5%左右。整體來看,未來的5~15年中國經濟,將由過去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階段轉而進入平均5%~7%的中速增長階段。從具體的增長速度來看,2016~2020年經濟的平均潛在增長速度將保持在6.5%左右;2020~2030年將過渡到5.15%左右。

潛在增長速度的下滑背后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在發(fā)生變化。前面的分析中指出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依賴“高出口、高投資和高工業(yè)”的“三高”模式。未來的5~15年這一增長動力模式將發(fā)生重大改變。

首先,“高出口”的局面將難以重現。一方面,未來全球經濟將可能繼續(xù)維持較長時期的較低的增長速度;另一方面,國內要素成本的不斷攀升等因素將導致中國出口競爭力進一步下降。綜合這兩方面因素“十三五”期間出口需求不大能可能恢復之前10%以上的增速①,將可能維持6%~8%的增速;2020~2030年期間出口將可以進一步至5%左右。根據我們的測算出口增速每下降1個百分點將導致GDP增速下滑0.26個百分點左右。由此推算出口增速的下滑將導致GDP增速下滑1個百分點左右。對比與我們處于相同發(fā)展階段的日本和韓國,也可以發(fā)現它們也經歷過類似的出口增速的下滑階段。如日本由上個世紀60年代年均15%的增長速度下降到過去20年5%以下;而韓國更是從30%下滑到10%以下。

其次,消費將逐漸超越投資成為經濟增長最主要的拉動力量。隨著城市化率的不斷提升城市人口增長速度不斷放緩,城市基礎設施投資的空間將日趨變窄;隨著過去十來年居民住房投資的快速增長和人口年齡結構的轉變,城鎮(zhèn)居民新建住房的投資需求的增長也將有所放緩;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長,新增汽車需求的增速將逐步放緩;另外考慮出口需求增速的回落,未來的5~15年房地產開發(fā)投資、制造業(yè)投資以及基建投資增速都將回落,而且這一趨勢在近幾年已經顯現。預計“十三五”期間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將下滑至15%②以下,2020~2030期間將進一步下滑至10%以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大幅下滑將導致資本形成的增速也隨之下滑,其對GDP增長的貢獻也將大幅下滑。與投資不同的是,雖然隨著收入增速的下降,消費的增速也將不斷下滑,但是變化將比投資更加平緩。為了更好地反映不同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貢獻,圖11給出消費、投資和凈出口③對GDP增長率的貢獻度。過去十年投資一直是經濟增長最主要的拉動力量,平均每年拉動GDP增長5個百分點以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而未來的5~15年期間由于投資需求增長速度的下降,投資需求增長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對GDP的拉動作用由過去5個百分點以上逐漸下降至“十三五”期間的2~3個百分點以及2020~2030年2個百分點以下。與之不同的是,消費對GDP增長的拉動作用,將由過去5個百分點左右下降至“十三五”期間的4個百分點左右,以及2020~2030年3個百分點左右。消費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卻由50%左右不斷上升至70%以上①,將超過投資成為GDP增長的最主要的動力。

再次,盡管技術進步②的速度在不斷下降,但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且越來越接近資本。除了需求角度的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將發(fā)生變化外,供給側的經濟增長動力源泉也在發(fā)生變化。從圖12給出的模擬結果來看,隨著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勞動力的供給正在經歷轉折性變化,勞動力數量的變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正在逐漸減弱,進而轉變?yōu)樨摰呢暙I。對資本來說,資本的積累仍將是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動力。不過隨著投資增長速度的下降,資本積累的速度也將逐步回落,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有所下降。而對技術進步(TFP增長)而言,盡管技術進步的速度將有所下降,但是由于其他要素的增長速度下降幅度更大,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將不斷上升。預計到“十三五”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由過去平均30%左右上升至40%左右,到2030年將接近50%。

最后,服務業(yè)作為經濟增長第一大貢獻產業(yè)的地位將日趨鞏固。正如前面所提到工業(yè)的快速增長對經濟增長起著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據測算過去的30多年中,一半以上的經濟增長來源于第二產業(yè),個別時期甚至超過60%(見圖13)。隨著工業(yè)化的趨于完成,許多大宗工業(yè)品產量峰值已經或者正在接近高位,出口增速下滑將拉低可貿易部門的增速,與技術前沿的接近也將降低工業(yè)部門技術進步的速度,未來工業(yè)部門的增速將不斷放緩,其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將不斷下降。同時隨著服務業(yè)比重的不斷提高,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隨之不斷提升。未來5~15年服務業(yè)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越來越高于第二產業(yè)。

