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冬
全球化是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征。經過世紀之交高歌猛進階段后,全球化進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領域的步伐開始放緩,以至于一些人開始擔心全球化中斷、“去全球化”趨勢明顯。的確,2008年從美國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發(fā)生在西亞北非的“阿拉伯之春”,利用網絡在全球招募恐怖分子的“伊斯蘭國”,以及各國對互聯(lián)網的管制等各類事件,充分展示了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后果。
是否如一些人擔心的那樣,全球化被各種“去全球化”的力量拖曳著進入低谷期呢?這種認識過于悲觀,忽視了全球化作為一種歷史進程已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中形成基本面,并且成為社會認知的重要維度。經過20多年的快速全面發(fā)展,全球化現(xiàn)在進入了一個保持穩(wěn)定發(fā)展的時期即“平臺期”,盡管發(fā)展速度趨緩,熱點難點問題凸顯,但是水平更高,范圍更廣,程度更深,孕育著突破。
處于平臺期的全球化有三個基本特點:首先,全球化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正在適應全球化帶來的變化。如果說全球化在上世紀末期屬于學術討論的熱點,體現(xiàn)潮流的標志,那么現(xiàn)在全球化已成為人們認識和思考問題的坐標,交往活動的一般形式?;ヂ?lián)網信息的傳播、商品的全球流動、普通人的跨國交流等使人類真正住進了“地球村”,以氣候變化、恐怖主義威脅等為代表的全球風險使人們有了切身的“唇齒相依”感。
其次,全球化進入了全面治理時期,國家的作用又凸顯出來。由于全球化造成的負面影響顯性化,加強全球治理已成共識。這種共識超越了對經濟全球化持放任態(tài)度的“華盛頓共識”,也推動了各領域中治理機制的加速建設。一方面國際和全球層面上的治理機制形式上不斷完善,效果也在提升,另一方面各國政府對于改進治理也更為自覺,不僅主動參與全球治理,而且更加重視國內深受全球化影響領域的治理,并加強相互間的交流與合作。比如各國都認為應該加強互聯(lián)網這個新領域的治理。
第三,全球化中多極力量更趨平衡,但基本結構并沒有改變。多極化是全球政治長期以來的發(fā)展趨勢。當下的全球化參與者更為多元化,有政府、跨國公司、各類社會組織以及個人,但是國家在全球化進程的地位并沒有被取代,甚至沒有削弱。而在各國力量對比上,盡管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綜合實力在提升,但是美國的影響力依然領先,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與廣大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并沒有實質性縮小。
在全球化的平臺期,已經發(fā)生的變化和并未發(fā)生的改變同時存在著,并且交織互動,持續(xù)相當長時期,直到相應的條件成熟,產生更大的質變。這個過程也恰逢中國實現(xiàn)“兩個百年目標”時期,因此如何認識這個時期,定位自己的位置,對于中國來說至關重要。
在全球化的平臺期,中國面臨三個重要任務:首先,如何維護一個有利于中國發(fā)展轉型的全球局面。其次,如何實現(xiàn)國內經濟社會轉型與全球轉型的良性互動。第三,如何更有效地推動全球化走出平臺期,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要完成這三個重要任務,需要冷靜思考、認真謀劃,關鍵是根據(jù)中國自身的綜合實力和發(fā)展愿景,把握好國內轉型與全球轉型之間的互動過程,更加創(chuàng)造性地塑造中國與全球化的關系。在這方面,需要更廣泛深入的討論、更切實的行動以及更有效的知識建構?!?/p>
(作者是中央編譯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