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清明時節(jié),鄂東匤山山麓梯次層出的油菜花已開得炫目醉心,而東沖山山谷飄忽迴旋的料峭春風也冰涼砭骨。在這個溫馨多情而又令人冷靜的季節(jié),我作為《匤山英雄》的編劇,隨制片、導演、攝像一行來到匤山風景區(qū),踏勘外景拍攝地。而我心中的目的地是東沖山一尖峰,去尋訪向往已久的鮑照讀書臺。登山途中,觸景生情,自然聯(lián)想到孟浩然的詩:“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讀書臺下說讀書,痛感書到用時方恨少。我不掩飾自己淺薄無知,過去一直把耳熟能詳?shù)摹芭f時王謝堂前燕,飛落尋常百姓家”中的“王謝”誤讀誤寫成“王榭”,想當然理解為“帝王的亭臺樓榭”。近年因習字而讀詩寫詩,才偶然發(fā)現(xiàn)讀寫錯誤,“王謝”是當年貴族大姓。更慚愧的是,關于古人讀書處,只知書齋和書院,全然不知還有讀書臺一說。
行前心虛,上網(wǎng)百度了一下,才知真是孤陋寡聞。原來天下有名氣的讀書臺多達六處。前五處分別是:董仲舒在德州廣川門的讀書臺、昭明太子蕭統(tǒng)在襄陽的讀書臺、顧野王在亭林的讀書臺、段文昌在川西龍華寺的讀書臺、尹和靖在虎丘的讀書臺。這第六處便是我們今天正登臨前往的在東沖山第一尖的讀書臺,位于大別山東走支脈,地處古潯陽苞興,今湖北武穴,歷朝歷代地名變更苞興、永寧、廣濟等多種稱謂。此地乃三省七縣通衢,而讀書臺遠離市井喧囂,隱藏在深山老林。
北魏一個未致功名的年輕書生,為何不投奔京師名門卻隱身高山密林苦讀?千余年后,明朝的張元爵曾為鮑照讀書臺作長賦,其序曰:“照……選勝搜奇,筑臺東沖上,以為游心墳素區(qū)?!泵髅魇请[居讀書臺,何以反而名聞天下?
登山之路猶如,未抵鮑照讀書臺,心中有許多迷惑猜疑。
二
我的心路先于步履走到距今1600年之前。
鮑照,字明遠,生于公元412年(北魏道武年間),山西太原人,幼年隨父遷居東晉(江蘇)。他出身微寒而自幼聰慧過人,少年時便立志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公元432年春,年方二十歲的鮑照辭別父母,游歷名山大川,至潯陽苞興(今湖北武穴)東沖山一尖峰,寄居妙嚴庵,每日清晨便登頂山巔忘我讀書。
查清康熙六年(1667)《廣濟縣志·古跡》,讀書臺在東沖(山)第一尖(山頂)。同年,《廣濟縣志·藝文》記載有廣濟明末三良之一劉養(yǎng)微所著大量詩文,其中一首《游東沖山鮑照臺》詩云:“鮑照讀書臺,危峰坐翠微。六朝孤石老,千載到人稀。衡岳通元氣,匤山對落暉。登臺重回首,懷古一沾衣?!庇钟忻髂┣宄鯊V濟名士張仁熙作《鮑照讀書臺記》,文中除概述鮑照讀書臺千百年春秋,還逐一羅列史上五大讀書臺作對比,將鮑照與董仲舒、蕭統(tǒng)、顧野王、段文昌、尹和靖等五大鴻儒相提并論,足見歷史公認鮑照的學術地位,鮑照讀書臺的文史價值。
史載畢竟語焉不詳,民間傳說的佐證更生動。那鮑照二十歲時布衣褐巾旅行到潯陽,某日,他在東沖山七大山峰間跋涉,“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陶醉于周遭景色,于冥冥中感知一種召喚的力量,認定這里就是走遍千山萬水苦尋不得的清靜絕佳的讀書好地方。這時他忽聞梵音,四顧巡望,見不遠處妙嚴庵香煙繚繞,眾僧誦經(jīng)如天籟之聲。他便就山澗沐浴更衣,進寺廟拜佛謁神。他雖衣著寒酸,一身窮骨頭卻支撐起軒昂儀表。寺廟住持慧定一眼看出此人非等閑之輩,兩人一見如故。
慧定真是慧眼識英才。這位長老年輕時跟隨師傅由建安(南京)云游至此,師徒分道揚鑣。師傅繼續(xù)西行,去香火鼎盛的佛道名山武當修行,他則留在一尖峰結廬修行化緣,一磚一瓦建成妙嚴庵,凡五十年香火傳承不絕。他渡人渡己,普渡眾生,如今他要渡一位少年才俊。