從前面對未來經濟增長的動力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十三五”乃至2030年期間,過去幾十年依靠“高投資、高出口、高工業(yè)”的增長模式將逐漸轉變?yōu)椤案嗟匾揽肯M、更多地依靠服務業(yè)、更多地依靠技術進步”的增長模式。

2.“十三五”將成為中國邁向高收入社會的關鍵沖刺階段。

2010年中國已經成功跨過中等收入國家的門檻,何時成為高收入國家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隨著經濟繼續(xù)保持較高速度增長,人均GDP和GNI也將不斷快速提升。根據中國過去幾十年以及相似的后發(fā)追趕國家類似階段通脹水平的變化速度,我們假設未來5~15年GDP平減指數年均提升4%;根據發(fā)展階段以及相似的后發(fā)追趕國家類似階段匯率變化的典型事實,我們假設①未來5~15年人民幣名義匯率將年均升值1.5%。同時根據我們展望的結果,可以推算到2020年中國的現價人均GDP將達到14600美元左右。此外依據世界銀行過去十多年設定的高收入國家門檻的變化速度(年均增長2.3%),對未來5~15年高收入國家門檻進行了設定。對比發(fā)現,“十三五”末中國的人均GNI將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預計將在2021前后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見圖14)。

3.“十三五”及到2030期間將延續(xù)近年來的結構變化趨勢。

與成功追趕的后發(fā)國家(如日本和韓國)一樣,中國經濟正處在結構變化的重要階段。近年來這種結構變化的特征已經比較明顯,模型模擬的結果顯示“十三五”及到2030期間將延續(xù)近年來的這種趨勢。

第一方面是投資率將繼續(xù)回落,消費率不斷攀升。從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未來5~15年盡管受不同因素的影響,消費和投資的增長速度都有會所下滑,但是兩者下滑的態(tài)勢不同。其中消費需求增長變化相對更加平衡平穩(wěn),下降的幅度要明顯低于投資需求,未來5~15年其增長速度將超過投資需求的增長速度。因此表現出來的結果就是未來5~15年延續(xù)最近兩到三年表現的投資率不斷下降、消費率不斷上升的趨勢。圖15給出了支出法GDP的構成。從圖中顯示的模擬結果來看,投資率將由2011年的峰值47.3%下降至“十三五”末的40%左右,到2030年將進一步下滑至30%左右。與之相對的是消費率將由2010年的歷史最低值49.1%上升至2020年的58%左右,到2030年將進一步上升至65左右%。

具體來講消費率和投資率這種趨勢性變化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一,是前面提到的多種因素促使了投資需求增長速度較大幅度的下降;其二,是從供給和收入的角度來看,隨著勞動力供給總量很快達到峰值并轉為不斷下降、人口撫養(yǎng)比由下降過渡到上升趨勢以及農業(yè)可轉移勞動力的逐漸減少,也就是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式微以及“劉易斯拐點”的臨近,勞動力工資將較快上升,因此與資本的回報相比,勞動者報酬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將快于資本回報,從模型模擬的結果來看勞動者報酬上漲的速度要比資本回報年均高1個百分點以上;其三,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支出增長速度也在加快,模擬結果顯示政府消費占GDP的比重也將有所提升;其四,隨著勞動力成本的快速上升②,服務價格的上漲要明顯快于資本品和一般消費品,這使得消費價格的上漲要明顯快于投資價格③。

第二方面是農業(yè)比重繼續(xù)下降,服務業(yè)比重將快速上升。從供給側來看經濟結構的變化表現為產業(yè)結構的變化。圖16給出了模型模擬得到的未來5~15年三次產業(yè)構成的變化趨勢。

首先,農業(yè)比重將延續(xù)過去30多年不斷下降的趨勢,由2014年的9%左右不斷下降至2020年的7.0%左右,到2030年進一步下降至3%左右。農業(yè)比重的下降主要是恩格爾定律①作用的結果。模擬結果顯示,未來5~15年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將下降15個百分點左右。恩格爾系數的下降表明了對于食品消費需求的增長要明顯慢于其他消費需求的增長,進而對于農產品消費需求的增長也慢于其他產品和服務。

