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倩
摘 要:基礎教育新課程是時代發(fā)展的產物,是在改革、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主旋律下,在基礎教育領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基礎教育新課程背負著時代的民族的希望。本文試圖結合我國英語課程目標,論述我國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與變化。
關鍵詞:英語課程目標;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改革
1.引言
我國的外語教學已經經歷了悠久的歷史,自清政府20世紀初在中學開設外語課程以來,我國的外語教學不斷地發(fā)展與改革,慢慢形成了獨特的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及其課程教材經歷了20多年的改革與發(fā)展,在世紀之交的今天,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處于轉型時期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給基礎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賦予了新的使命。課程教材改革作為整個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目前所受關注日益突出,批評和變革的呼聲越來越高。我國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改革與英語課程目標的制定密切相關,任何改革的過程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我國的外語教學史,從而探討英語課程目標對我國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改革的影響。
2.國內的外語教學課程改革之旅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以及我國政治與經濟的不斷變化,我國的英語教學課程目標也不斷發(fā)生改變,以下內容試圖通過我國不同時期的英語教學與課程目標,來分析我國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與變化。
一般認為,我國的外語教學最早可追溯到元代。我國有史料可查的最早的外語學校主要用來培養(yǎng)培養(yǎng)“譯員”,學成后排充各官府譯史。明朝與外國交往增多,對翻譯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外語備受重視,成績優(yōu)良者可以委以官職。清朝,外語教學取得了很大發(fā)展,大約在1708年,清朝政府就設立了俄羅斯學館,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俄語學校。其目的不僅培養(yǎng)翻譯人員,還為清政府培養(yǎng)同俄國政府辦理外交事宜和商務的官員。
清末民初外語課程與教學的主要特點是教學目的明確,外語課程與教學的目的主要是臨時應用,增進智能和知識積累。教學內容仍重視語言知識,但比以前有所擴展;教學方法以翻譯法為主。但后期語法翻譯法與直接法并重。教學中閱讀、翻譯、會話等全面進行,增加了語音、會話、作文,甚至文學要略,注意到了語音的學習、會話和作文,但重要的是在培養(yǎng)閱讀、翻譯和語法能力。學時較多、外語課開設考慮到了地區(qū)的差異、教材種類繁多。
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的外語教學,教學目的逐漸趨于科學,由重視實用為目的轉移到教育和教養(yǎng)為目的。課程設置不穩(wěn)定、學習資源較為豐富、外語教學發(fā)展地區(qū)差異大、外語教學研究受重視。
文革前期,外語被列為一門重點學科,調整俄語和其他外語開設比例,擴大英語教學面積,增加英語課時,外語(英語)要求有所變化。
改革開放為我國的教育帶來了巨大的生機,我國的基礎教育中英語課程目標對學生的要求也有所改變,主要體現(xiàn)在對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的要求上,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降低了對單詞量的要求,并逐步關注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目標。
我國英語教育的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不同時期所制訂的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上。進入21世紀,教育部頒發(fā)的新課程標準反映了我國當前的英語教育思想。新課標的推行廣泛倡導了新課程標準的全民教育觀、終身教育觀以及交際語言很熱語言習觀等理念。
我國的基礎教育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應該是:通過英語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和文化知識教育,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和自我表達的基本能力,并促進學生形成開放、合理的跨文化意識與相關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同時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終身學習能力等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21世紀我國教育特別是中小學基礎教育已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因此,中學英語教學改革應該樹立課程改革新理念,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培養(yǎng)實用性人才。
以往中學英語教育注重培養(yǎng)應試型學生,施教過程中注重教材中語法教學,大量的語法講解、練習、考試,導致一些考進大學的學生很難適應高校的教學,聽不懂教授們用英語講授各專業(yè)知識。英語聽力和口語方面十分薄弱。為了適應時代發(fā)展和進步的需要,我國教學改革也從應試教育型轉向素質教育型。這一點從近年全國高考英語試卷改革中明顯反映出來。英語高考試卷聽力部分比分在逐年上升,教育部也表示要逐年加大比分,使英語聽力分數有可能達到百分之五十以適應時代的需要。由此則英語語法考試的比分將逐年下降。這就要求我們要樹立中學教學改革新理念,進行課程改革,調整英語教學過程中語法知識的傳授和英語聽力教學的施教關系,建構正確的英語素質教育的框架。目前大部分中學都有語音實驗室,一周英語課我們可以把三分之二時間花在講授語法,以及口語交流的教材教育上,另三分之一時間用在語音實驗室聽力教學上。否則的話,既浪費了聽力設備資源,又埋沒、耽誤了有天賦的學生。如果中學英語教育缺少了聽力教學,英語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
現(xiàn)在的課程標準和以往的教學大綱相比可以看出,以往的大綱把掌握語言基本知識和技能放在教學目的的首要位置,而英語課程標準把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了首位,體現(xiàn)了知識本位向學生本位課程觀的轉變。從大綱的演變可以看到,教學目的從知識目的到交際能力目的,再到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重視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完全正確的。
任何改革的過程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如何處理課程改革的繼承性、復雜性和前瞻性?這是應當認真考慮的問題。課程改革從來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一個繼承和革新并存的過程,是一個波浪式前進的過程。簡單地把當前和未來的課程發(fā)展按改良或改革來作觀念和現(xiàn)實上的區(qū)分是不恰當的。目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fā)展迅速,課程理論研究正面臨極大的挑戰(zhàn)和極好的機遇。課程改革實踐呼喚科學的課程理論給以指導,而科學的課程理論不能脫離課程改革實踐的源泉,也不能沒有課程改革實踐的檢驗。
參考文獻:
[1] 魯子問:《英語教育的動態(tài)原則與真實原則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年。
[2] 魯子問:《英語教學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
[3] 王朝暉:《大學英語教學研究初探》,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年。
[4] 李雁冰:課程評價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