鮑照在慧定的禪室聆聽一番禪機,認定慧定道行高深,文德武功非凡,當即叩首拜師?;鄱ㄔ手Z以居士收留他,可不念經(jīng),不受寺院清規(guī)戒律束縛,每日自去寺外覓清靜之處讀書。
妙嚴庵建在一尖峰南面山腰,山門處一峰獨立如筑臺祭壇,南臨懸崖峭壁,山下風光一覽無余。崖頂平坦光滑,又有巨石圍擁如屏,恰如鬼斧神工鑿就石室石案,這便是鮑照翻山越嶺、披荊斬棘覓得的讀書臺。
三
自此,鮑照憑借讀書臺發(fā)奮苦讀,博覽春秋、戰(zhàn)國、東漢、西漢、東晉、西晉群書,舉凡諸子百家,天文地理,盡收囊中。明朝張元爵的《鮑照讀書臺賦》對鮑照潛心研讀情形有生動描繪:“于是曳輕裙,岸巾幘,攜塵尾,著蠟屐。拾級而登,冷然坐石。列周孔之圖書,展羲皇之墳籍。旁涉獵于莊騷,時漁佃于更冊。乃支顧而諷誦,旋銳心以尋譯。羅萬軸于心中,信開卷而有益?!?/p>
鮑照讀書如癡入迷,窮經(jīng)皓首,終至學問博大精深,名聲日隆。當朝文人謝靈運(385—433)、謝延之(384—456)慕名前來訪問,三人便在讀書臺交流研討,在高高的筑臺之上清談,雅誦,激辯,每有真知灼見,名震東晉、北魏文壇,史稱“元嘉三家”。
鮑照振聾發(fā)聵的讀書成就,體現(xiàn)在他的卓越著述上。張元爵的《鮑照讀書臺賦》對此也有繪聲繪色的描述:“有時瀏覽既周,吟興感觸,潑墨成扶鳳之歌,拂紙著蕭史之曲。吐哀音于蕪城,抽藻思于舞鶴。得景陽之俶詭,含茂先之曲縟。姿雄渾以凌顏,性沉摯而轢陸。洵怒潮以回讕,自敲金而戛玉?!彼麛M詩,作賦,填詞,才華橫溢,自成一家經(jīng)典。后世評價,自漢樂府以后,他是唐詩鼻祖,是詩仙李白、詩圣杜甫佩服得五體投地的先師。
就是在鄂東東沖山一尖峰讀書臺,鮑照創(chuàng)作了代表作《擬行路難》十八首,篇篇佳作,字字璣珠,傳誦千古讀來仍意味深長。
首篇《擬行路難·其一》舉綱張目,高屋建瓴:“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帳,九華蒲萄之錦衾。紅顏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時欲沉。愿君裁悲且減思,聽我抵節(jié)行路吟。不見柏梁銅雀上,寧聞古時清吹音?”淺讀感覺辭藻華麗,意象繁美,深讀領會破題自然,發(fā)問警醒,反復吟誦,便怡悅其文采斐然,體悟其意境幽深。
《擬行路難·其四》深切主題:“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默讀鮑詩,沉吟再三,一顆心揪得緊緊。詩人對當時門閥社會的不滿和懷才不遇的痛苦溢于言表。我仿佛看到讀書臺上鮑照掩卷擲筆,仰天嘆息,臉上寫滿報國無門的憤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
鮑詩藝術風格俊逸豪放,奇矯凌厲,直接繼承了建安傳統(tǒng)。再讀《擬行路難·其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這一首轉換成純樂府體,已是激憤之作,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通讀《擬行路難》十八首,深感詩人激情澎湃,一抒胸臆,酣暢淋漓。油然聯(lián)想《胡枷十八拍》,聯(lián)想《蜀道難》,聯(lián)想如泣如訴的戲曲,如歌的行板,響遏行云。憤怒出詩人,鮑照目睹世事艱難有感而發(fā),袒露不平之心,其思想內(nèi)容與題旨高度鍥合,難怪當年廣為傳頌,共鳴強烈。