其次,第二產業(yè)將繼續(xù)下滑,服務業(yè)的比重與農業(yè)和第二產業(yè)的變化趨勢正好相反,未來5~15十年繼續(xù)過去30多年不斷上升的趨勢。第二產業(yè)比重將由2014年的42.7%%左右下降至2020年的37%左右,到2030年將進一步下降至30%左右;與之相對的,服務業(yè)將由2014年的48%左右不斷上升至2020年的56%左右,到2030年服務業(yè)占將達到66%,相當于第二產業(yè)的兩倍。對于第二產業(yè)和服務業(yè)比重“此消彼長”的變化,主要源自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投資需求增長速度的下滑導致了投資品和中間投入品生產部門增速放緩,出口需求的持續(xù)低迷將抑制了貿易部門②的持續(xù)高速增長。投資品的主要來源各種建筑以及機器設備和交通運輸設備。當投資需求增長速度的下滑,這些投資品生產部門以及相應建材等中間投入品生產部門必將首當其沖成為波及的對象。從需求角度來看導致第二產業(yè)增速下滑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出口需求的增長速度將長期低于之前。根據模型的測算,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投資需求增長速度下滑一個百分點,第二產業(yè)增加值增速將下降0.3~0.4個百分點;出口需求增長速度下滑一個百分點,第二產業(yè)增加值增速將下降0.3個百分點左右。盡管由于國民經濟部門之間存在相互的聯系,投資、出口需求的下降也對農業(yè)和服務業(yè)造成影響,但是測算的結果顯示這兩個部門所受的影響要小于第二產業(yè)。因此綜合不同需求之間的交互作用,受投資和出口需求下降的影響第二產業(yè)增速下滑的更多。

二是消費結構的升級將促使服務需求仍將保持較快增長。未來收入增長、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的老齡化將共同推動消費結構的變化,尤其是服務需求將增長的更快。圖17給出了中國未來十年消費結構的變化。從圖中來看,模型模擬的結果顯示未來5~15年居民消費中農產品和工業(yè)品消費比重都將下降??梢钥闯鲭S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鎮(zhèn)人口的增多、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居民消費中服務需求的比重將越來越高,將拉動服務業(yè)的較快發(fā)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投資和出口需求下滑對服務也的不利影響。另外圖17還給出了日韓的歷史數據,日韓的變化趨勢從另一側面印證中國未來消費結構的變化。

三是內部實際匯率③的升值將推動服務業(yè)價格以更快的速度上漲。貿易部門生產率相對于非貿易部門的更快增長促使了內部實際匯率不斷升值,即不可貿易部門比克貿易部門價格上升的更快,簡單的說就是服務業(yè)比制造業(yè)價格上升更快。過去的十年中這種Balassa-Samuelson效應已經顯現(見圖18)②。從圖中可以看出本世紀以來貿易部門的價格累計上漲了46%,而同期非貿易部門的價格累計上漲了92%。非貿易部門的價格年均上漲幅度要比貿易部門高2個百分點。未來5~15年盡管貿易部門和非貿易部門技術進步的速度都有所下降,但貿易部門的生產率提高的速度仍將快于非貿易部門,也將進一步推動非貿易部門即服務業(yè)部門價格相對其他部門更快的上漲。根據模型的模擬,未來十年內部實際匯率年均升值1%~2%。

第三方面是農業(yè)勞動力將繼續(xù)向非農業(yè)產業(yè)轉移,一半以上的勞動力將從事服務業(yè)。伴隨著產業(yè)結構的調整以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就業(yè)結構也相應出現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未來5~15年農業(yè)勞動力將繼續(xù)向非農產業(yè)轉移,越來越多的人將從事服務業(yè)。具體從模型模擬的結果來看,農業(yè)勞動力所占的比重將從目前的30%左右下降至2020年的20%左右,到2030年將進一步下降至10%左右;由于技術的快速進步和資本的不斷深化,加之增長速度的放緩,第二產業(yè)吸納新增就業(yè)的能力將十分有限,未來十年第二產業(yè)就業(yè)所占的比重將稍有下降;受需求的拉動,服務業(yè)仍將保持相對較快的增長速度,加之許多服務業(yè)屬于勞動力密集型的行業(yè),如生活服務業(yè)等。服務業(yè)的就業(yè)比重將由目前40%左右上升至2020年的50%左右,到2030年將進一步上升至60%左右。

四、主要結論

本文分析中國過去30多年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剖析了可能影響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重要因素,最后在此基礎上利用中國經濟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對“十三五”及2030年中國經濟的增長前景進行了模擬。根據前面對于模擬的結果的分析可以總結出如下的主要結論:

