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巖,程坤鵬,張 強,林鳳武*
(1.吉林大學第二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吉林長春130041;2.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胸外科;3.吉林大學第四醫(yī)院胸外科)
血糖變異在代謝綜合征患者和正常人群中的臨床比較研究
趙 巖1,程坤鵬2,張 強3,林鳳武2*
(1.吉林大學第二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吉林長春130041;2.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胸外科;3.吉林大學第四醫(yī)院胸外科)
有文獻報道[1,2],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血糖變異(Glucose Variability,GV)升高,急性高血糖能降低糖尿病患者腦血管反應性。但目前尚無文獻報道非糖尿病代謝綜合征患者是否存在血糖變異升高。因此,本研究通過高血糖鉗夾實驗,比較正常健康人群和非糖尿病代謝綜合征患者的血糖變異。
1.1 研究對象
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期間共納入20名非糖尿病代謝綜合征患者(實驗組),及19名健康人群(對照組)。實驗取得了所有患者書面同意,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研究對象均接受糖耐量實驗(OGTT)以排出糖尿病。為避免藥物干擾,在實驗前1周所有研究對象停止服用治療高血壓或高血脂的藥物,采集并比較研究對象基礎生理指標。
1.2 實驗設計
對兩組研究對象進行高血糖鉗夾實驗,并在實驗開始前、實驗60分鐘和實驗120分鐘測定兩組患者的腦血管反應性。高血糖鉗夾實驗是對空腹的研究對象上肢靜脈埋管,持續(xù)輸注20%的葡萄糖溶液,通過負反饋調(diào)節(jié)機制使血糖始終維持在較基礎血糖升高7.0mmol/L的水平。實驗在禁食一夜(12小時)后的早上8點進行,持續(xù)180分鐘。實驗房間安靜、室溫控制在22℃-24℃。前60分鐘建立基線,檢測基礎腦血管反應性,隨后120分鐘對研究人群進行高血糖鉗夾實驗[3]??刂蒲歉哂诨A血糖約7.0mmol/L。約每5分鐘測1次血糖。
實驗中以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MAGE)作為血糖變異的參數(shù),通過血糖監(jiān)測系統(tǒng)的數(shù)據(jù)計算[4]。血糖變異是指血糖在單位時間內(nèi)的波動變化,反應機體對血糖變化的控制水平。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Student't檢驗(Student's t test)用于比較組間計量數(shù)據(jù),卡方檢驗用于比較計數(shù)數(shù)據(jù)。P<0.05被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所有的數(shù)據(jù)分析通過SPSS 20.0軟件完成。
2.1 兩組患者分析
實驗組患者的體重指數(shù)、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24h收縮壓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01),年齡、性別、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24小時舒張壓無明顯差異。見表1。
2.2 兩組血糖變異的分析
實驗組血糖變異(2.59±0.14)顯著高于對照組血糖變異(1.29±0.12),P值<0.001。見表1。
最近文獻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變異(Glucose Variability,GV)升高[5],并與內(nèi)皮細胞損傷有關,能降低糖尿病患者腦血管反應性[6]。但目前尚無資料報道非糖尿病代謝綜合征患者是否存在血糖變異升高。為明確該問題,本研究通過比較非糖尿病代謝綜合征患者和正常對照組的血糖變異,發(fā)現(xiàn)代謝綜合征組的血糖變異明顯升高。
代謝綜合征組血糖變異的相關指數(shù)均增高。在代謝綜合征患者中,血糖變化平均幅度與2小時后的高血糖的血管反應性降低有統(tǒng)計關聯(lián)性,而在對照組則未觀察到這種關聯(lián)性。原因可能是對照組調(diào)節(jié)血糖變異的正常機制健全,急性高血糖導致的血糖變異MAGE非常低,因此在對照組缺乏關聯(lián)性。Buscemi等人[7]已證實,在患有代謝綜合征的糖尿病患者中血糖變異可損傷內(nèi)皮細胞功能。
本研究揭示代謝綜合征患者血糖變異較正常人群高。這個發(fā)現(xiàn)提示,血糖變異對內(nèi)皮細胞有早期的、直接的影響。代謝綜合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血糖變異升高,很可能發(fā)生腦血管反應性降低,是腦血管事件風險因素之一[8-10]。這提示我們,對于代謝綜合征患者要預防日常生活中應激性血糖升高,減少不良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的幾率。
本研究尚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這不是一個隨機對照實驗,在循證醫(yī)學上尚需進一步實驗證實;其次我們分析血糖變異會引起腦血管舒張反應性降低與大腦損傷的早期發(fā)病機制有關,是腦血管事件危險因素之一,但具體發(fā)病機制仍有待研究。
總之,本研究證實非糖尿病代謝綜合征患者存在血糖變異升高,是腦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之一。
表1 兩組研究對象的數(shù)據(jù)比較
[1]喻 明,周 健,周逸常,等.動態(tài)評估2型糖尿病患者與正常人血糖水平漂移變化的差異[J].中國臨床康復,2005,(23):233.
[2]Di Flaviani A,Picconi F,Di Stefano P,et al.Impact of glycemic and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on surrogate measures of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type 2diabetic patients[J].Diabetes Care,2011,34(7):1605.
[3]朱 敏,賈偉平,包玉倩.高葡萄糖鉗夾技術的建立[J].中華糖尿病雜志,2004,(01):23.
[4]Picconi F,Di Flaviani A,Malandrucco I,et al.Impact of glycemic variability o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beyond glycated hemoglobin.Evidence and clinical perspectives[J].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2012,22(9):691.
[5]Ringelstein EB,Van Eyck S,Mertens I.Evaluation of cerebral vasomotor reactivity by various vasodilating stimuli:comparison of CO2to acetazolamide[J].J Cereb Blood Flow Metab,1992,12(1):162.
[6]Silvestrini M,Vernieri F,Pasqualetti P,et al.Impaired cerebral vasoreactivity and risk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a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J].JAMA,2000,283(16):2122.
[7]Buscemi S,Re A,Batsis JA,et al.Glycaemic variability using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and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in Type 2diabetes[J].Diabet Med,2010,27:872.
[8]趙慶春,趙金惠,趙 真.經(jīng)顱彩色雙功超聲評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腦血管反應性[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08,(05):406.
[9]陳予東,石 進.腦血管儲備力檢測方法的比較[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4):382.
[10]Cipolla MJ,Porter JM,Osol G.High glucose concentrations dilate cerebral arteries and diminish myogenic tone through an endothelial mechanism[J].Stroke,1997,28:405.
2014-04-25)
1007-4287(2015)09-1553-02
*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