《擬行路難》是樂府詩,樂府詩是唐詩宋詞之前中國詩歌的第一個巔峰,樂府詩樸實清新,零距離接近民歌民謠,遠離賦的華而不實,為市井百姓喜聞樂見,勝過后來逐漸成為文人孤芳自賞之作的詩詞。而鮑詩又是樂府詩中上乘之作,其形式有三言、五言、七言和雜言,立意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語言容量大,節(jié)奏變化多,辭藻華麗流暢,抒情淋漓盡致,對后世影響甚遠。鮑照之后,唐代聲名鵲起,群星閃耀的詩人如李白、岑參、高遠、杜甫,他們的詩風詩骨都遺傳了鮑照的基因。如杜甫的三吏三別,其憂國憂民之心,幾與鮑照一脈相傳。
謁鮑照讀書臺,讀鮑詩,始知史記鮑照上承魏晉風骨,下開唐宋先河的依據(jù)。
四
由造就鮑照的讀書臺,聯(lián)想到造就無數(shù)先賢的書院。古人的讀書臺好比是為天才量身定制的精神王國,是天馬行空,獨來獨往的御座;而古人的書院則恰似俊杰群體的自由聯(lián)邦,是在銀河遨游,流星閃耀的星座。
在鮑照讀書臺周遭,鄂東蘄州(今蘄春縣蘄州鎮(zhèn))、黃州(今黃岡市)書院星羅棋布。歷經(jīng)百年以上歲月考驗的,就有大林書院、墨莊書院、金陵書院、陽明學院、滄浪書院、子貢書院、黃州書院等十幾家。書院是文人深造的學府,相當于今日的大學。而書院的自修反省,師從授受,訪學設壇,訓詁辯理,今日的大學已不能及。書院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學有專攻之外,兼及琴棋書畫、賦詩填詞,造就全才、通才,致仕后往往是國家棟梁或文壇巨擎。
許是有鮑照讀書臺和鄂東書院群這樣人杰地靈的“風水寶地”,故鄂東古今大師級人物層出不窮,多得令人驚訝,覺得不可思議。遠古的先賢且不論,明清以降,除了醫(yī)圣李時珍,名聲、著述、醫(yī)道不相上下的還有兩朝御醫(yī)萬密齋,鄂東神醫(yī)楊際泰。清末有上書光緒的翰林編修周錫恩。現(xiàn)當代大師級人物粗略統(tǒng)計便有:孫紀、居正、黃侃、聶紺弩、廢名(馮文炳)、熊十力、李四光、馮天瑜、張培剛等等。其輝煌成就涉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人文藝術各個領域。尤其京劇泰斗余三勝和本煥大和尚,更引領國粹藝術和宗教巔峰位置。他們其中多數(shù)都是各地書院的學長和少年才俊,由鄂東訪學交游中華各地,有的負笈遠洋,學成歸來。
如此,不免要問今日高等學府不及當年書院,更遠遜于讀書臺的原因。當然不是簡單的師長無才無德,學子愚頑不用功,是積弊已久,沉疴日久。至少,今人普遍缺乏古人潛身沉心,篤定虔誠的心態(tài)作為,難舍紅塵名利誘惑,耐不住做學問的清苦寂寞。今人聰慧未必不及古人,不及的是志趣、性情和信仰。
且不論當下爭議紛紛的中國高等學府的得失,如今中國人普遍不讀書現(xiàn)象已是可以運用大數(shù)據(jù)詳細分析論證的不爭事實。讀書是需要有信心的,我認為重拾讀書信心必須有信仰的力量支撐。而白巖松說過,堅持讀書,總可以讀出一些信仰。這就陷入了悖論的困境。
我也是讀書時間、數(shù)量每況愈下的中國人之一。我忽然覺得自己像一個困境的囚徒,背負著沉重的惶惑和希冀,一步步走近鮑照讀書臺。
五
東沖山山脈連綿起伏,聳成七座主峰,直刺青天。一尖、二尖……的峰名,顯然源自土著山民的形象叫法。當我們的車隊沿著盤山公路爬上一尖峰終點時,已臨近暮色蒼茫時分。而空谷貫穿迴蕩的山風呼嘯而上,其勢愈烈,使此番登臨謁拜陡添肅穆行色。
鮑照讀書臺的準確方位在一尖峰山坳南面一峰獨自兀立的崖頂,東、北、西三面為群峰懷抱,南面豁然開朗,仰視遠眺天際長江,俯瞰廣濟梅川田疇村莊。沿石階拾級而上時,心中似有疑慮,張望環(huán)顧四周,荊棘藤蔓攀爬的山巖上只見碗口粗的雜木和毛竹,不見大別山系處處葳蕤蔥蘢的蒼松翠柏、銀杏老槐和古杜鵑林。這里已不再是深山空林,植被是砍伐后的次生林。
