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
《平凡的世界》劇終了。原著自 1980 年代開始鼓舞了很多人,但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里的矛盾之處。今天想談的話題是:平凡的你活在平凡的世界里,是不是就認了吧?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視劇,所展示的結局都是未知而迷茫的。如果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平凡的人在平凡的世界里辛苦奮斗,只是為了追求繼續(xù)平凡地活下去的權利。
關于“認了”,這個詞既可以意味著屈服,也可以意味著清醒,甚至是鎮(zhèn)靜。
我一直相信真正恰當的選擇是認清生活本身,仍然熱愛它。根據最簡單的統(tǒng)計學道理,世界上大多數人(很可能包括你和我)都無法成就偉業(yè)。清醒的人會意識到這一點,并且就此規(guī)劃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說,理性的態(tài)度是學會接受平凡的可能,并且讓平凡的世界和平凡的生活也值得一過。
十年前,和一位從香港到內地來做慈善的女士聊天。她憂心地對我說,在香港,人們很小就知道如果自己不是第一名該如何快樂地生活,但在內地大多數人都想做第一名。10年后,身邊越來越多焦慮來自無法接受自己可能不會偉大的事實。他們過著平凡的世界里很不錯的生活,但因為壯志沒有實現(xiàn),這生活被看得毫無價值。
并不是說胸懷壯志有錯,問題在于它的保險機制:在我們盡可能地追求之后,假如沒有做到最好呢?
懷抱美好理性的同時是不是擁有面對它失敗的能力。這是一個本質的區(qū)別。相比之下我更喜歡一句網絡流行語里透露出來的意味:夢想還是要有,萬一實現(xiàn)了呢?
是的,萬一實現(xiàn)了就太好了。關鍵是萬一沒實現(xiàn)時要做好的準備。找到分寸感很不容易,但這是每個人都必須尋找的:不放棄對更好生活的追求,又不讓夢想把自己吞噬。
別為還沒有實現(xiàn)的事情而否定自己擁有的東西。最后奉上我最喜歡的一段話,它乍看之下有些好笑,來自《新華字典》1998 修訂本: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我一次又一次被這段話打動。它帶著樸素的鎮(zhèn)靜的光芒,是對各種人生可能性的欣喜地接受。歸根結底,這畢竟是一個主要由平凡的人構成的平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