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青
徐悲鴻曾評價一人曰:“承歷世之傳統(tǒng),開當代之新風,三百年來第一人,非鳳先生莫屬?!庇捎谒缘矗视诩拍?,一生忙于“畫畫、教書、辦學校”,默默耕耘,不計收獲。正如張大千所言:“他的才華真高,但是他的生性卻很淡泊……要是他稍微重視一點名利,他的名氣就會大的不得了?!彼褪桥c張大千、齊白石等齊名的近代國畫大師呂鳳子。
呂鳳子(1886-1959年),原名浚,字鳳子,早年署名江南鳳、中年鳳先生、晚年稱老鳳,江蘇丹陽人。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書畫家和美術教育家。曾創(chuàng)辦上海神州美術院和丹陽正則女子職業(yè)學校,歷任上海美專教授兼教務主任、國立東南大學教授兼藝術科主任、國立南京中央大學教授兼藝術教育系主任、國立藝術??茖W校校長、江蘇師范學院圖畫藝術科主任、中國美協(xié)江蘇分會副主席等職。一生培養(yǎng)了大量人才,桃李遍天下?,F(xiàn)代著名畫家劉海粟、徐悲鴻、張書旗、吳冠中等都曾向其學習過書畫。
呂鳳子的文化素養(yǎng)博大精深,有著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對儒理、哲學、老莊、佛學等無不精通。他一生兼擅數藝,書、畫、印皆獨標一格,詩文亦佳,又兼涉琴、棋,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多方面的修養(yǎng)集于一身,絕非一般藝術家所能為。在中國畫領域,他以羅漢、美女、鳳體書“三絕”成為書畫大師,有東方“米蓋朗基羅”之譽。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書畫,在各個時期都有重要作品發(fā)表。如1931年創(chuàng)作的《廬山云》獲巴黎世界博覽會中國畫一等獎,1939年的《逃亡圖》、《敵機又來矣》選送蘇聯(lián)展出,1942年的《四阿羅漢》獲重慶第三屆全國美展金獎,1959年的《菜農的喜悅》獲江蘇省美展一等獎等。是二十世紀江蘇四大畫家之一。
抗戰(zhàn)時期,呂鳳子攜妻帶子,率領正則學校部分教師,歷盡艱難險阻,于1938年在重慶璧山創(chuàng)辦正則蜀校。1940年又接任國立藝術??茖W校校長。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他克己盡責,捐資賣畫,以“苦行僧”的精神,矢志辦學??箲?zhàn)勝利后,呂鳳子回到故鄉(xiāng)丹陽,在一片廢墟中重建正則學校。是時因內戰(zhàn)爆發(fā),中國又一次陷于戰(zhàn)亂。此時此地,呂鳳子憂國憂民的感情急劇升華,他以中國文化為主體,從時代的劇烈變革中選取素材,創(chuàng)作了一批書畫。這些書畫都保持著對社會現(xiàn)實的強烈關注,凝聚了他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征,體現(xiàn)了老一代藝術家對國家民族的熱忱,具有重要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
