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瑋
在人群聚集的地方發(fā)生踩踏事故,世界各地都會發(fā)生,可在中國發(fā)生得這么頻繁,傷亡率又這么高,除了舉辦活動的組織者及警方沒有周密的安全計劃外,我們本能地喜歡哄搶的習性是不是也是一個要素?
我去年回國,剛下飛機來到首都機場停車場,就目睹了兩人為搶一個車位而互相罵街。接著在浙江紹興老家,我第一次去商場買菜就很吃驚地看到一群顧客為了挑幾根嫩茭白又搶又嚷,差點打起來?;叵朐诿绹盍丝於辏以谌粘I钪羞€沒有遇到過為了這么一點點小事就又爭又搶的場面。在紐約時代廣場跨年的人群不比上海外灘的少,卻從來沒有發(fā)生過這么慘痛的踩踏事件。
怎么才能避免類似的事故發(fā)生?我們是否可以從一個公民從小到大的“社會化”過程中找到原因呢?
美國這個提倡個人自由的國家,學校一直在培養(yǎng)孩子們在群體中不要去搶;而中國這個貌似集體主義的社會,則好像從小就鼓勵孩子“我”字當先。有一次和國內的幾位年輕媽媽們聊起孩子們在幼兒園的情況,大家先是說要進一個高質量的幼兒園不容易,必須給人送禮等。后來有一位媽媽說,其實進了幼兒園也必須給老師送禮,那樣老師就會對自己的女兒特別關照,比如冬天出門時第一個給自己的女兒穿上外套,省得她感冒等等。
我當時大為震驚,因為我和這位媽媽有過多次交談,知道她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孩子對別人的愛心,一直教女兒與小朋友們分享玩具,照顧比自己小的孩子等??杉词故撬尤灰矔幌投Y讓老師在一群孩子中把自己的寶寶排在第一位!可見我們在一群人中要搶先的欲望有多么地根深蒂固。
她的女兒要是知道了這件事,不光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容易耍小姐脾氣,而且對老師照顧自己的那份天然的感恩也會變質,仿佛一切不過是購買的服務。我的一位醫(yī)生朋友告訴我:有人走后門找到她,本以為這個人是想找個靠得住的名醫(yī)治病,鬧半天對方提出的第一個要求是能否不排隊!國人走后門破壞公共秩序的本能,難道不是從小培養(yǎng)的嗎?
學校也是如此。我們小時候都有班干部,為了被選上,家長不惜請客送禮為孩子“跑官”。說到底,還是一個“爭”字當頭,據說這叫“人生何處不是賽場”。等這些孩子長大走進社會,凡事都要搶先也就不足為怪了。
美國的學校,則是別樣天地。
來美國前,一直聽說美國是個競爭的社會,崇尚個人主義,只講個人利益,不顧集體利益等。但孩子一進學校讀書才發(fā)現,這里處處講的是他人、是合作,最嚴防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美國小學的最初一年不是一年級,而是學前班,這一年的主要目的與其說是教知識,不如說是讓孩子們在心理、感情、社交上適應學校的群體生活,明白人和人相處的一些基本規(guī)則。其中的一個辦法,就是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輪流為同學們服務。比如在全班排隊集合時就需要有三個孩子分別做扶門的,當領頭帶隊的,以及排在最后關燈的。幾乎所有孩子都最愛當領隊,但大家馬上意識到:不管干什么,一切必須耐心等待,按自己名字英文字母的順序排下來輪到自己。
美國的中小學里沒有班干部,想當領袖,自己可以去組織社團,可以競選學生代表。而這些也都是從學前班時為同學們提供扶門、領隊、關燈等小小的服務開始的。孩子們從中學會的不僅僅是秩序,更是“公共服務”的觀念。在美國,你聽不到“高薪養(yǎng)廉”的說法,在整個教育中沒有“官本位”的痕跡,“官”就是一種“公共服務”。當你承擔了這樣的服務時,關鍵時刻就不會是在一片“讓領導先走”的呼聲中奪門而出,而是給公眾“扶門”。競選任何公職,大家比的都是“服務精神”。
八十年代初做留學生時,那些外國學生進門時發(fā)現身后有人,會馬上停下來給你扶著門,等你進去他們再進去。剛開始我不懂規(guī)矩,一時手足無措。如今在美國生活了二十多年,發(fā)現這套禮儀不僅學校里訓練,父母也教。可惜,最近幾年回國,發(fā)現這么簡單的事情卻沒人教。
公民之間如果能學會必要的禮讓,在群體活動中生成“自發(fā)的秩序”,無疑會降低事故發(fā)生率。中國是個擁擠的國度,更需要這樣的“公民品格”。
【原載2015年第4期《中國新聞周刊》】
江蘇省徐州 水云間薦
插圖 / 官本位的傳承 / 圓覺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