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符
長期以來,我們對于痛失師長,突喪恩人的哀痛,大多都以詩文憑悼。撕肝裂膽的悲傷之情,常常淚透紙背。哀婉痛惜之余,除了胸佩白花,臂戴黑紗之外,只有賦詩撰聯(lián),一掬熱淚,寄托哀思……
如今,我之所以要向云嶺邊疆、高等學府校園里那株幽香四溢的緬桂花致敬,是因為,它是地處壯鄉(xiāng)苗嶺文山學院中一個長者恩師的風采、靈魂、生命和精神的象征。
緬桂花開香萬家,似玉如雪白無瑕。2013年3月12日,我國一年一度的植樹節(jié),這本是萬物復蘇,生機勃發(fā)的季節(jié)??删驮谶@一天,倍受壯鄉(xiāng)苗嶺學生尊敬和師生們景仰的好老師,云南省文山師范高等??茖W校原副校長、張任副教授(當時學校最高職稱為副教授,并無教授名額)張先生,卻在與病魔拼博一年多之后,撒手人寰,駕鶴西去。
他辭世之前的歲月里,長期患腎衰竭,每月必須二次以上血透析。換言之就是在危重病房,進行換血,方可生存。在他告別人世之前,全身上下,都插滿管子。凡能插針的血管處,都劃開口子。真是痛不堪言,生不如死!知悉張任老師遭此厄運,忍受如此巨大的痛苦,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仙逝,也是一種解脫。
我與張任老師,屬“忘年之交”。論年齡,他屬于我的父輩。論職位,他是我的上級。論交情,我倆屬于文人“淡如水”的“君子之交”。我酷愛寫作、文學、評論和美學,張任老師亦如此。共同的愛好和理想追求,讓我們惺惺相惜,交往甚密,情同師生。上個世紀的1986年9月,我從云南民族學院(今云南民族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yè),回到家鄉(xiāng)的最高學府——文山師專任教。張任老師時任辦公室主任,我們便因工作關系認識了。
因張任老師講課受學生歡迎,書法寫的一流,多有文章發(fā)表,一直是學生們羨慕、學習的目標和榜樣。他卓爾不群,清高飄逸,獨善其身,與人為善,與世無爭,待人真誠的品格,頗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學者的風度,而他大學教授、知識分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氣質(zhì)和人格魅力,也贏得社會各界對他的認可和首肯。師專“優(yōu)秀教師”的評比,幾乎每年他都榜上有名,堪稱名至實歸。然而,他卻每每把名額與榮譽,讓給系上的年輕教師。
在乘車前往昆明,向張任老師遺體告別儀式的高速公路上,我記憶的閘門,一下打開。與張任老師作為文友交往的點點滴滴,歷歷在目……我無法忘卻那些一去不復返的珍貴友誼和互相之間“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的難忘故事。
當時,我作為一名壯族的青年作家、新聞愛好者,與張任老師工作以外的交往,緣于云南著名畫家、云南藝術學院高臨安教授的一幅油畫作品。當我第一眼看到這幅花瓶油畫時,便驚嘆此畫頗有世界著名印象畫派畫家梵高的名畫《向日葵》的風格和意韻。由此,我的驚人之語和獨到見解,讓張任老師對我刮目相看,尤其他看到我寫的幾篇發(fā)表在《文山日報》的新聞和副刊上的散文、影視評論之后,更是對我十分器重,關愛有加。大無小事,總喜愛派我上場,給我這個后生青年教師,一個個令人羨慕的機遇和發(fā)展平臺。
張任老師,虛懷若谷,高風亮節(jié),精神高尚;才華橫溢,慧心如鏡、匠心獨運,令人敬佩。教學之余,勤于筆耕,多有文章見報,其作品深邃精煉,短小精悍,含蓄雋永,大多數(shù)人難以企及。
早在上個世紀的1987年秋,我從硯山一中支教歸來后,責編復刊的第一期《文山師專學報》(學術期刊)上,首刊張任副教授撰寫的學術論文《這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chǎn)生了巨人的時代——論十九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立意深刻,角度新穎,受到師生的好評。我第一次閱讀到他的手稿和看到他的親筆簽名。他的行書字體,飄逸靈動,纖細入微,棉里藏針,舉重若輕。
翌年,他參編的《外國文學史》教材,由海南大學出版社公開出版。張任老師為人低調(diào),親自送一本給我作留念,這是他多年教授《外國文學》的經(jīng)驗與成果結(jié)晶??胺Q“板凳要做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
在我的記憶里,張任老師一生中,寫的最好的作品乃是散文。由校報主辦的校慶20年征文活動中,張任老師情牽桑梓、心系教育,親筆撰寫一篇回憶性的散文《庭前有株緬桂花》。此文情景交融,充滿了對曾經(jīng)居住過的庭院的憧憬和向往,文章飽蘸筆墨抒情,文辭優(yōu)美。字里行間,洋溢空靈飄逸之美。以樹喻人,緬桂花之高潔流芳,仿佛是作者不隨波逐流,潔身自好的象征和精神寫照。短短千字文,長長故鄉(xiāng)情。讀罷作品,仲夏夜里,教學之余,辛勤耕耘的張任老師嚴謹治學的形象,就會定格在月光如水、潔白如雪的緬桂花的馨香之中,愈發(fā)高大和巍峨,歷久彌新。
這篇含蓄雋永,短小精悍的散文,被評委一致看好,被評為2004年文山師專校慶征文一等獎。與那些直抒胸臆,謳歌贊美學校的詩歌、回憶錄不同,那棵緬桂花,就是母校的代名詞,以花之爛漫,喻校之錦繡,實乃匠心獨運,別具特色和風格!
