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亮
潘光旦一生涉獵廣博,在社會思想史、民族歷史、教育思想等諸多領(lǐng)域都頗有造詣,是上個世紀中國思想文化界一位光彩照人的泰斗。
獨腿人生 身殘志堅
潘光旦性格活躍,喜好運動。早年在清華學校念書時,迷上了跳高。一次,跳高時,他縱身越過橫桿,由于右腳用力過猛,著地后挫傷了膝蓋。雖然極度疼痛,潘光旦卻全然沒把它放在心上,結(jié)果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傷處感染了結(jié)核桿菌,不鋸掉右腿就會危及生命,最后只好截肢。潘光旦在家休養(yǎng)了整整一年,也挺過了人生最昏暗的日子。之后,他從未將自己和“殘廢”二字聯(lián)系在一起。他勉勵自己說:“正常人能做的,我都能做?!?/p>
起初,潘光旦裝過假腿,但麻煩太多,就干脆架拐代步。雖是獨腿,但潘光旦不自卑、不氣餒。相反,他堅持不懈地練習架拐走路,到后來行動敏捷,如常人一般。周末郊游散步,幾乎從不缺席。此外,他還經(jīng)常和朋友一起進行野外調(diào)查。在一張校友調(diào)查表的“愛好”欄里,他填的居然是旅行。
在美國達特茅斯大學留學時,潘光旦拄著拐杖去上課,第一年曾經(jīng)摔過七跤,但第二年就只摔了兩跤。1922年冬的一天,潘光旦頂風冒雪去上課,乘電梯上樓時,一位同乘者見他只有一條左腿,誤以為是個傷兵,竟動了惻隱之心,連忙掏出錢來表達善意。潘光旦笑而不接,他緩緩掏出口袋里的榮譽獎章,證明自己是在校大學生。那位好心腸的美國人頓時犯窘臉紅,不停道歉。
回國后,潘光旦主要從事教學工作。一年冬天,校園里覆蓋著厚厚的白雪,一個小男孩看到潘光旦拄拐在雪地上留下的印跡,以為是什么小動物,便一直跟蹤腳印,直到發(fā)現(xiàn)潘光旦。潘光旦樂呵呵地夸獎:“沒想到,你這機靈鬼還有尋根究底的勁頭!”這一時期,潘光旦還經(jīng)常一個單拐打籃球,那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令眾師生感佩不已。
潘光旦一度將自己的書房定名為“勝殘補闕齋”。顧名思義,“勝殘”就是要戰(zhàn)勝殘疾,“補闕”就是要彌補缺陷。好友聞一多特意為他篆刻了一方“勝殘補闕齋藏”的印章,以示道義上的支持和才智上的贊許。事實證明,潘光旦說到也做到了。
獨行其是 治學唯實
對于做學問,潘光旦自己總結(jié)說:“除了一部分天才外,只有四個字——‘抓住不放,銖積寸累,自然會有豁然貫通的一日。”潘光旦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名家,除了天資出眾、勤奮過人之外,與他實事求是、獨樹一幟的治學態(tài)度也是密不可分的。
1921年,潘光旦初次接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論,深受啟發(fā)。翌年,梁啟超在清華開講“中國歷史研究法”。學期末,潘光旦交出讀書報告《馮小青考》,有板有眼地分析:“影戀無他,自我戀之結(jié)晶體也。”他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研究明朝萬歷年間郁郁而終的美女和才女馮小青,得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結(jié)論——馮小青的死因為性壓抑后的極端自戀,癆病只是生理表象。傳統(tǒng)社會對“性”諱莫如深,潘光旦的這一分析可謂驚世駭俗。但它比以往的各種猜測和推論更為高明,更有依據(jù)。梁啟超讀罷論文,拍案叫絕,批語盡是激賞之辭:“對于部分的善為精密觀察,持此法以治百學,蔑不濟矣。以吾弟頭腦之瑩澈,可以為科學家。以吾弟情緒之深刻,可以為文學家?!?/p>
