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伏來了,裹著滾滾的熱浪,與“畢業(yè)”“高招”季同樣火熱。最近聽一個朋友說起,他因喜歡畫畫,連考三年,在高考剛剛被放開的年代。第三年,他專業(yè)成績依然名列縣里第一,可文化課差10分仍“命”懸一線。幸運且幸好的是他矚目的成績被當?shù)卣猩k老師看到,不無遺憾地感慨:上不了,這孩子就又被耽誤一年。于是這個他即便現(xiàn)在都不認得、也沒給過任何物質表示的老師,只是出于“不耽誤你”的初心,將他轉為定向,人生軌跡從此改變。
“不耽誤你”,這四個字在那個年代的人們心里,自然平常的擁有。那個時代的人們,是有操守和情懷的。
改變即教育。教育是與人打交道,維護個人及個性的地位,讓知識和思考變成一種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教育不該廉價、落魄到喪失尊嚴和使命感。國內一流大學為搶“狀元”生源各出惡招,“搶”的不管是什么,節(jié)操都碎一地,何況北大清華。
“中國沒有教育,只有培訓”。放眼望去,我們的教育在一直鼓勵追“高”。失去雙臂考生603分,腦癱考生598分,盲人考生數(shù)學146分,被搶的“狀元”更是學中之優(yōu)。身殘志堅者憑借個人努力,他們?yōu)樽约捍蜷_了一扇連上帝都關上的門。不論哪種狀況,榮耀地考入高校風風光光固然好,只是我們希冀未來,他們走向社會亦都能被如此公正、公平地對待、被用人單位所選擇。
澎湃新聞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高考“狀元”并未贏在起跑線。這為追趕“超前”的兒童教育提了個醒,可絲毫不改中國家長“搖號”也擇校的堅定決心。我們悉知“狀元”一定多數(shù)來自重點高中,他們將從重點大學畢業(yè),走向社會。幸好的是找工作不完全看學歷,很多人的工作與高考分數(shù)和大學專業(yè)關系不大,個人獨特魅力、適應社會能力、處世應變能力變成關鍵。上帝手中總有漏網(wǎng)之魚,出身非名校,也并未全部抹殺你將來某一領域卓越優(yōu)秀的可能,這是社會這所大學的可愛寶貴之處。
智慧價值的時代,興趣是創(chuàng)造的母親。未來職業(yè)能否做到卓越輝煌,取決于“他們對所學領域的強烈興趣,以及心中燃燒的要在未來承擔責任的使命感”。
美國大學春季畢業(yè)季,政、商、科、文領域佼佼者演講。他們?yōu)楫厴I(yè)生提供人生啟示,其中包括自己如何面對曾經(jīng)的失敗,以及新思、創(chuàng)造和保持自我。名流以被邀演講為榮,本身就是一所好品質大學受到矚目、尊重的褒獎和證明。
教育應該是借由它本身,盲目慌亂的年輕人學習、發(fā)現(xiàn)、分析、參與、創(chuàng)造,并練就一身“天生吾材必有用”的自信,開始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并由良師陪伴指導這條路該怎么走,從而在未來獲得良好的生活,這其中不排斥對成功的渴望。當然具備此種素養(yǎng),成功的定義都會被廣博而寬泛地界定。
好的教育,是指向人心的一種力量。借用莫言先生的一句話,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