首先,“十三五”及2030中國經濟潛在增速將逐步過渡到中速階段。全球經濟的常態(tài)慢增長以及出口競爭力的減弱將導致未來5~15年“高出口”的局面將難以重現,“十三五”期間出口需求將可能維持6%~8%的增速;2020~2030年期間出口將可以進一步至5%左右。隨著城市人口、城鎮(zhèn)居民新建住房的投資需求、新增汽車需求和出口需求增長速度的回落等因素的影響未來5~15年投資需求的增長速度將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預計“十三五”期間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將下滑至15%以下,2020~2030期間將進一步下滑至10%以下。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增長速度趨勢性下滑將成為導致中國經濟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預計“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速度將進一步放緩,由近年來的7%~8%下降至6%~7%;2020~2030年期間經濟潛在增速將下降至5%左右。

其次,經濟增長的動力模式將由過去“高投資、高出口、高工業(yè)”的增長模式將逐漸轉變?yōu)椤案嘁揽肯M、更多依靠服務業(yè)、更多依靠技術進步”的增長模式。從需求側來看,隨著投資增速的不斷下滑,消費將逐漸超越投資成為經濟增長最主要的拉動力量。消費對GDP增長的拉動作用將由過去5個百分點左右下降至“十三五”期間的4個百分點左右以及2020~2030年3個百分點左右。消費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卻由50%左右不斷上升至70%以上,將超過投資成為GDP增長的最主要的動力。從供給測來看,盡管技術進步的速度在不斷下降,但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且越來越接近資本。預計到“十三五”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由過去平均30%左右上升至40%左右,到2030年將接近50%。從產業(yè)層面來看,服務業(yè)將真正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大貢獻產業(yè)。

最后,“十三五”將成為中國邁向高收入社會的關鍵沖刺階段。預計2020年中國的現價人均GDP將達到14600美元左右,2030年將達到4萬美元左右。對比世界銀行高收入國家門檻,“十三五”末中國的人均GNI將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預計將在2021前后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參考文獻]

[1] 劉世錦等.“陷阱”還是“高墻”:中國經濟面臨的真實挑戰(zhàn)和戰(zhàn)略選擇[M].中信出版社,2011.

[2] 李善同,劉云中., 2030年的中國經濟[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3] 許憲春,中國未來經濟增長及其國際經濟地位展望[J].經濟研究,2002(3).

[4] 王小魯,樊綱,劉鵬.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換和增長可持續(xù)性[R].2009第(1).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工作論文.

[5]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中長期增長”課題組.《中國經濟增長十年展望(2013-2022):尋找新的動力和平衡》[M].中信出版社,2013.

[6]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中長期增長”課題組.《中國經濟增長十年展望(2014-2023):在改革中形成增長新常態(tài)》[M].中信出版社,2014.

[7]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中長期增長”課題組.中國經濟增長十年展望(2015-2024):攀登效率高地[M].中信出版社,2015.

[8] Jane Golley and Rod Tyers,2006,Chinas Growth to 2030: Demographic Change and the Labour Supply Constraint [R].College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9] Sandra Poncet, 2006, the Long Term Growth Prospects of the World Economy: Horizon 2050 [R]. CEPII.

[10] Wilson, D., and R. Purushothaman, 2003, Dreaming with BRICS: The Path to 2050 [R]. Global Economics Paper No: 99.

[11] John Hawksworth, 2006, The World in 2050: How big will the major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get and how can the OECD compete [R]. Price water house Coopers.

[12] The World Bank. 2013.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M]. Volume 6, January 2013.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13] Dale W. Jorgenson, Koji Nomura, 2007, The Industry Origins of the US–Japan Productivity Gap [J].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Vol. 19, Iss. 3 .

猜你喜歡
經濟增長十三五
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對財政支出和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
江淮論壇(2016年5期)2016-10-31 17:01:26
基于物流經濟的區(qū)域經濟增長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6期)2016-10-19 03:34:16
知識產權保護、國際貿易與經濟增長的文獻綜述
反腐與經濟增長
中國市場(2016年33期)2016-10-18 12:07:06
人口結構與中國經濟增長的經濟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01:08
碳排放、產業(yè)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
萨嘎县| 南乐县| 陆良县| 五家渠市| 唐山市| 宝鸡市| 石门县| 玉田县| 景德镇市| 塔河县| 东阿县| 吴忠市| 三门县| 汉川市| 醴陵市| 陇西县| 土默特右旗| 雷山县| 西林县| 威远县| 渝北区| 武陟县| 沂南县| 桦甸市| 台安县| 甘谷县| 乳山市| 宝兴县| 高淳县| 永昌县| 石狮市| 兴宁市| 河北区| 隆安县| 文安县| 赣州市| 邵阳市| 新密市| 忻城县| 金乡县| 宁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