本文所介紹之呂鳳子書畫作品,原為徐伯璞先生收藏,是呂鳳子贈送徐氏及其同事的作品。徐伯璞(1902-2003年),山東肥城人,早年赴日留學,歸國后從事教育,曾任濟南市正誼中學校長、山東省視學、教育部科長、國立戲劇??茖W校校長等職務。一生熱愛藝術,醉心書畫,是現(xiàn)代畫家和書畫收藏家。徐氏一直仰慕呂鳳子先生,抗戰(zhàn)時期在重慶得以相見和相識,故視為知己,一見如故。時徐氏任職于國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分管抗戰(zhàn)時期的美術、戲劇、圖書和文物工作。時呂氏正主持國立藝專和正則藝術專科學校,故工作中多有交集。1942年,呂氏轉任國立社會教育學院藝術系主任,力邀徐氏前去兼職任教,故二人又成為同事,前后長達八年之久。二人常聚于一堂,談古論今,或乘興作畫,亦師亦友。據筆者所見,徐氏曾收藏呂氏作品十多幅,1985年,將其中五幅連同所收藏的百余幅近現(xiàn)代名家作品一起,捐贈給國家,現(xiàn)由江蘇省淮安市博物館收藏。為便于書畫研究者鑒賞和參考,現(xiàn)逐幅解讀于下:
《金陵懷古圖》,紙本,縱71厘米,橫40厘米。此圖作于1942年,上寫一身穿長衣的古裝老人,正站在殘敗的葦叢之間。他禿頂短髻,濃須高鼻,雙目遠視,若有所思。其右手捫心,似在自問,又像是吟詠詩詞,懷古詠嘆。此圖立意高古,筆墨簡練。雖只寫一人、一雁、蘆葦二株,但人是禿頂老人,雁是孤雁,葦是敗葦,一片悲哀凄涼景象。那天邊的孤雁,似在哀鳴,尋求同伴,給人以哀鴻遍野、秋風蕭瑟之感。圖中的老人濃墨夸肆,簡勁古樸。雖面容凄苦,但濃眉黑須,堅韌不屈之狀似見。其衣紋線條有力,運轉變通,如動如飛。畫上題寫南宋愛國詞人鄧剡《唐多令·金陵懷古》的下半闕,該詞飽含愛國主義激情,字字血,聲聲淚,傾訴了作者亡國之痛。詞云:“寂寞古豪華,烏衣日又斜。說興亡,燕入誰家。惟有南來無數雁,和明月宿蘆花?!甭淇睢安毕壬鷮僬P先生,辟山”。此“辟山”為重慶璧山縣,時畫家在此主持正則蜀校。下鈐“鳳先生寫宋詞”白文篆書印,右下鈐“憶舊游”白文篆書長方印。此圖雖是宋詞詞意畫,但主題明確,時代性強。特別是《金陵懷古》一詞,直指國民政府首都南京,詞中的“烏衣”和“燕入誰家”都是古城南京的重要地名和典故。畫家在南京淪陷后的璧山創(chuàng)作此畫,并不是單純寫宋詞詞意,而是借助這種手法警示國人,只有戰(zhàn)勝侵略者,才能免受亡國的苦難。圖中詩、書、畫、印,巧妙結合,相得益彰,不僅展示了畫家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也體現(xiàn)了畫家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破山宋梅圖》,縱65厘米,橫45厘米,紙本。從表面看,這是一幅文人墨戲畫,實則是一幅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畫圖。所寫破山宋梅,乃江南古卉名木,生長于江蘇省常熟市虞山北麓之破山寺內,相傳為宋人所植。自古以來,該梅枝繁葉茂,生意盎然,每逢寒冬時節(jié),朵朵梅花迎風綻放,花香四溢,天南地北的人都來觀賞,為古城常熟的名勝之一。惜因日寇侵華,常熟淪陷,于1939年12月轟然倒塌,枯萎死去,表現(xiàn)了潔身自傲和不與侵略者同流的高尚品格。草木有情,何況人乎?是時,該梅在淪陷區(qū)死亡的消息迅速傳遍大江南北,人們無不為之痛惜,并賦予一些神話因素。此時此地,輾轉來到大后方重慶的畫家呂鳳子得知后悲憤異常,奮而為該梅造像,創(chuàng)作了數幅有關該梅的圖畫,如《虞山宋梅》、《悼念宋梅》、《破山宋梅》等,此圖即是其中之一。
此圖布局豪邁奇崛,氣象崢嶸而卓然獨立。上寫一株古梅不畏嚴寒傲然屹立,穩(wěn)健深沉,格調高古。它飽經風霜,盤根錯節(jié),根系粗壯如鉤爪,扎根中華,根基深厚。虬枝枯干,瘤節(jié)斑斑,枯木、斷口、樹洞比比皆是,表明該梅曾屢遭摧殘,飽受斧柯之苦,但蒼老遒勁,風骨凜然,鐵干虬身,枝條柔韌,縱橫穿插,氣勢非凡,蘊藏著一種不可屈服的力量,表現(xiàn)了剛正不阿、頑強堅韌的品德。其枝似鹿角,似蟹爪,但柔嫩有生氣,遒枝勁節(jié),俏利瀟灑,有生機盎然之姿。