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順宇
運動鍛煉改善腦梗死后遺癥患者行走功能的臨床觀察
宋順宇
目的 比較腳踏車行走和地面行走功能鍛煉對腦梗死患者行走功能恢復情況。方法 60例腦梗死3個月后患者分成三組。20例在接受傳統的康復治療同時給予腳踏車功能鍛煉(TWET組);20例在接受傳統的康復治療同時給予平地行走功能鍛煉(OWET組);20例僅僅接受傳統的康復治療(對照組)。三組患者均接受為期治療3個月的治療, 每4周進行10 m行走時間(10MWT)和6 min行走距離(6MWD)測試并收集數據。比較兩種功能鍛煉臨床效果。結果 TWET組10MWT減少(33.32±6.90)%和6MWD增加(46.15±26.21)%;OWET組10MWT減少(28.34±7.70)%和6MWD增加(40.34±23.94)%。TWET組和OWET組的行走功能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腳踏車和平地行走鍛煉結合傳統的康復治療, 能夠顯著改善腦梗死患者的行走功能。其操作簡單, 費用低, 適合于廣大基層醫(yī)院推廣。
腦梗死后遺癥;功能鍛煉;腳踏車;平地行走
由于昂貴的醫(yī)療費用, 使得廣大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腦梗死患者因后遺癥(如行走困難)引起的死亡率高于經濟發(fā)達地區(qū), 因此需要經濟有效的治療方案, 提高腦梗死患者的生活質量并減少死亡率[1]。腦梗死患者后遺癥恢復慢而且不完全, 導致患者常部分或完全喪失運動、生活自理(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認知和交往能力[2]。腦梗死患者的康復治療目標是減少這些殘疾并促使患者盡快回歸社會。隨著人口老齡化, 腦梗死是世界的主要健康問題之一, 對老年人是致命的神經疾?。?], 同時引起成年人喪失社會勞動能力。隨著醫(yī)保的普及和醫(yī)療條件的改善, 越來越多的腦梗死患者存活, 但腦梗死幸存者后遺不同的癥狀, 包括感覺、運動、精神、外周神經和語言功能障礙[7]。腦梗死幸存者的康復問題受到了衛(wèi)生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4]。
腦梗死常導致患者后遺行走困難。行走功能的改善, 對患者尤為重要, 可避免二次腦梗死。恢復行走功能的關鍵是行走的鍛煉。但是, 腦梗死患者在康復初期, 行走功能的鍛煉很困難。促進腦梗死患者行走功能恢復的影響因素很多,包括典型和特殊的治療方法。專業(yè)理療師能夠采用不同治療方法減少腦梗死患者的行走困難。腦梗死幸存者能夠安全、獨立的行走, 其生活治療和生存率明顯改善[5]。
盡管腦梗死幸存者恢復行走功能和運動能力重要性的相關報道已經很多, 并且得到了廣泛認可。然而, 據所知尚無有關適用于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如農業(yè)人口居多的南陽市)、在醫(yī)療資源相對薄弱(專業(yè)理療師匱乏甚至沒有)的條件下如何最大程度促進腦梗死幸存者行走功能恢復的研究報道。當前中國農業(yè)人口眾多, 在廣大農村地區(qū)康復資源匱乏, 包括專業(yè)康復醫(yī)師和康復設備。如何使腦梗死幸存者的行走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 成為了醫(yī)務人員關注的焦點。腳踏車功能鍛煉適用于非臥床的腦梗死幸存者。平地行走相對經濟, 尤其適應于康復設備(如腳踏車和自行車測力器)匱乏的廣大農村地區(qū)。本院采用腳踏車和平地行走方式對腦梗死幸存者進行行走功能鍛煉, 取得良好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的患者均來自南陽醫(yī)學高等??茖W校第三附屬醫(yī)院神經科門診腦梗死后遺癥患者。隨機挑選腦梗死后死3~24個月之間, 且為再次梗死, 后遺行走困難。納入標準:患者能夠獨立或沒有陪護情況下獨立行走10 m。總共86例患者符合本研究條件, 其中67例患者(男36例,女31例)在告知后, 同意參加本研究, 并簽署了同意書。7例患者未能堅持12周, 因此本研究數據來自60例患者, 被隨機分為三組, 腳踏車功能鍛煉(treadmill walking exercise training, TWET)組、平地行走功能鍛煉(overground walking exercise training, OWET)組和對照組, 每組20例,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情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的一般情況
表1 三組患者的一般情況
組別例數性別癱瘓肢體平均年齡(歲)平均身高(m)平均體重(kg)腦梗死后時間(月)男女右側左側TWET組2012881263.55±7.721.64±0.0666.15±5.857.30±2.64 OWET組20119101061.65±7.441.66±0.0667.40±7.107.65±2.78對照組2011911961.05±7.591.65±0.0567.65±5.988.10±2.69
1.2 運動功能鍛煉方法 TWET組給予12周的傳統理療和腳踏車功能鍛煉, OWET組給予12周的傳統理療和平地行走功能鍛煉, 對照組僅僅給予12周的傳統理療。三組患者每周給予指導1次。
每天功能鍛煉前所有患者休息10 min后, 測量其心率和血壓。然后, TWET組患者現給予1 h傳統理療后, 再給予25 min腳踏車功能鍛煉;OWET組患者先給予1 h傳統理療后,再給予25 min平地行走功能鍛煉, 對照組僅僅給予1 h傳統理療。腳踏車功能鍛煉前預先測定患者的安全速度;平地行走功能鍛煉以患者自然安全的速度(例如:在治療期間以自己的速度行走), 在15 m×10 m的地面平整的室內進行。訓練結束后檢測每位患者的耐受力狀況。傳統理療康復給與主觀和客觀的思想訓練、體力和平衡力練習。
所有患者在治療期間一直遵醫(yī)囑進行藥物治療, 同時接受本院神經科醫(yī)師的檢查。
1.3 實驗結果采集
1.3.1 10 m獨自步行時間測試 受試者站在15 m長的步行路程場的起點位置, 然后以患者自己的步速開始行走。記錄患者從起點到10 m處所用的時間[13]。時間精確到秒, 測試3次取其平均時間。
1.3.2 6 min行走距離測試 在15 m×10 m的地面平整的方形區(qū)域進行, 患者站在起點處, 用患者自己的步速圍繞著場地行走6 min以內, 依據患者耐受情況而定。記錄患者行走的距離精確到米。
