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聲海
股外側肌內注射法在疫苗接種中的應用分析
鄧聲海
目的 探討股外側肌內注射法在疫苗接種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接受A群流腦疫苗接種的300例幼兒, 依循隨機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150例。對照組患兒應用上臂三角肌注射法行疫苗注射, 觀察組患兒采用股外側肌內注射法進行疫苗注射。比較兩組患兒臨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注射后患兒家長滿意度。結果 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00%, 觀察組為2.67%,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滿意度為90.00%, 觀察組滿意度為96.67%,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疫苗接種中應用股外側肌內注射法, 不僅可有效降低疫苗接種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還可提升家長滿意度,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股外側肌內注射法;疫苗接種;不良反應
股外側肌內注射法較之于上臂三角肌注射法于臨床中應用較少, 原因大致歸類于兩點:①家長并不接受該種注射方式;②醫(yī)務人員習慣于采用上臂三角肌注射法或臀部進行疫苗接種[1]?;诖搜芯勘尘? 本文旨在探討股外側肌內注射法在疫苗接種中的應用效果, 以為疫苗接種方法的選擇提供參考依據。選取2014年6~9月于本院預防保健科接受A群流腦疫苗接種的幼兒300例, 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9月于本院預防保健科接受A群流腦疫苗接種的300例幼兒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25例,女175例;年齡6個月~6歲, 平均年齡(3.54±0.98)歲。依循隨機原則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150例, 兩組幼兒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幼兒均先行常規(guī)消毒皮膚, 應用A群腦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 國藥準字S10820336, 規(guī)格:按標示量復溶后每瓶2.5 ml/5次人用劑量, 含多糖150 μg。每次人用劑量含多糖不低于30 μg)行疫苗接種。
對照組幼兒取上臂三角肌為肌內注射點, 由家長環(huán)抱住幼兒, 固定其肌內注射側胳膊。觀察組患兒則以股外側肌為肌內注射點, 由家長環(huán)抱住患兒, 手壓注射側小腿。而后固定針栓, 針頭垂直刺入上臂三角肌, 推注藥物。注射完畢之后,囑咐患兒家長等待0.5 h以便觀察患兒臨床反應, 并給予健康教育指導。隨訪1周, 由制定接種人員做好隨訪筆記。告知患兒家長如果隨訪期間存在不適癥狀可隨時電話咨詢或帶患兒前往醫(yī)院進行檢查。
1.3 觀察指標 ①不良反應:隨訪期間, 電話咨詢患兒家長患兒疫苗接種部位是否出現(xiàn)紅腫、硬結、發(fā)熱等不良反應。②滿意度: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 于疫苗注射完畢后, 由專人發(fā)放給患兒家長匿名填寫。調查結果分為滿意和不滿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幼兒臨床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67%, 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00%,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幼兒臨床不良反應比較[n(%)]
2.2 幼兒家長滿意度調查結果 共發(fā)放調查問卷300份,均回收, 回收率100.00%。比較兩組幼兒家長滿意度, 觀察組滿意度為96.67%(145/150), 對照組滿意度90.00%(135/15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 5.3571, P=0.0206<0.05)。
一直以來, 不論是臨床工作的醫(yī)務人員, 抑或是患兒家長均普遍難以接受于患兒大腿前外側行疫苗肌內注射, 特別是一些基層醫(yī)院醫(yī)務人員長期以來多習慣于患兒上臂三角肌或臀部進行疫苗注射。既往便有研究報道顯示[2], 雖然對于成人而言, 于臀部行肌內注射引發(fā)坐骨神經損傷的案例較為少見, 但是小兒群體中卻經常發(fā)生。而且疫苗接種患兒年齡跨度較大, 個體差異明顯, 機體脂肪層及肌肉的厚薄均存在顯著區(qū)別。若注射時針刺深度不足則可導致藥物吸收不完全,若針刺穿透肌層, 輕者引發(fā)疼痛, 重者可能會造成機體組織、神經或血管受損, 導致局部感染。至于將上臂三角肌作為疫苗接種注射點, 對于嬰幼兒顯然不可取。嬰幼兒上臂三角肌并未發(fā)育成熟, 故而注射點不易確定, 如若接種位置選擇不當, 則可能會引發(fā)腋下淋巴結膿腫, 抑或導致接種部位并發(fā)不良反應。
疫苗接種之所以選擇肌內注射的方式, 緣于肌肉血供豐富, 利于藥物快速地充分吸收。但是顯然上述兩種方式均存在一定的劣勢。曾有學者提議[3], 對于嬰幼兒及瘦弱兒童可采用股外側肌內注射法。一方面, 股外側肌肌內注射區(qū)域范圍大, 適宜長期的肌內注射。另一方面, 股外側中段并無大血管走行, 無粗大而恒定的血管神經束穿經, 注射區(qū)易于暴露, 方便肌內注射操作?,F(xiàn)階段, 多數(shù)發(fā)達國家臨床醫(yī)學應用股外側肌內注射法以進行疫苗接種, 而大部分的進口疫苗說明書指明, 對于2歲以下嬰幼兒, 疫苗接種部位為大腿外側, 由此可見, 股外側肌內注射法于疫苗接種的應用為一種新趨勢。
本次研究過程中, 觀察組患兒采用股外側肌內注射法行疫苗接種, 對照組則應用傳統(tǒng)的上臂三角肌注射法。結果顯示, 觀察組疫苗接種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比較兩組患兒家屬疫苗接種滿意度, 觀察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 股外側肌內注射法在疫苗接種中的應用, 不僅可以降低疫苗接種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還可提升家長滿意度, 具有臨床推廣意義。
[1] 謝桂香, 梁艷金, 謝美興, 等.股外側肌肉注射法在疫苗接種中的應用觀察.現(xiàn)代醫(yī)院, 2010, 10(11):87-88.
[2] 謝桂香, 梁艷金, 謝美興, 等.嬰幼兒預防接種部位的選擇.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 2011, 17(1):117-119.
[3] 陳麗青, 陸燕, 張紅梅, 等.嬰幼兒不同部位接種7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及分析.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 2014, 28(4):52-5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8.181
2015-02-28]
510620 廣州市天河區(qū)林和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