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聰閣 *,劉圣遷
(1.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三研究所,河北 石家莊 050000;2.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三研究所,河北 石家莊 050000)
陶瓷封裝外殼通常采用Ni/Au 鍍層體系,采用鎳鍍層作金層的底層。陶瓷封裝外殼鍍層應具有一定的高溫應力承受能力,必須通過不同等級的高溫考核,以保證芯片粘結、引線鍵合以及封蓋的可靠性。如果鍍層過薄,結合力不好或者純度不高,都會在高溫作用下產生發(fā)花、變色、起皮、起泡等現(xiàn)象[1]。隨著電子科技的發(fā)展,陶瓷封裝外殼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對陶瓷封裝外殼的抗高溫性能要求越來越高。
在陶瓷封裝外殼的使用過程中,有的需要滿足在350 °C 空氣氣氛下保溫2 h 不變色的要求。采用Ni/Au 鍍層體系時,鍍層在上述條件下會變?yōu)楹稚I合性能也會受到嚴重影響。從20 世紀90 年代起,一些國家先后在陶瓷封裝中采用Ni-Co 合金代替Ni 底鍍層,認為Ni-Co 合金可以提高陶瓷封裝的抗高溫變色能力。本文主要研究了陶瓷封裝外殼在高溫條件下發(fā)生變色的原因和機理,并比較了Ni 層、Ni-Co 合金鍍層以及Ni/Ni-Co合金復合鍍層作為底鍍層對陶瓷封裝外殼抗高溫變色能力的影響。
樣品為雙列直插(DIP)類陶瓷封裝外殼,如圖1 所示。外殼的尺寸為12 cm × 8 cm × 12 cm,不同部位的材質不同,外殼引線及封口環(huán)基體材料為可伐合金,鍵合指及管芯基體材料為鎢金屬化,外層為Ni/Au 鍍層。
圖1 雙列直插類陶瓷封裝外殼Figure 1 Shell for dual inline ceramic packaging
1.2.1 鍍鎳和鍍鎳-鈷
1.2.2 鍍金
KAu(CN)26 ~ 8 g/L,K3C6H5O780 ~ 120 g/L,H3C6H5O710 ~ 20 g/L,溫度50 ~ 70 °C,電流密度0.1 ~ 0.5 A/dm2。
采用德國蔡司EVO MA18 能譜儀(EDS)分析鍍層成分(電壓20 kV,電流200 pA),使用英國牛津X-Max 20 掃描電鏡(SEM)觀察鍍層表面形貌,使用德國菲希爾XDLM237 X 射線熒光鍍層測厚儀測量管芯部位的鍍層厚度。高溫試驗在國營青島無線電專用設備廠生產的L4514-1/RZQ 高溫擴散爐中進行,溫度350 °C,保溫時間2 h,空氣氣氛。
外殼鍍層發(fā)生變色并非金層本身氧化所致,而是由于鍍金層下的其他鍍層或基體材料發(fā)生氧化,生成的產物附著或擴散于鍍金層表面,從而引起金層表面“變色”。對DIP 類陶瓷封裝外殼進行鍍Ni/Au,管芯部位的鎳層、金層厚度分別為4 μm 和1.5 μm。高溫試驗后,外殼鍍層整體變?yōu)楹稚I合性能變差,出現(xiàn)難鍵合的狀態(tài)。圖2 所示為外殼封口環(huán)及管芯的SEM 照片及EDS 分析結果。
圖2 Ni 作底層時封裝外殼不同部位的SEM 照片和EDS 譜圖Figure 2 SEM image and EDS spectra of ceramic package surface using Ni coating as underlayer at different parts
由圖2 可知,外殼發(fā)生變色是由底鍍層中的鎳擴散到鍍金層表面發(fā)生氧化所致,與基體的材質無關。由于鍍金層較薄,難以達到十分致密的程度,鎳在高溫下能夠穿過金層向外擴散,并在鍍金層表面與空氣中的氧結合生成氧化鎳,隨著氧化鎳不斷增多,外殼整體發(fā)生變色。鍍金層達到一定厚度時,可以抑制鎳的擴散。將本工藝的外殼鍍金層加厚至3.5 μm 以上時,可以有效防止外殼整體變色,但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成本,浪費了金。因此需要開發(fā)能夠抑制鎳擴散的新型鍍層。
鍍鎳液中加入鈷鹽,調整pH 后進行電鍍,鎳鈷合金鍍層的鈷含量隨電流密度增大而降低,這是由于Ni-Co合金沉積屬于異常共沉積[2]。選取在電流密度1.5 A/dm2下制備的鍍層,測得鍍層鈷含量在10% ~ 40%范圍內。鍍Ni-Co 4.2 μm、Au 1.5 μm,高溫試驗后外殼未發(fā)生變色,圖3 為此時外殼鍍層的SEM 照片和EDS 分析結果。
圖3 Ni-Co 合金作底層時封裝外殼的SEM 照片和EDS 譜圖Figure 3 SEM image and EDS spectra of ceramic package surface using Ni-Co alloy coating as underlayer
由圖3 可知,當?shù)族儗訛镹i-Co 合金鍍層時,鎳并未擴散到金層表面形成氧化鎳而引起外殼變色。這是由于底層中加入鈷后,鈷代替了部分鎳原子的位置,形成置換式固溶體,從而使鎳原子脫離原來的位置向外擴散所需的能量升高,擴散受阻。
由于Ni-Co 合金鍍層較脆,因此將Ni 鍍層與Ni-Co 合金鍍層組成復合鍍層,使之滿足外殼抗高溫變色的要求。外殼先鍍2.5 μm 厚的Ni 層打底,再鍍上約1 μm 厚的Ni-Co 合金,Au 層厚度為1.5 μm,隨后在350 °C空氣氣氛下保溫2 h,結果顯示外殼未發(fā)生變色。對外殼鍍層進行SEM 及EDS 分析,結果如圖4 所示。
圖4 Ni/Ni-Co 合金作底層時封裝外殼的SEM 照片和EDS 譜圖Figure 4 SEM image and EDS spectra of ceramic package surface using Ni/Ni-Co alloy coating as underlayer
由圖4 可知,當Ni-Co 合金底鍍層達到1 μm 厚時,就能起到防止外殼變色的作用。這是由于最底層鎳先擴散到Ni-Co 合金鍍層中優(yōu)先形成Ni-Co 合金,抑制了鎳擴散到金層。
(1) 陶瓷封裝外殼在350 °C 空氣氣氛下保溫2 h 發(fā)生變色是由于鎳擴散到鍍金層表面形成氧化鎳所致。
(2) 底鍍層為鎳鈷合金鍍層或鎳/鎳鈷合金復合鍍層時,可有效阻止鎳的擴散,從而提高陶瓷封裝外殼的抗高溫變色能力。
[1] 王占華, 沈卓身, 薛潤東.陶瓷外殼芯腔表面變色原因分析[J].半導體技術, 2002, 27 (10): 13-15, 42.
[2] RUSSO J S.Nickel-cobalt diffusion barrier coating [J].Plating and Surface Finishing, 1994, 81 (7): 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