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小虎
天一生水
文 /周小虎
在一個地方居住久了,就會與它相融,那里的天,那里的水,那里的田野,那里的四季變化都會在不知不覺中融入自己的生活;習慣了每天抬頭是天,低頭是水的生活,“天與水”不知不覺成為我身邊一道最普通的風景,漸漸忘記我生活的這個美麗城市名叫天水,它像是位柔情女子,有一種詩意的憂傷。我常常想起云丹久美演唱的《天水》,“在離天很近的地方,古老的故事在傳唱,大地灣八千年天,卦臺山甘露水,盤古開天地,女媧又補天……”歌聲勾住我的魂魄,促使我每有閑暇便獨自背著背包漫步在城市的角落,體會這個水天相接的地方帶給我的快樂。
甘肅省天水是座不大的城,被天水人稱為南山的天靖山和稱為北山的慧音山緊緊夾住,天水古城也因之呈帶狀,自東向西延展;東關(guān)城、大城、中城、西關(guān)城和伏羲城依次有序展開,一條與藉(天水人讀xi)河并列的主干道貫通五城,使五城緊密相連,形成了“五城相連,一水中軸”的城市格局。
伏羲城是老天水人最常去的地方。歷史的車輪在時光的車道上飛馳而過,三百多年歷史的伏羲城卻得以幸存,裝載著歷史的故事,經(jīng)歷著歷史的風雨。細細密密地述說著老天水的舊事和今事的伏羲城,恍惚著天水今天的身影。走過高大的牌坊,行走在伏羲城的大地上,街是明代的街,房是明代的房,兩邊古色古香的店鋪讓你穿越到了古代。
伏羲城,這個集中展現(xiàn)天水人原生態(tài)生活、精神面貌的地方,讓生活在這里的每一個人過得無欲、無求,卻胸懷夢想,以至我上班時總愛舍近求遠繞道伏羲城再去單位。早晨與“泥人趙”相遇時,這位已近花甲之年的藝術(shù)家也總是在忙忙碌碌地收拾工具、準備開張?!澳嗳粟w”是一個手法嫻熟的藝術(shù)家,捏制的泥人個個逼真酷肖。經(jīng)過幾十年的辛勤工作,他以天水文化元素創(chuàng)作的一萬多件獨具一格的作品蜚聲四海,天水人親切地送給他一個昵稱:泥人趙。據(jù)“泥人趙”說,他的藝術(shù)靈感都來自“人宗爺”。
“泥人趙”說的“人宗爺”就是伏羲,“人宗爺”是天水人對伏羲的獨有叫法。位列“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伏羲人頭蛇身,傳說在上古時期,其母“華胥氏” 在天水踩在一個巨大的腳印上,懷孕十二年后才生的;伏羲一畫開天,肇啟華夏文明的曙光,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在“泥人趙”的小店不遠處有一個全國規(guī)模最大的伏羲廟,稱為“華夏第一廟”,廟里主要供奉的是伏羲的圣像。中國有兩個伏羲廟,一個在天水,一個在臺灣。這個伏羲廟始建于明朝,廟內(nèi)是按八卦布局而建的宮殿式建筑,院內(nèi)種植了象征伏羲六十四卦的64株古柏,被稱為“卦柏”,現(xiàn)在存活的37棵搖搖欲墜,看了讓人感慨、惋惜。
距伏羲廟不到20公里的卦臺山,相傳是伏羲始創(chuàng)八卦的地方,當年伏羲坐在卦臺山山頂?shù)姆中氖涎鲇^天象、俯察地理,聽鳥鳴山澗;古老的渭河在眼前宛轉(zhuǎn)而過,把三陽川(取三陽開泰之意)谷地分割成陰陽魚模樣。這幅天然展現(xiàn)的太極圖,使伏羲豁然開悟,演繹創(chuàng)造出先天八卦。伏羲部落從天水出發(fā)東進,一路汲取各部落圖騰特點,創(chuàng)造出中華民族的圖騰“龍”。伏羲是龍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伏羲的出生地天水是龍文化的發(fā)源地,故天水也有“龍城”之稱。
正月十六相傳是伏羲的誕辰,每逢這天,天水市民不分男女老少全城出動,自發(fā)到伏羲廟祭奠“人宗爺”,有病的人將用紅紙做的小人貼在“卦柏”上,然后點燃“艾”附在小人身上灸,據(jù)說可以醫(yī)治百病。“艾”獨特的香味彌漫于殿宇之間,使本來莊重的伏羲廟更多了幾分神秘。每年夏至是伏羲廟和卦臺山最熱鬧的時候,這天海內(nèi)外炎黃子孫齊聚隴上,拜謁心中的圣地,朝覲祖先,尋根問祖。在伏羲廟的后院立著一塊碑,上書“羲皇故里”四個大字,這是1992年江澤民同志視察天水時親筆題寫的。