作為文學評論,張任老師的最佳作品是對壯族知名作家、云南著名學者黃懿陸先生的優(yōu)秀散文作品《古林幽思》的詮釋和解讀,題為《關于生死思辨的新啟迪》一文。張任教授學貫中西,文學功底深厚,駕馭語言的能力,輕車熟路,信手拈來。故此篇文學評論,激情洋溢,文采飛揚。在對全文進行“庖丁解?!笔降慕Y(jié)構(gòu)分析后。作者認為,此文“開掘深、立意新、構(gòu)思巧、文字精”,是一篇“借物喻人,又不落俗套,融抒情議論為一體,置身古林,突發(fā)奇想,以深沉的思考開掘散文主題的精品”?!皩ι馈@古老命題,進行思辨并有新的啟迪”。
張任老師直抒胸臆,鞭劈入里、獨具慧眼地評論道:“我要說,《古林幽思》之精,在于深入淺出,揮灑自如,用筆適度,體現(xiàn)散文作者煉詞鑄句的藝術追求。《古林幽思》之深,在于它展示了人類生死的至極境界;死而猶生,鑄造了生生不息的熱土,促進了生命的誕生和歡騰,闡述了人類心中永遠向上的美”。
這篇精辟凝練的文學評論,先在1989年底的州報《文山日報》上發(fā)表,又被州文聯(lián)的《含笑花》文學刊物轉(zhuǎn)載,最后還被收錄由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7月在昆明出版的《滇史散論》一書,足見此文倍受廣大讀者喜愛的深層原由。
張任老師,既有知識分子,剛直不阿,鐵骨錚錚,“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浩然正氣,又有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甘為人梯,樂于奉獻的人文精神。同時,還是一名當之無愧的書法家。在他的家中客廳,至今仍然懸掛著他親筆書寫的墨寶真跡,鑲嵌在素雅古樸玻璃鏡框的一幅傳世佳作精品:“儒生無力荷干戈,亂后篇章感慨多?!痹摃ū粚<易u為“點畫靈活自然,通篇疏密變化得當。兩印鈴于款與正文之間,亦有出新之意?!惫试摃ㄗ髌繁?997年12月在北京出版的《20世紀世界書法作品鑒賞》收錄。
也許,秉承中國文人“述而不作”的遺傳文化基因,張任教授駕鶴西去后竟無一本文學專著留存于世,供后人念想拜讀,實乃莫大的悲哀與不幸。
“長歌當哭”。行文至此,痛失張任老師的悲傷再一次陣陣襲來。我想用著名壯族作家黃懿陸先生的散文《古林幽思》中,對死的一唱三嘆,表達謳歌張任老師的“一片丹心赤子情。”
“這種死,是悲壯的死,英勇的死?!?/p>
“這種死,是坦蕩的死,輝煌的死?!薄瓝Q言之,“有的人死了,但仍然活著。”(臧克家語)因為,死得重于泰山的人,死得其所。死得感天動地的人,雖死猶生。張任老師就是這樣的人。張任老師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音容笑貌,將永遠鐫刻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植樹節(jié)剛過,清明節(jié)又臨。為了表達我在“心靈祭壇”上對張任老師亦師亦友的“文友之情”,我又專程來到他生前親手種植的緬桂花樹前,為他的在天之靈,撰寫憑悼他逝世楹聯(lián)。上聯(lián):“桃李遍南疆,庭前盛開緬桂花?!毕侣?lián):“丹心育英才,紅燭垂淚吐芳華?!睓M批:“書香傳家?!?/p>
我將這幅楹聯(lián)寫在紙上,折疊成一只千紙鶴。掛在頭朝東方的枝頭上,希望九泉之下的他在天之靈,能夠有一絲欣慰和些許感動……
致敬,張任教授先生,那株幽香四溢緬桂花遠逝的背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