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東
編者按:為進一步落實《北京市中小學英語學科教學改進意見》,本欄目將分為小學篇、初中篇、高中篇三個期次,結合改進意見中各學段英語突破的重點與難點,邀請北京市教研員與一線學科執(zhí)教老師共同探討發(fā)展方略與分享實施舉措,以期有效解決各學段英語教學中的問題。本期分享主題:小學英語教學中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途徑與有效舉措。
提高學生的聽說水平是小學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而聽說水平較難得到迅速提高也一直困擾著小學英語教師。如何拓展課內(nèi)、外及學、用渠道,以及如何評價學生的聽說能力,也是影響學生聽說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會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什么是會話?朗文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辭典中關于對話的定義為:對話可以看作是具有獨立或完整情景的、表達完整意義且具有一定語義功能的篇章內(nèi)容。目前,小學英語教材普遍采用對話作為語言輸入的主要形式。如果教師對于對話教學的定位不清,就會出現(xiàn)以下問題:邊放錄音邊講解語言知識,邊練習結構邊讓學生操練對話。這樣的教學導致的結果可能是,學生在聽音過程中有先翻譯再理解的傾向。所以,學生在聽音時,大腦忙于處理上一段信息而錯過了下一段信息。隨著因為時間不夠沒能處理的信號和由于知識性障礙沒有能力處理的信號的堆積,學生會精神緊張,放棄處理聽力信息的努力。
會話教學強調(diào)對意義的理解
對話是詞匯、句型等專項學習的前提,對具體語言成分和現(xiàn)象的學習都應圍繞對話展開。對話的學習應首先關注對意義的理解,然后再對語言知識或語言技能進行專項學習或訓練。在教學程序上兩者有先后關系,不能相互交叉或混淆。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操練應該安排在對話學習之后,為的是有效避免邊對話邊處理詞匯時,造成學生聽的輸入負擔過重,理解信息處理不充分的問題。學生在前一部分先學習對話內(nèi)容,再集中學習對話中出現(xiàn)的主要結構以及相關的詞匯。
聽力理解是進行會話學習的基礎
學生需要什么樣的語境信息呢?至少要包括:誰在說及誰在聽?為什么?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他們在哪里說?他們來自哪里?我們想一想,母親和孩子之間的談話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談話,在使用的詞語、語調(diào)和體態(tài)語言可能會存在很大的差異。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與話題相關的信息。學生知道與此有關的信息嗎?它要求專門的知識和詞匯嗎?所有的這些信息都能幫助學生去預測說話人要說什么和怎樣說,并不斷地假設后面的對話如何發(fā)展,在驗證這些假設的同時,縮小理解的范圍。
歸納來看,聽力理解包括以下步驟:聽前的第一步是激活圖式,為的是幫助學生預測聽力材料的內(nèi)容。第二步是建立聽的需求。聽中,第一遍是為了聽大意,當然偶爾也需要聽具體信息或細節(jié)。第二遍的聽是為了核對答案,也是為了回答更具體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每一遍的聽都要讓學生完成不同的任務。
拓展語用的幾個途徑
游戲。英語課堂上的游戲是一種有目的的語言活動,教師合理組織游戲可以讓學生更可能多地使用英語。而且,游戲的規(guī)則之一就應該是盡量使用英語,這樣就可以保證學生在做游戲時能夠自覺監(jiān)控自己語言使用的行為。
模擬生活場景。教師應該把真實生活中的場景同課堂教學聯(lián)系。學生在這模擬場景中使用語言的目的就是為今后生活交流做準備。
戲劇及課本劇表演。學生英語學習的有效途徑是邊學邊用,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與成就感。課本劇表演課將教材“活化”,將課堂“動化”,將教學過程“交際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聽說能力的評價
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發(fā)揮評價的導向作用。目前,大多數(shù)學校對學生語言能力的評價還是以語言知識的測試為主,聽力為輔,基本沒有說的能力的測試。因此,應該加大聽說測試在評價中的比重,研究評價學生聽說能力的方法和途徑。聽力測試的試題應更接近生活,體現(xiàn)真實的語境和互動交際性,側重考察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探索適合小學生的口試形式,建議采取這些形式:歌曲、歌謠、朗讀、配音、簡單口語對答、話題陳述,等等。教師應該在教學中不斷實踐,摸索出評價學生聽說能力的有效方法。
編輯 王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