女媧是伏羲的妹妹,也是一位與伏羲齊名的始祖。她補天救世濟民,制婚嫁,結(jié)網(wǎng)罟,受到了中華兒女敬仰。在天水流傳著這對兄妹夫妻結(jié)合繁衍人類的故事。
去藉河邊漫步,是大多數(shù)天水人晚飯后的選擇,自然也是我多數(shù)時候的選擇。選擇藉河不僅僅因為它離家近,更因為是帶著休閑心情去,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傍晚時分,即將拉下一天帷幕的藉河岸邊常常是一望無際的花海。一年四季,除了冬季,足足有三季能感受到一場場花事,春雪剛消融時綻放的迎春花,百花爭艷中嶄露頭角的桃花,雪白如雪的梨花,象征愛情的玉蘭花,彌漫著清香的櫻花……而那些漫步河岸邊的嬌俏可人少女,更是為藉河美景錦上添花。人們紛紛在陶醉中尋找各種欣賞角度,然后用相機定格這種自然之美,也自然成了天水人的享受。
藉河岸邊屹立著“華夏淵源”的石碑,上刻有溯源天水來歷的文字,為我揭開了天水神秘的面紗;不到千字的碑文上,赫然寫著,《水經(jīng)注》上載:“上邽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龍出,風雨隨之,故漢武帝改為天水郡?!薄肚刂葜尽酚涊d:“郡前有湖,冬夏無增減,故有天水之名。”而游走在河堤邊的天水人,更多地認為天水之名來源于天水家喻戶曉的“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
很早很早以前的天水,不叫“天水”,叫上邽。有一年大旱,田地龜裂,民不聊生。一天夜里,天上雷聲大起,地面飛沙夾雜著走石;突然,一聲巨響之后,大地裂了一道大口,同時,天上倒下一股粗粗的河水,剛好注入其間,遂成一湖。這湖水質(zhì)純凈,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瀅然”,人們都說這湖與天河相通,后來,把剛建的郡起名天水郡,才有天水之說。也許“天河注水”這個傳說,也說明不了什么,畢竟是個傳說。但這塊土地,似乎注定在創(chuàng)世之初即不平凡。
在天水,除了可以在有風的日子到伏羲廟去享受柏樹的蔭護,還可以在無風的日子到藉河邊去體驗湖光水色的炫目,到南山南郭寺,燃一炷香,在晨鐘暮鼓、竹影橫斜中,細細端詳門楹的對聯(lián)。
跨進南郭寺的大門,正殿的橫匾上懸掛著米芾書寫的“第一山”三個字,繞過前殿,后院豁然開朗,種滿了竹子,包括杜甫的《南郭寺》詩在內(nèi)的幾十首詩鐫刻在竹林里一欄長長的石碑上。
公元759年,杜甫帶全家來到古秦州,游完南郭寺后寫道:“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詩中的“老樹”指的是南郭寺里被譽為“春秋古柏”的柏樹,樹齡已有2500年,被全國園林界公認為“中國園林古柏之最”。該樹分叉中間又長出一株枝繁葉茂的小葉樸樹,是寄生在古柏朽樹洞中的“樹中樹”,人們戲稱為“爺抱孫”。天水這個本來和水有關(guān)的城市,應(yīng)該是濕漉漉的,可惜杜詩中的北流泉,后來干枯成了一眼井,到了現(xiàn)在,就連這一小眼井也找不到了。
與南郭寺遙遙相望的是北山的玉泉觀,因山上有一汪清甜透腦的瑩瑩碧水而得名。玉泉旁的神仙洞崖邊生長著一株稱“側(cè)柏”的柏樹。此柏樹是南宋著名道士丘處機親手栽植,形態(tài)獨特,主干挺拔,懸根露爪,樹齡已有千年,根莖交織,形若女人發(fā)辮,故又名“辮柏”。
天水,我的故鄉(xiāng),曾經(jīng)邂逅過一場場悲壯的故事;一個從誕生之日起就與眾不同的地方。難怪,著名記者范長江評價道:“甘肅人說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說到蘇杭一樣,認為是風景優(yōu)美,生產(chǎn)富饒,人物秀麗的地方?!边@是對天水的一個最好注腳,我也以我是天水人而自豪。(責任編輯/吳曦 設(shè)計/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