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兒子今年25歲,先提出要到外地工作,在我們的強烈反對下最終放棄,現(xiàn)在又很堅決地提出要租房自己住。社會這么復(fù)雜,他連飯都不會做,難道天天吃垃圾食品?如果再跟女朋友同居怎么辦?我們應(yīng)該怎么阻止他、幫他收心呢?哈爾濱:劉超
突然想到一部令人啼笑皆非的電視劇《斷奶》,劇中小夫妻的雙方父母一邊抱怨子女缺乏自理能力,一邊事無巨細地對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攬。這其實是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專家也在呼吁:中國父母更需要“心理斷奶”。
懂得分離才是“真愛”
媒體曾報道過一名18歲的沈陽男孩因母親不能到外地陪讀,決定退學再考本市的大學。其實這絕不是個案。據(jù)統(tǒng)計,每年有5%的大學新生因不適應(yīng)環(huán)境而退學。浙江一項調(diào)查顯示,超過60%的新生家長希望每周了解孩子近況,約30%的家長希望每天了解。對家長來說,學習要管,生活要管,工作也要管;對孩子來說,上學被陪讀,工作被陪住,相親被陪“審”。
中國家庭的親子間似乎總有一根割不斷的隱形“臍帶”。
心理學認為,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的離別中成長和成熟。幼年離開母親的懷抱,開始探索世界;童年離開家人的呵護,逐漸發(fā)展自我;青年離開長輩的指點,構(gòu)建獨立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和孩子任何一方過度依賴,就可能出現(xiàn)心理不適應(yīng),甚至誘發(fā)焦慮、抑郁。懂得分離的愛才是“真愛”。聰明的父母要主動與孩子分離,促進孩子人格成長,自己適應(yīng)角色轉(zhuǎn)換,雙方都擁有獨立但相互關(guān)愛依存的生活。如果沒打好心理基礎(chǔ),孩子一生都可能敏感、脆弱。
不斷奶的孩子學不會吃飯
心理學說,12歲-20歲屬于孩子的心理斷奶期,17歲左右進入高峰期,孩子獨立活動的愿望變得越來越強烈。但此時斷乳并不意味著馬上獨立,事實上,他們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著自己的父母,處于想獨立與還不能完全獨立的矛盾中。這個時候,如果父母依然認為孩子永遠都是孩子,沒有給孩子獨立思考、處理事情的空間,孩子就很難形成獨立的人格。
社會學家形容中國父母為“直升機父母”——隨時在孩子“上空”盤旋,有需要立即補給,有困難隨時出面。如此“全方位”的保護下,孩子的獨立人格難有機會得到發(fā)展,一旦環(huán)境改變,很容易出現(xiàn)適應(yīng)障礙。相信沒有父母希望孩子成年了還擁有“不到五歲”的獨立處事能力,但不少家長卻正在“努力培養(yǎng)”著孩子永遠“到不了五歲”。大學生活以及初入社會對當下的獨生子女來說,是一道坎兒,可能會摔一跤、餓一頓,做家長的要狠心邁過這道坎兒。不給孩子“斷奶”,他們就永遠學不會自己吃飯,更永遠學不會“獨立覓食”。
邊界模糊等同于“愛暴力”
現(xiàn)在社會上有關(guān)獨生子女的話題很多:不能吃苦、不懂包容、逃避責任、啃老……這些看似孩子的教育問題,從另一角度看,卻是父母與子女心理邊界模糊所致。心理邊界指實現(xiàn)心理控制功能的最終界限,這對心理健康程度和社會行為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但由于中國式親情,父母很難與子女很好地分離。我們經(jīng)??吹?,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很善良地侵入孩子的邊界,指手畫腳地“保護”、“疼愛”、“教育”、“規(guī)劃”孩子。事實上,孩子在被照顧、被學習、被管理、被規(guī)劃的過程中非但沒有體會到愛,反而有強烈的束縛感和壓力感,甚至產(chǎn)生怨恨情緒。正如孩子營養(yǎng)過剩會長胖一樣,愛太多也會有副作用,相當于一種非常隱蔽的“愛暴力”。而真正的愛,從來不是將自己的愿望強加給對方,從來不能強迫對方接受,更不是控制、利用、束縛,不是單方面依賴。愛,是尊重對方獨立的人格,讓他更有力量獲得正面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