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要出差,收拾停當就給熟悉的出租車公司打電話,希望訂好車后就可以安心睡覺。誰料對方回復:抱歉,現在我們只接受提前十分鐘的訂車。想著第二天出行是高峰時段,滴滴打車之類未必好使,于是在惴惴中輾轉一夜。
又比預定時間提前了半小時出門。哭笑不得的是,一上馬路居然就遇到一輛空車。于是,等待的時間就被挪到了機場。無奈中,就遐想著究竟什么地方出了問題,讓自己忽然多出了這無法預計的“富裕時光”。
“預訂”的道理很簡單,它是一種籌劃,為的是把我們的生活安排進一個未來的軌跡。這個軌跡也就是一種秩序,它之所以被接受,是緣于我們自己的同意。既是自己的籌劃,又有一個理性秩序作保證,這大概就是現代人為何喜歡做計劃的原因吧?
然而,也許應了那句老話——“計劃趕不上變化快”,現在我們依然要做計劃,只是外在環(huán)境的變化,已不給我們的計劃表上預留太多的時間。比如“訂車”這個事兒,也不過就是這一兩年,人們手上各類終端的打車軟件,已極大地改變了出租車的運營模式。原來可以直奔你家,現在路上就可能被“滴滴”攔截,對出租車師傅(公司)而言,接還是不接?不接,顯然與效率、效益不合,哪有放在眼前的錢不賺的道理?
于是,原本穩(wěn)定可預期的籌劃,現在就變成了要接受不確定的考驗。陡然間,我們的生活就像是一條高速流動的河流,來自各種方向、不同群體的信息,像是無孔不入的水流,裹挾著、纏繞著、推搡著你。更厲害的是,它們以眼花繚亂的方式為你堆砌起應接不暇的想象,既誘惑你又壓抑你。原本可能規(guī)劃無虞的,你要做什么事、成為什么樣的人,現在卻必定要不斷地接受說不清道不明的質疑。
要是認真地回應起來,生活就變得很負重。既然環(huán)境已是如此流動多變,我就做更多的準備、更多的籌劃,將所有可能的不確定性考慮在內。比如說,在包里塞一個Kindle,一旦多了“富裕時光”,可以不必用無聊的瀏覽來剪滅它。前提是,你要保證它的電源充足。當然也可以“與時俱進”,帶著一個大體需有的計劃,然后在不確定面前隨機應變。不過無法掙脫的,你必定也要去想會有哪些可能的變化?——無論哪一種,時間一旦被高度壓縮,生活都已不再輕松。
回程叫車時,酒店服務臺也是用“滴滴”。不到五分鐘,車居然就已等在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