1.3.3 所有患者在訓練開始時、4、8和12周時, 分別進行測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配對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鍛煉前后10 m走時間變化, 三組患者訓練前后獨立行走10 m的時間。在第4周時, TWET組和OWET組患者的獨立行走10 m時間較訓練前明顯減少。TWET組4周時減少(11.84±4.90)% (P<0.001);8周時減少(22.35±6.30)% (P<0.001);12周時減少(33.32±6.90)%(P<0.001)。OWET組4周時減少(12.16±6.23)%(P<0.001);8周時減少(21.23± 7.03)%(P<0.001);12周時減少(28.34±7.70)%(P<0.001)。對照組治療后時間較治療前減少,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鍛煉前后6 min行走距離的變化 三組患者訓練前后6 min行走距離。在第4周時, TWET組和OWET組患者的6 min行走距離較訓練前明顯增加。TWET組4周時增加(10.73±9.41)%(P<0.001);8周時增加(25.90±18.35)% (P<0.001);12周時增加(46.15±26.21)% (P<0.001)。OWET組4周時增加(14.53±20.13)% (P<0.001);8周時增加(20.02± 19.60)%(P<0.001);12周時增加(40.34±23.94)% (P<0.001)。對照組傳統治療前后行走距離增加,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中, 作者評估了運動鍛煉對腦梗死后遺癥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情況。經過12周的功能鍛煉行走時間和行走距離參數都有了改善。本研究采用的鍛煉方法有腳踏車鍛煉和平地行走。研究結果顯示經過12周的功能鍛煉, 患者的行走功能得到了很大提高。TWET組和OWET組的腦梗死后遺癥非臥床患者的行走功能在10 m走時間和6 min行走距離都比開始時有了改善。對照組鍛煉前后的兩項檢測數值較開始時也有改善, 但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過程中所有患者都在遵醫(yī)囑服藥, 因此排除了藥物因素的影響。所有患者都來自南陽市的同一人群, 與對照組相比僅僅是在傳統理療上增加了不同的額外鍛煉。因此, 本研究結果較為客觀反映額外功能鍛煉的作用。
很多研究表明腳踏車和平地運動鍛煉能夠有效減少腦梗死后遺癥導致的肢體運動障礙。正常運動功能的鍛煉, 對正常和腦梗死后遺癥患者都非常重要[6]。本研究表明腦梗死患者在家屬和醫(yī)師監(jiān)督下進行適當的運動鍛煉, 能夠有效的改善行走功能。也有證據表明, 即使是腦梗死后遺癥多年的患者通過功能鍛煉, 能夠重新恢復基本的運動技能。由于腳踏車和平地行走鍛煉涉及重復運動, 這樣可促進腦梗死后遺癥患者鍛煉癱瘓的肢體。這個結果與梗死灶周圍的腦組織可以代償其部分功能的觀點一致。
行走功能的恢復在任何中風康復計劃中都是至關重要的。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缺乏功能鍛煉導致很多功能無法恢復,嚴重影響康復效果。腦梗死后遺癥患者不論臥床與否, 進行運功鍛煉能夠顯著改善其行走功能[7]。有研究表明傳統康復和運動鍛煉能夠協調促進腦梗死后遺癥患者運動功能和心血管功能的改善。腦梗死后遺癥患者恢復行走功能, 生活自理,則可以減少家人的陪護負擔和社會醫(y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
綜上所述, 腦梗死后遺癥患者進行適度的功能鍛煉, 有利于運動功能的恢復。同時也表明腦梗死后遺癥患者在傳統康復治療基礎上, 增加功能鍛煉是非常有必要的。
[1] Lemogoum D, Degaute JP, Bovet P.Stroke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in sub-saharan Africa.Am J Prev Med, 2005,29(5 Suppl 1):95-101.
[2] Nair KP, Taly AB.Stroke rehabilitation :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pproaches.Neurol India, 2002, 50 (Suppl):S85-93.
[3] 陳楊芳.老年中風患者康復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全科醫(yī)學,2009,(9):794-795.
[4] Dombovy ML.Understanding stroke recovery and rehabilitation: current and emerging approaches.Curr Neurol Neurosci Rep, 2004,4(1):31-35.
[5] Ada L, Dean CM, Morris ME.Supported treadmill training to establish walking in non-ambulatory patients early after stroke.BMC Neurol, 2007(7):29.
[6] Brazzelli M, Saunders DH, Greig CA, et al.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for patients with stroke: updated review.Stroke, 2012,43(4):e39-e40.
[7] Hesse S, Bertelt C, Schaffrin A, et al.Restoration of gait in nonambulatory hemiparetic patients by treadmill training with partial body-weight support.Arch Phys Med Rehabil, 1994,75(10):1087-1093.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2.178
2014-10-08]
473000 河南省南陽醫(yī)專三附院外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