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程
有時,你是否覺得生活就像是一種應(yīng)酬:觥籌交錯間,歡聲笑語不絕于耳,但其實一切都只是貌合神離,因為熱鬧只會把虛空襯托得更為蒼白冷峻。你或許不明白,為什么交流工具的普及讓人的心靈更加寂寞,為什么“語言的終極只是更大的孤獨”?
因為,孤獨是人類的本質(zhì)。
這一觀點早在柏拉圖的作品中就已被提出,而中國人對孤獨也有著獨特而深刻的見解?!对娊?jīng)·王風(fēng)·黍離》中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蘊含著一種“即使我說了,你也不懂”的孤獨感。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屈原的《離騷》飽含著孤憤,蘇軾則在黃州心酸地體悟“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成功的武俠小說中,絕世高手們也都會有孤獨感。古龍在《楚留香傳奇》中寫道:“孤獨是山峰給征服者唯一的禮物?!苯鹩顾茉斓墓陋毲髷?,僅僅聽名字就讓人感到“精神上的孤獨和荒涼”。
孤獨與生俱來,無處不在。人到世上注定要體會孤獨。如今的青少年普遍都會感到“別人不懂我”,這“不懂”就是孤獨的體現(xiàn)。于是,大家都害怕孤獨,逃避孤獨,甚至想要消除孤獨。他們覺得孤獨是一種殘缺,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孤獨是個人的一種體現(xiàn),一個人只有發(fā)現(xiàn)了自我,才能發(fā)現(xiàn)孤獨。儒家思想就欠缺對個人的重視,它強調(diào)的是集體,“修身”也只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但個人是基礎(chǔ),假如忽視了個人的孤獨,整個社會都是空的。有人說:“這是集體熱鬧、個人孤獨的時代?!碑?dāng)特立獨行為時代所不容,孤獨也就為世人所摒棄。
然而,蔣勛先生卻渴望孤獨,珍惜孤獨。他認(rèn)為孤獨非但不是殘缺,其中還有一種很飽滿的東西存在。孤獨是對自我的認(rèn)識與成全,“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jīng)驗,就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綜觀成就顯著的那些名人們,他們都與孤獨為友,并且樂于與孤獨為友。司馬遷、竹林七賢、梵高等等,他們無不在孤獨中迸發(fā)出生命的光彩?!八姓軐W(xué)的思考都是孤獨的”“美學(xué)的本質(zhì)或許就是孤獨”,蔣勛先生如是說。
“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對我們而言,這的確值得深思。人人都會孤獨,卻很少有人能真正地享有孤獨。或許,現(xiàn)世的繁華和誘惑讓人難以保持孤獨感。
蔣勛先生說:“我的《孤獨六講》在可懂與不可懂之間,也許無人聆聽,卻陪伴我度過自負(fù)的孤獨歲月?!蔽以缸穼に陋毜哪_步前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