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生活過,就會有痕跡,就會想留下痕跡。司馬遷忍辱茍活求顯名于身后,文天祥舍生取義思“丹心照汗青”。但人活著,不能只為留下痕跡。人生如果一味汲汲以求,蠅營狗茍,非得爭個你低我高,非得圖個你富我貴,那境界就低了。
古人云“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可知“明志”前必先學會淡然,靜如秋水;“致遠”也需波瀾不驚,朗如明月。人生的大好境界,不在于刻意去創(chuàng)造別人眼中的痕跡,而在于自己曾經(jīng)經(jīng)歷、曾經(jīng)投入、曾經(jīng)感動。
南北朝一學者陸澄,為了讀書而“讀書”。他能將《易經(jīng)》背得滾瓜爛熟,卻一點也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他也想要像文人墨客般出口成章,示于天下,但眼界過低,不能通過讀書使自己優(yōu)秀。而“好讀書,不求甚解”的陶淵明卻“每有會意,則欣然忘食”,他享受讀書的過程,品味書中滋味,這使他變得獨特,反倒流芳百世。
“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但我已經(jīng)飛過?!蔽覀儾挥迷诤跏欠窳粝潞圹E,因為付出的努力不一定要別人看到,但我們需要知道飛過的滋味。因為,飛過不是經(jīng)過,不是路過,而是真正由自己去嘗試、去突破的過程。
左思的《三都賦》是千古名篇,但左思卻是個也許讓人一見就不快的丑八怪,甚至他父親也斥其愚蠢。他創(chuàng)作《三都賦》時遭受了眾人恥笑,才子陸機揚言左思的書只會被他拿來蓋酒壇子。我們看不見左思的艱辛,看不見他飛過的或許有些笨拙的身影,但后來《三都賦》名揚天下,一時“洛陽紙貴”,左思的名作代代流傳,偉大人格為后人傳頌。的確,我們知道他曾飛翔過。
法國作家司湯達的墓碑上刻著幾個字:活過,愛過,寫過。其實人生何必強求期頤之年,何必強求青史留名?有過痛、有過樂、有過苦、有過甜,關心過一些人、被一些人關心過,這便是難忘的一生。愛了何必定求婚姻,曾經(jīng)刻骨銘心、真心付出便已足夠;寫了,又何必萬人矚目,“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只為把心寫下。
同樣,奮斗何必定求結果?做好自己,做好現(xiàn)在,享受付出,享受過程,便已足夠。這樣,我們就可以說:“我已‘飛過!”而我們努力奮斗的故事,或許會在一些人心中留下些許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