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西門
如何讓一塊面包唱歌跳舞?
首先得學習三年的基本功,一塊用來做兩百多個面包的巨大面團攤在工作臺上,師傅不聲不響地走到面前,做一個面包是60克,忽然間手起刀落,面團一塊一塊飛出來,過磅,每一塊都是60克,然后是二師傅、三師傅接到手里,雙手并用,搓圓、整形。不要問師傅為什么,就是千萬次的練習,最后可以練習到每個手勢的弧度都不差。
師傅從來不講理論,不靠腦子和眼睛來學做面包,靠的只有手和皮膚。三年下來,什么都會了,沒有人教,只有水到渠成。
當然,這只是基本功,三年后,你可以做出普通的面包而已,這還不夠好。
無論法國、意大利,好面包推崇的都是homemade(家庭自制),這個字眼簡直有魔力,看著它就能感受到一陣“媽媽的香味”,手工制作,以一己之力追求匠人之藝的精準,放到做面包里,則代表著一種“每一個面團都有生命”的追求。
每一個面團需要經(jīng)過三次發(fā)酵,第一次叫Floor Time,約40~90分鐘;第二次叫Bench Time,約30~60分鐘;第三次是進發(fā)酵箱發(fā)酵。每個間隙都需要對面團進行分割、整形,動作稍微慢一點兒就可能發(fā)過頭。不同的面包所需要的面粉、面團、配方、流程、時間都不同。而這個面團,在它打完面的那一瞬間,就已經(jīng)決定了面包品質的二分之一。你需要計算室溫多少、面粉的溫度多少、什么牌子的機器打多長時間會提升多少度、打完后面團的離缸溫度又是多少。
如果一種面包所需面團的適宜溫度是30℃,打出來的面團已經(jīng)有32℃,那就做不出好面包??梢杂盟畞碚{(diào)節(jié)面團的溫度,可是水的溫度也不能太低。接近0℃,酵母菌就“休克”了,也會失敗。
解決了這些問題,就是很好的面包,但是,面包依然不能唱歌跳舞。
要讓一個面包鮮活起來,可不是加點香蕉片或者巧克力那么簡單,看起來花樣很多,實際是烘焙里的大忌。
面包分為rich和lean的,rich就是花樣的、復雜的、餡料多的,lean就是貧瘠,越貧瘠,越簡單,越難做。
你必須得認真對待每一塊面團,在制作的每一個過程中,心情一定要快樂,要唱歌,要開心,否則,制作出來的面包也會耷拉著腦袋,他說,面包是有精氣神的。歷時無數(shù)時間,他讓最簡單的法棍面包,會歡樂地表演。
當他將剛烤出爐的法棍拿到手上時,一捏,有爆裂的聲音,皮是脆的,里面的“白肉” 部分拉勁十足,有很多孔洞,那個孔洞叫風味袋,他用了5年才做出來,必須很小心很小心地處理面團,才能保持將這個酵母留在里面。
他叫陳澤禎,制作的法棍名譽全球。對了,他祖父叫陳其美,是孫中山的左右手,父親陳惠夫在臺灣金融界赫赫有名,當然,家族中最廣為人知的還屬他的兩位堂伯:陳立夫、陳果夫。
有人私下跟陳澤禎說,你一個陳其美的后人,現(xiàn)在淪為烤面包的,被人笑話。陳澤禎說,連面包都烤不好,才是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