枝頭梅花則千花萬蕊,清冷出世,或含苞,或綻放,碎玉凌空,清香四溢,體現(xiàn)了孤傲出奇的意韻,使人感受到古梅頑強不息的生命力。但就是這株充滿生命活力的千年梅樹,卻在日軍摧殘下,枯萎死去。從技法上講,此圖構圖別致,所寫不是折枝梅花,而是整株梅樹,具有一種既蒼勁挺拔又獨立不移的穩(wěn)定感,極富視覺張力。在筆墨上,此圖以鐘鼎之筆入畫,用筆遒勁樸拙,飛動迅疾,筆底充滿金石之氣,縱橫捭闔,雄渾磊落;用墨渾厚古樸,酣暢淋漓,筆墨蒼古。圖中根部裸露而無土,這是仿效元人鄭思肖畫蘭不著土的筆法,以暗示土地為日寇所奪。圖中枝干采用雙勾技法,皴以重墨、花青、淺赭,筆墨之中略呈飛白,使之蒼皮蘚斑,蒼老古拙。圖中梅花采用簡潔的雙勾圈點,然后再點葩、剔須。千斛萬蕊,冰花綻放,展現(xiàn)出奇逸冷艷的姿色,仿佛在寒氣中噴出冷香,使人想起“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的詩句。整個畫面氣勢雄健,蒼勁奇崛,歌頌了宋梅之高風亮節(jié),給人以極大的鼓舞和藝術享受。最后,畫家在圖上題款數行,墨色凝重,收住陣腳。其題款為作者自創(chuàng)的“鳳體書”,款曰:“偶憶破山宋梅。癸未寄貽伯璞先生,鳳先生,辟山?!毕骡j“鳳先生”白文印。此“癸未”為1943年,時呂氏已流亡重慶數年,在戰(zhàn)亂中寫此作品,一是控訴日寇侵略者的罪行,弘揚愛國精神,同時也懷念家鄉(xiāng)風物,對此魂牽夢縈,故以“偶憶破山宋梅”命之。
《樹下仕女圖》,縱52厘米,橫35厘米,紙本,設色水墨畫。上寫古樹下,山石旁,一女子端坐于盤石上,神情專注,緘口不語。她體態(tài)端莊,風姿婉約,秀發(fā)挽成高髻,上插淺色長釵,越發(fā)襯托出頭發(fā)烏亮。她身穿長裙,濃淡相映,裝束素靜而優(yōu)雅,一副典型的少婦形象。其瓜子臉,眉清目秀,體態(tài)淑婉,似不是貧家女,亦非貴婦人,而像是一位生長在士大夫家庭中的婦女形象。畫家十分注意眼睛的刻畫,用筆精到簡約,準確妥貼,極其傳神,但眉宇間微露憂傷,內心似有說不出的憂郁和惆悵。其背后禿樹殘枝,幾片淺絳色的紅葉,似在秋風勁吹下,搖曳飄蕩。樹下山石,顯得疏落空曠,令人感到意境荒寒,又平添幾分蕭瑟景象。畫家自賦《浪陶沙》一首,如泣如訴,委婉而凄苦,恰如畫中人的內心獨白,既恰當地烘托了氣氛,又增強了畫面效果。題詞為作者自創(chuàng)“鳳體書”書之,其書筆力遒勁,含蓄峭拔,營造出勁健清峻的持點,表現(xiàn)出律動不已的思緒。詞云:“且莫說因緣,怕落言詮,無端紛起大風前。野馬塵埃渾是夢,夢化如煙。一往舞蹁躚,花雨娟娟,繽紛爭逐夕陽邊。自是有情情未得,歌哭年年。”詞意淺顯易懂,格調工整??箲?zhàn)期間,作者流亡到重慶璧山,目睹當地女性在婚姻生活中所遭受的苦難。因此,此圖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閨怨畫,而是對男女平等和婚姻自主的吶喊和呼吁??顬椤凹咨陮懽再x浪陶沙傳貽伯璞先生鑒藏之,鳳先生”。此“甲申”為1944年,時畫家在重慶璧山,正主持國立社會教育學院藝術系和正則蜀校。下鈐“鳳先生”白文印,右下鈐“老子寫神”白文章。全幅用筆簡潔生動,景物與詞意相吻合。雖是幅詩詞寫意畫,但筆墨工細,人物生動自然,衣褶用濃墨鉤勒,略似白描畫法,筆勢流暢。布景簡潔,設色雅淡。山石用小斧劈皴,鋒棱多姿,墨色富有層次,別具一格。特別是用寫詞意畫的手法,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問題,不愧為一代大師。
