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青松
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社會活動為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德,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為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公民奠定基礎。而優(yōu)秀的童謠,則是低年級學生樂意接受且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童謠童趣盎然,瑯瑯上口,對兒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養(yǎng)、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乃至孩子開朗樂觀的人格塑造都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學中,筆者嘗試以童謠為教學載體,以緊扣課程標準和教材為前置條件,追求課程的趣味性、有效性,走進學生心靈,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文明禮貌習慣和會創(chuàng)造的習慣。
一、童謠唱一唱,學習習慣早培養(yǎng)
美國教育家赫爾認為:“習慣不形成,學習等于零?!焙⒆尤绻幸粋€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終生受益。
一年級的學生剛剛進入小學學習階段,往往還把自己當做幼兒園小朋友,沒有認識到自己已經是小學生的角色。所以《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上冊第4課提醒他們“小學生活開始啦”!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一名小學生,和幼兒園小朋友不一樣了,小學生是講規(guī)則、守紀律的,特別是小學生是有學習任務的。
課文首先用生動有趣的童話形式來啟迪學生思考:怎樣才能做個好學生?然后用兒童畫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自己已經是小學生了,要“認真學習,積極發(fā)言”。課文還留了兩張空白兒童畫,給學生想像的空間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小學生活的豐富多彩。 教到這,我讓學生自由補白,盡情發(fā)現、創(chuàng)造,隨時捕捉學生的思維火花,和學生一起創(chuàng)編了一首童謠:“上課鈴聲響,回到座位上。學具擺放齊,坐好看前方。不做小動作,專心來聽講。發(fā)言要積極,聲音要洪亮?!蔽疫€把這首童謠與拍手歌結合起來,課間游戲的時候一邊拍手一邊唱童謠。這首童謠從孩子的視角出發(fā),有孩子成長的腳步和心聲,明確指出了學習行為要求,通過反復呤唱,孩子們熟記于心,自覺對照。
二、童謠配游戲,文明禮貌要牢記
文明禮儀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v觀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和有成就的人,無一不是講文明懂禮儀的謙謙君子,是受到大家擁護和歡迎的人。反觀我們剛剛入校的孩子,由于家庭教育缺失等原因,從而導致他們養(yǎng)成了霸道、自私的個性,有的習慣以自我為中心,有的情感淡漠,還有的不愿或不會與別人溝通,不懂得友愛團結,互助謙讓。因此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常用的禮貌用語,培養(yǎng)良好的講文明懂禮貌習慣,引導學生熱愛學校生活,顯得尤為重要。
《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上冊第1課《拉拉手交朋友》一課的教學目標明確指出:了解并遵守交往及游戲中的規(guī)則、紀律,初步養(yǎng)成學生講文明、懂禮貌的行為習慣。課文用拍手拉鉤、交換名片、做游戲等方式,鼓勵兒童文明交往,滲透文明禮貌教育。品德教學要立足課堂,超越課堂,使課內與課外有機融合。課堂結束前,我為同學們補充了兩首童謠作為課間拍手拉鉤游戲的內容,第一首是:“小學生,起得早。背書包,上學校。見老師,問聲好。見同學,要微笑。”第二首是《兩只小狗》:“兩只小花狗,一對好朋友,昨天吵了架,今天一起走。都說‘忘忘忘,又笑又點頭。”在孩子們快樂的童謠游戲中,滲透友善、寬容等文明禮貌教育。
三、童謠夸一夸,爭當小小發(fā)明家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教育的主要目標,在于造就能夠創(chuàng)新、能夠創(chuàng)造、能夠發(fā)明和發(fā)現的人,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已做過的事情?!卑l(fā)明創(chuàng)造是科學技術繁榮昌盛的標志和民族進取精神的體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我們那些在校學習的孩子們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后備力量。孩子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不同于科學家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學會思考是教育的真諦,學會提問是創(chuàng)造的開始,長大后便可去進行真正的發(fā)明。因此培養(yǎng)兒童創(chuàng)新意識和會創(chuàng)造的習慣,就顯得極其重要。
《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第15課《 生活中的小創(chuàng)造》,就是從培養(yǎng)學生愛提問、善思考、會創(chuàng)造的習慣這一目標出發(fā),引導學生體驗發(fā)明創(chuàng)造給人們帶來的方便,感受到創(chuàng)造的快樂。課文中有一個金點子行動:廢舊物品再利用,“變廢為寶”。于是在第二教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布置了一個小制作博覽會。曹子煦同學利用舊太陽能帽子上的電動機,制作了一艘電動船,上面懸掛著五星紅旗;呂佳佳同學利用斷了的鋼皮尺,制作了一架精巧的小飛機;趙詩靈同學用餅干盒做了一個精美的抽紙房……“變廢為寶”培養(yǎng)了學生善思考勤動手的好習慣。創(chuàng)造意識已經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但這種意識須要持續(xù)的激勵才能成為習慣。打鐵須趁熱,我用童謠對獲獎學生進行表揚:你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雙手會發(fā)明,大腦會創(chuàng)造;你心靈又手巧,生活更美好!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將正確的認知融合在童謠中,可以激勵學生形成持久性的行為和習慣。孩子的心田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播種了一種思想,便會有行為的收獲,播種了行為,便會有習慣的收獲,播種了習慣便會有品德的收獲,播種了品德,便會有命運的收獲。
【作者單位:揚州市江都區(qū)宜陵鎮(zhèn)七里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