終于登上崖頂,終于來到鮑照讀書臺,眼前景象卻令我一度失望:沒有石碑銘文,沒有鮑照的履痕筆跡,沒有歷代文人騷客刻石題詩,沒有石案石器,甚至沒有憑欄駐足之處。僅有的只是在石坪地上辨認出的“讀書臺”三字,字痕筆跡歷經(jīng)風吹雨打,已經(jīng)磨損剝蝕得模糊不清了。石坪左右寬不盈丈,前后進退不過數(shù)尺,南面懸崖峭壁,北背一塊石屏已經(jīng)傾圮坍塌。石屏一側裂縫似一摞書籍的巖層還插在那里,任野草棘刺侵襲纏裹……鮑照讀書臺的荒廢凋敝情狀與古人詩云“山雞啼徹九天聞,萬仞芙蓉五色云;臺下青青書帶草,至今人識鮑參軍”相去甚遠。
據(jù)史志記載,千百年前鮑照是在崖頂“筑臺”讀書的。百十年前,后人是在讀書臺上構造了石亭的:“清乾隆年間,有臺榭迠筑,四方石柱,鼎立臺榭,八面景致,盡入臺中?!比缃?,四方石柱的筑基鑿印尚在,可見兩個寸許深的方石槽孔,另兩個壓在傾覆的石屏下。而那些石柱石欄、石檐石瓦,連同亭內(nèi)必有的石案石幾、石硯石鼎,統(tǒng)統(tǒng)蕩然無存??赡軞в谔鞛谋鵁?,也可能毀于人禍洗劫,連同那些伴隨的千年古樹化為灰燼了?,F(xiàn)在這里不過是遺址的廢墟。
而失望過后,又覺得鮑照讀書臺狀態(tài)如斯也好。唯其傾圮荒廢,更顯真跡難得。比起各地真真假假、半真半假、以假亂真的所謂歷史遺跡、人文景觀,鮑照及其讀書臺無須勒石摩崖,自在歷史的時空永垂不朽。沒有修飾的鮑照讀書臺更堪后人憑吊。
我在讀書臺石坪上席地而坐,閉目瞑想,想象當年鮑照在此苦讀三年的情形。雖說崖頂有無限風光,戴日月星辰,披四季景色,游目馳懷,清靜自在,但畢竟前臨深淵,后據(jù)石屏,坐立騰挪空間極其有限。這種自律苦讀需要多么堅定的意志,何等頑強的毅力?我仿佛看見他每日埋頭伏案,揮毫扼腕久了,倦了,便起身止步于懸崖邊上遠眺,仰俯之間,天上人間盡收眼底。他旋即轉身踱向石屏,面壁打坐,按慧定師傅傳授的秘訣氣沉丹田,打通任督二脈。然后打腹稿,在胸中構思他的壯麗詩篇。
其實,石屏就是一堵石壁。即便轉過身來,面對危崖,不能越雷池半壁,依然如一堵無形的石壁。鮑照每日都在面壁。參禪悟道者所謂面壁十年圖破壁,鮑照是憑借他的文膽詩心破壁的。
公元435年,由苞興縣縣令舉薦,鮑照離開讀書臺參軍入伍。朝廷封他為“前軍參軍”,掌書記印,史稱“鮑參軍”。此去軍旅生涯竟長達二十一年。幸虧史載他練過武功,還有一身硬骨架。無論鮑照是托請縣令舉薦還是被舉薦,他的無奈和不平,他為生計所迫為妻兒家室擔當,他的報國報民之心和揚名立萬之抱負,都是可以理解的。只可惜難為了一個大儒大詩人,整日戎馬倥傯。最令人痛惜悲哀的是,公元466年,一代天才鮑明遠,不幸受害于亂軍刀槍,歿日54歲,正值英年……
憑吊至此,我接著默吟孟浩然那首詩的后半闕:“……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p>
吟罷意猶未盡,胸中仍有塊壘未消,便在心底嘶喊著唱讀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p>
(責任編輯 象話)
錢鵬喜,筆名鵬喜、金戈。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委員,武漢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
主要著述有長篇小說《河祭》等5部,散文集《冰上獵與舞》等3部,長篇報告文學《龍馬負圖》等2部,《鵬喜中短篇小說》1部。多次獲得湖北省、武漢市文學獎項,多種作品入選《湖北新時期文學大系》和《武漢文藝精品叢書》。
現(xiàn)任武漢文學院專業(yè)作家,《芳草》雜志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