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艷梅
朗讀訓練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nèi)容,良好的朗讀訓練有助于學生了解課文,促進他們的語言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拓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朗讀發(fā)展審美思維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但是在以往,教師往往偏重于寫的訓練,而忽略了朗讀訓練。其實,在朗讀過程中,學生不但能熟悉課文內(nèi)容,還能融入自己的感情,使書面語言轉(zhuǎn)化為自己的有聲語言,達到預期效果,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必須要注重朗讀訓練,加強對朗讀的指導。
一、朗讀訓練有助于理解課文內(nèi)容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篇文章,都有這樣或那樣的主題。學生只有通過反復朗讀,才能了解文章的內(nèi)容。如《落花生》一課,在朗讀的過程中,既鍛煉了朗讀,又知道樸素的外表,卻蘊涵豐富的內(nèi)容的道理。而《挑山工》這課,通過朗讀能更深的理解挑山工的意味深長的話語,因此要反復朗讀他說的話及作者的感悟,才是這篇文章的主題。
二、朗讀訓練有助于學生的語言發(fā)展
朗讀要求標準、流利、正確,使學生對語言文字有著感性的認識,并去積累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朗讀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媒介,在反復的讀中,學生能把直觀抽象的東西轉(zhuǎn)化為自己的有聲語言,從而達到領悟的作用。如《田忌賽馬》中,描寫的兩次比賽過程,取勝原因,學生會恍然大悟,這就是朗讀的妙用。還有《火燒云》,文章中有很多優(yōu)美的詞匯,學生朗讀過程也是積累語言的過程,這為以后寫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朗讀訓練有助于學生的審美教育
在課文中,有很多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通過朗讀,學生能感受到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風光,從而培養(yǎng)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如讀《桂林山水》知道桂林山的特點“奇、秀、險”,水的特點是“靜、清、綠”;通過讀《頤和園》,知道了頤和園是我國最大的皇家園林,里面有最長的長廊,有十、七、孔橋,橋上的獅子姿態(tài)各異,這都使學生增長了見識,美化了心靈。而老舍先生的《草原》,學生在朗讀過程中一定會被第一段深深的吸引,同時發(fā)揮想象力,想到晴空之下,一碧千里的情景,從最后一名“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里,感受到濃濃的人文美。這與反復朗讀是分不開的。
四、朗讀訓練有助于學生的思維訓練
朗讀的作用很大,它既鍛煉了學生的表達,又能促進學生的思維、情感活動,達到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目的。比如《古井》這篇文章,學生朗讀之后知道了古井為人們提供泉水,但對最后一部分還是不太明白。再朗讀課文,漸漸理解課文說的是無私奉獻的品質(zhì),從而深受教育,只有朗讀課文,才能達到“甚解”。還有《小音樂家楊科》,學生讀到“白樺樹嘩嘩地響,在楊科的頭上不住地號叫”,我們可以隱隱地感覺到,這不是單純的寫景,是在控訴,是在哀鳴,是在為楊科鳴不平。學生在朗讀中,思維能力能得到最好的發(fā)揮。
總之,朗讀訓練是重中之重,是學好語文的一把金鑰匙。朗讀是眼、耳、口、腦并用的綜合活動,學生通過朗讀課文,自然而然地體驗、領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完成了語言由外化到內(nèi)化的心理變化和發(fā)展過程。因此,語文教學要加倍加強朗讀訓練。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2]馬宏.優(yōu)化小學語文朗讀訓練之策略[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