1940年,潘光旦在西南聯(lián)大任教務長,同時研究優(yōu)生學與心理學。云南多鼠,潘光旦深受其苦,便設籠捕捉。一日,捕到碩鼠幾只,斬頭剝皮,棄其內(nèi)臟,然后洗凈做成菜。潘光旦邀來鄰居、朋友數(shù)人,詭稱偶獲野味,欲與分享。鼠肉端上桌后,潘光旦帶頭大嚼,眾宴客也紛紛舉筷。期間,一客問道:“此肉細嫩,味道鮮美,但不知是何野味?”潘光旦笑而答道:“鼠肉?!倍忠怀?,眾客驚訝欲吐。潘光旦一再保證,鼠肉無害,但費盡口舌,也無人再食。潘光旦說:“我又在心理學上得一證明?!?/p>
解放后,國家民委把研究土家族是不是單一民族的任務交給在中央民族學院任教的潘光旦。潘光旦想進行實地調(diào)查,上級領(lǐng)導考慮到他行動不便并未同意。潘光旦只好通讀史籍,博覽方志,深入研究,寫出了《湘西北的“土家”與古代的巴人》一文,初步確認土家族是一個單一的民族。為了檢驗結(jié)論,潘光旦趁一機會去了兩湖,在鳳凰、恩施等地實地調(diào)查。土家人居住的地區(qū)到處是崇山峻嶺,在崎嶇山路中跋涉,對一個身體健全的人來說都非常艱苦,潘光旦卻毫無怨言。他架著一副高度近視的眼鏡,拄著拐杖,歷時65天,走訪了18個縣市,行程1.4萬公里,作了幾十次個人訪談,廣泛收集各種資料。中央有關(guān)部門根據(jù)潘光旦的報告,正式確認土家族是一個單一民族。
獨持己見 直來直去
生活中的潘光旦具備“溫、良、恭、儉、讓”等諸多傳統(tǒng)美德,但他不會畏首畏尾,不會明哲保身,不會趨利避害。該講的話他敢講,想做的事他就做,他的分寸感與世俗的分寸感并不是針針吻合。甚至可以說,潘光旦是個性情中人。
1921年,清華辛酉級和壬戌級學生支持京城八校教員索薪,舉行“同情罷考”,潘光旦便是一個積極分子。事后,清華校方勒令罷考學生一律上交“悔過書”,別人屈服了,潘光旦卻堅決不寫,寧愿為此喪失出洋留學的機會。
在光華學校教書時,潘光旦的同事羅隆基因在校外發(fā)表言論過多,學校當局要撤去羅的職務。潘光旦對此極為不滿,強烈抗議光華大學校長的擅權(quán)恣肆,并憤然辭去了文學院院長的職務。
在國民黨最腐敗的時代,潘光旦也嚴守自己的道德底線。他愛校如家,不徇私情。一次,安徽省主席劉鎮(zhèn)華寫信給潘光旦,想讓兩個兒子到清華旁聽。潘光旦婉拒:“承劉主席看得起,但清華之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為它按規(guī)章制度辦事,如果把這點給破了,清華不是也不值錢了嗎?”14年后,潘光旦又接到同類托請。時任最高法院院長的沈鈞儒,轉(zhuǎn)托高教會對清華指令辦理其孫旁聽事宜,潘光旦認為這是“違例之舉”,“于法絕對不妥”,并細數(shù)種種“不利”。其實,當時潘光旦已經(jīng)不負責清華教務,但他還是一如既往地維護清華的制度,并且說服當事人,也不顧慮因此開罪于人。
當朝權(quán)貴孔祥熙自稱為孔子第七十五代孫。這位炙手可熱的政客希望潘光旦能夠撰文幫他證明,至于潤筆費,自然用“豐厚”二字形容也決不為過。潘光旦的答復卻是沒有留任何回旋余地:“山西沒有一家是孔仲尼的后人。”要想潘光旦在專業(yè)范圍內(nèi)公然撒謊,門都沒有。還有一例,更可佐證。1943年,潘光旦在新著《自由之路》中指責蔣介石的《中國之命運》把真自由與假自由剛好弄顛倒了,希望再版時予以更正,這樣,“真假可以劃分得更清楚,黑白可以表現(xiàn)得更分明”。對政治人物、“最高領(lǐng)導”大膽臧否,獨抒己見,文人節(jié)操,書生意氣,是那些犬儒沒法比的。
潘光旦的嘴上常叼一支竹根大煙斗,斗腹上的銘文是:“形似龍,氣如虹;德能容,智于通?!边@十二字,是潘光旦的自勉,也是他為人的傳神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