《鳳體書詩》軸,縱70厘米,橫35厘米,紙本。所謂“鳳體書”,是指呂鳳子將篆隸行草諸體雜揉而成的一種書寫體例,其中既有篆隸的成份,又有行草的筆意,所以人們又將這種書體稱為草篆體。呂鳳子的書法,早年受清道人指點,從鐘鼎漢隸出,漢魏碑版功力深厚;其后又受吳昌碩篆書影響,廣為取法,融會貫通,金石書卷氣息濃郁。最后,熔篆隸行草自成一體,古雅奇肆,雄峻清逸,形成非常鮮明的個人特色,有著高古深邃的精神氣象。此鳳體書老辣成熟,怪異而澀拙。這幅作品章法布局不取常態(tài),字體忽大忽小,錯落有致。結體方圓相兼,婀娜多姿,樸拙古茂。運筆遒勁流暢,蒼勁有力。線如老藤屈曲,沉雄蒼勁,峭拔凌厲,營造出勁健清峻的風格特點,在空間構成上給人以流麗縱蕩高古靈秀的美感,有一種濃郁的典雅美,表現(xiàn)出作者深厚的學養(yǎng)和書法功力。上書作者舊詩三首,詩曰:“霧豁極遠目,四山天際錯。一日霧復合,目乃窮無著。此路數曾經,每經異所觸。朽木與崩石,變唯別徐倏。萬竹何悠悠,萬柏何落落,粵唯不知生,斯獲遂所欲?!痹娭忻枥L了云霧變幻的璧山和崎嶇不平的山路,表達了詩人在抗戰(zhàn)時期不畏艱難的精神和豁達樂觀的性格。落款為“甲申十月為鍾志先生書舊詩三首,鳳先生,辟山?!贝恕版R志”乃現(xiàn)代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余鍾志,時任教育部美術委員會秘書。下鈐“老西”橢圓形朱文印。自抗戰(zhàn)以來,作者已流亡四川多年,對重慶璧山有第二故鄉(xiāng)之感,故治“老西”印。據徐伯璞回憶,此書是1944年的一天,徐氏偕畫家余鍾志訪呂鳳子于國立社教學院,呂氏一時興起,揮筆寫此贈送余氏。此書是呂氏得意之作,故有重要歷史和藝術價值。
《松下高士圖》,縱91.5厘米,橫34厘米,水墨紙本。此圖構圖簡練,意境清曠悠遠,筆墨豪放,奇逸橫肆。上寫二株蒼松旁逸斜出,扶搖直上,遮天蔽日,古穆蒼渾。樹下一位老者,頭挽短髻,濃須龐眉,身著古裝,一派高士風范,仙骨道風。此時正背靠松樹,雙臂環(huán)抱,袖手而立,目光炯炯有神,凝神靜思。其背后之松樹如披鱗帶甲、斑駁嶙峋,但勢若嬌龍,蒼勁挺拔,生機勃勃;其枝上仰下偃,左右奔放,叢叢松針綴滿枝頭,蒼翠競秀,與高士形成虛實結合、輕重互倚的自然景象。深山之中,松林之下,本是文人雅士的隱居之所,表現(xiàn)了其心存高遠、超凡脫俗的品德。從技法上講,此圖松樹枝干用筆沉雄氣壯,厚重凝練,以剛健潑辣的草篆線條揮寫,濃墨、淡墨互用,濕筆、渴筆互參;而松針則用篆隸筆法,斂毫入紙,不落圭角,蒼勁古秀,疏逸有致,極盡用筆用墨的變化,形象奇肆古樸,撼人心魄。而圖中高士則刪繁就簡,排除了中國畫眾多的技法和手段,僅以簡約多變的草篆線條,塑造出體格健壯、冷逸奇崛的形貌。其臉部輪廓、點睛、須發(fā)皆細致縝密,神采煥然、容貌逼肖,身軀高大而健美;衣衫的用筆如行云流水,緊勁連綿,頗有“揚州八怪”中的黃慎之草書入畫的韻味。在水墨運用上也極見用心,圖中高士純用水墨皴寫,顯得輕柔飄逸,與背景老松的厚重色調既是對比,又很協(xié)調,相互襯映,有相輔相成之妙,表現(xiàn)了高士身居山林而怡然自得的情趣。其右側落款為:“伯璞兄鑒之,鳳先生?!毕骡j“鳳先生”白文印,左邊題句“草木漸黃落,風月正清嘉,丁亥”,下鈐“心象”白文印。此題句出自南宋詞人石孝友的《水調歌頭》一詞。其詞曰:“男兒四方志,豈久困泥沙。束書匣劍,依舊旅食在京華。蹭蹬青云未遂,奔走紅塵何計,斂袂且還家。草木漸黃落,風月正清嘉?!痹~意綿綿而憂傷,反映了其志未展而被迫還鄉(xiāng)的情緒。此“丁亥”是1947年,時八年抗戰(zhàn)剛過,內戰(zhàn)又全面爆發(fā),是時飽經戰(zhàn)爭劇痛的呂鳳子正在故鄉(xiāng)丹陽重建被日寇破壞的正則學校。故借古人詩詞,澆心中塊壘,創(chuàng)作了此圖,表達了畫家對和平生活的向往,抒發(fā)了有志隱逸的志向,暗喻了作者對當局發(fā)動內戰(zhàn)的失望與不滿,希冀能安心辦學,做一名超凡脫俗的隱士。 ?(責編: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