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曼祺
這可能是全世界最悲哀的節(jié)日了。在201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紀念大會,《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以下稱《名錄》)發(fā)布,《名錄》顯示,我們與27種高等植物和4種脊椎動物徹底告別。
和珍稀動物界的“明星”大熊貓、藏羚羊相比,這些已滅絕生物的名字鮮為人知:擬短月蘚、單花百合、滇螈、異龍鯉、大白鱗魚、茶卡高原鰍……
而更令人黯然神傷的是,若要給所有這些消失的物種建造一座“墓園”,連找齊它們的“遺像”和“生卒年”等基本資料都很難。
“離別時分,遺憾的是,我們沒有好好說再見?!鄙倌昱稍谄鹘Y(jié)束后,望著猛虎離去的背影念叨。
1916年,撰寫《中國植物志》的傳教士韓馬迪在云南麗江采集了擬短月蘚,把它保存于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如今不仔細觀察的話,這個99歲“高齡”的標本只是一小堆土塊。
眼下,只能從短月蘚的照片來想象擬短月蘚的芳姿了:纖小細軟的身子呈黃綠色或褐色,愛棲息在潮濕的樹干上,對茶樹尤為癡情。
單花百合的標本則被收藏在愛丁堡皇家植物園里。泛黃的底紙上花朵低垂、莖葉墨綠、花瓣磚紅,如一對頷首多年的睡美人。
可惜自然界沒有童話,單花百合等不到蘇醒的那天。在即將到來的夏日花期,這位美少女再也不能穿上清麗的黃綠色衣裙,迎接生命中最美的綻放了。
如果說擬短月蘚和單花百合的離去是“開落空谷無人知”,那么異龍鯉的滅絕就是一樁“家族慘案”。這種中國特有的魚類本是云南異龍湖中常見的物種,但在1981年4月的大旱中,異龍湖干涸達20多天,異龍鯉在此次災難中全部滅絕。
離它不遠處,生活在云南滇池水域的滇螈也因水污染、圍湖造田和外來物種入侵等生存困境,于20世紀70年代末在野外絕跡。
滇螈的皮膚黑橙相間、水潤光亮、腦袋圓圓、四肢纖細、拖著一條大長尾巴,像“萌版”的蜥蜴,又像“炫版”的娃娃魚,昆明人把這種體長12厘米左右的小東西就叫“娃娃蛇”。
20世紀,“娃娃蛇”還不時誤入設在滇池中的漁網(wǎng),而如今,老漁民的子孫只能去博物館或書籍中找尋這兒時記憶中的小伙伴了。
擬短月蘚細小得不起眼,單花百合孤傲地生長在海拔4000米的空曠地帶,異龍鯉和滇螈生活在高原內(nèi)陸湖泊閉塞偏遠的環(huán)境中。它們無須得到人類欣賞,而人類的花圃或廚房里也沒有它們的一席之地。
但生物圈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睹洝分械脑u估結(jié)論指出,人類活動導致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是造成物種瀕危的最主要原因。反過來,物種滅絕也會給人類的生存帶來影響。
拋開這層功利的共生考慮,一個需要引起人們注意的現(xiàn)實是,對這些已逝的地球鄰居,我們并沒有掌握太多詳盡的資料,比如一張高像素的彩色圖片。直到最后,銘文尚殘缺不全。
單花百合和滇螈等只是“告別”長隊的冰山一角。根據(jù)《名錄》,在被評估的34450種高等植物中,9個里面就有一個正受到威脅,中國特有植物的受威脅率超過6成。在除海洋魚類外的4357種脊椎動物中,受威脅的物種共計932種,中國特有動物的受威脅率接近1/3。
也有好消息,《名錄》顯示,相比2004年的評估情況,大熊貓的瀕危等級由瀕危下調(diào)到了易危;藏羚羊則調(diào)整到了近危,脫掉了“受威脅”的帽子。
正是在《名錄》發(fā)布的前一天,一位“不速之客”闖入了甘肅插崗梁自然保護區(qū)。當?shù)厍⊥叽宓拇迕癜l(fā)現(xiàn)了一只正朝村口河邊去的大熊貓,而這是保護區(qū)成立10年來首次發(fā)現(xiàn)野生大熊貓。
不同于傷感和鄭重的永別,哪怕一瞬間的再會也令人欣喜。
看到有人站在對面時,這只健壯的大熊貓飛快地從路邊陡坡竄到了下方的公路,在趟過小河后,消失于密林深處。
(若子摘自《中國青年報》2015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