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樹立正確的愛國觀念,理性愛國,是當代大學生的必修課程;闡述大學生理性愛國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對大學生進行理性愛國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理性愛國 ?教育 ?引導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2C-0012-02
愛國主義,是一個個人或一個集體對于其祖國的一種熱愛、尊重、支持的思想。愛國主義既是一種情懷,同時也會體現(xiàn)在人們的行為、思想上。堅持愛國主義的人不但會從情感上熱愛自己的國家,同時也會通過實際行動捍衛(wèi)祖國尊嚴、利益,并積極為國家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因此,必須培養(yǎng)每個公民的愛國意識,從而形成祖國與人民利益的堅固保障。
一、進行理性愛國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國,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品質之一,是民族靈魂的崇高體現(xiàn)。自古以來,便有萬千愛國志士將自己一腔熱血投入到對祖國的熱愛之中。秋瑾曾寫下“頭顱肯使閑中老?祖國寧甘劫后灰?無限傷心家國恨,長歌慷慨莫徘徊”的詞賦;陸游曾在詞中寫下“一寸赤心惟報國”名句;當代作家巴金也曾說到“每個人應該遵守生之法則,把個人的命運聯(lián)系在民族的命運上,將個人的生存放在群體的生存里”。這些愛國主義詞句無不體現(xiàn)出中華兒女對祖國的一腔熱愛之情,并為后人傳誦至今。
如今,在我國大學生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代,終將成為國家未來建設的中堅力量。同樣,大學生也是愛國主義有力的傳承者?!吧倌陱妱t國強”,只有大學生樹立起強烈的愛國情感才有可能成為祖國利益與尊嚴的有力保障。
然而,僅僅建立起愛國主義思想并不意味著可以正確維護祖國與人民的利益。由于大學生正處于血氣方剛的年紀,容易受一時的情緒以及外來輿論導向所左右,從而做出偏激的愛國行為。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地曾發(fā)生多起大學生盲目“愛國”事件,部分甚至釀成慘痛的悲劇。2012年9月,由于我國與日本就釣魚島主權問題發(fā)生沖突,從而引起了大學生反日高潮。在北京、上海、沈陽、濟南等地,大學生自發(fā)形成抗議日本右翼分子的游行隊伍,在對日本政府提出抗議的同時對周邊日貨商店、日產汽車進行打砸。這一行為看似在捍衛(wèi)中國主權,充滿血性,然而事實上卻給大量無辜的中國公民造成嚴重損失。據(jù)相關部門統(tǒng)計,截至2012年9月15日,全國抗日大學生共砸毀國內日產汽車1900多輛,打傷我國所謂“親日”公民50余人,甚至出現(xiàn)“輪奸17歲少女”等嚴重惡性事故。通過理性的反思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所謂“愛國”行為非但不能對捍衛(wèi)祖國權益作出多大貢獻,反而嚴重侵犯了我國公民的合法利益。此類“愛國”行為是魯莽的、極不可取的。
為避免此類悲劇的再次發(fā)生,理性愛國已成為當代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社會必須對大學生的愛國教育投入足夠的關注,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理性的愛國觀,通過合理的方式抒發(fā)自己的愛國情感,從而為捍衛(wèi)祖國、人民的利益作出貢獻。
二、大學生理性愛國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理性愛國教育在政治角度的體現(xiàn)
要正確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理性的愛國主義觀念,首先應幫助其形成正確的政治立場,自覺維護國家的各項制度、政策等,否則,便很可能在學生中間產生不健全的愛國主義觀點,甚至出現(xiàn)極端的錯誤“愛國行為”。例如在“反對臺獨”的輿論驅使之下,許多缺乏愛國理性的大學生出現(xiàn)了排斥身邊臺灣同胞的行為,嚴重損害了我國臺灣同胞的利益,并為兩岸實現(xiàn)真正統(tǒng)一造成了惡劣的影響,是一種極端的、錯誤的“愛國行為”。因此,相關教育者應注重在對大學生進行理性愛國教育時,幫助學生理解愛國主義在政治角度的真正內涵,即維護祖國統(tǒng)一,堅持黨的領導,以國家利益為重,維護民族團結,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并正確處理個人與國家的矛盾。
(二)理性愛國教育在經濟角度的體現(xiàn)
經濟發(fā)展是國家興旺發(fā)達、人民安居樂業(yè)的保障。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理性愛國教育時,亦應從經濟角度出發(fā),教會學生理性、客觀應對現(xiàn)實問題。2012年,我國與日本關于釣魚島的爭端問題引起了大量大學生抗日情緒的又一次高漲,并引發(fā)了多起“抵制日貨”活動。然而這種盲目抵制的行為非但不能為解決中日問題作出貢獻,反而不利于我國對外貿易的發(fā)展。因此,教育者有義務引導大學生學會理性應對此類問題,時刻不忘以發(fā)展我國經濟作為主要方向,從祖國經濟發(fā)展角度處理問題。
(三)理性愛國教育在文化角度的體現(xiàn)
作為具有強烈愛國主義情懷的當代大學生而言,熱愛祖國便同時意味著熱愛自己國家的文化,并樂于繼承與發(fā)揚。然而,熱愛祖國文化必須采取適當?shù)姆绞?,盲目的愛非但不能傳承我國文化,反而很可能阻礙中華文化的發(fā)揚。在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理性愛國教育時,應幫助其意識到熱愛祖國的文化應該做到既不崇洋媚外,亦不盲目排外。只有這樣,方能做到在繼承中華文化的同時,積極向別國學習,最終實現(xiàn)祖國文化的不斷創(chuàng)新以及更好的傳承。
三、大學生理性愛國教育的主要途徑
(一)提高教師素質,打造高水準愛國主義教育團隊
學生所學到的各項知識、以及出現(xiàn)問題時所選擇的應對辦法,大多源自于教師的指導,因此只有教師素質提高了,才能實現(xiàn)教育水平的提升。在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如果教師素質不高,則很可能出現(xiàn)教育模式不科學、教學思路不準確,故而學生不能很好地樹立起理性的愛國主義思想。為此,在開展大學生理性愛國教育之前先打造一支優(yōu)秀的教育團隊,在此基礎上開展愛國教育,是提升學生理性愛國素質的前提工作,是開展理性愛國教育的基礎。
此外,對于學生出現(xiàn)的非理性愛國行為,教師也有義務進行有效的預防,并在出現(xiàn)征兆時及時制止。大學校園里,教師是與學生接觸最為密切的群體,其有責任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并在必要時開展相關的心理疏導。這便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業(yè)務素質,能夠做到深入了解學生動態(tài),并在學生中建立一定的威信,在釀成惡果前發(fā)現(xiàn)學生中存在的盲目“愛國”苗頭,同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時予以制止。
例如在2011年11月發(fā)生的菲律賓強占我國南海島嶼事件,北京、深圳等地大學生自發(fā)形成抗議組織走上街道進行游行示威,反對菲律賓侵犯我國主權的行為。由于大學生自發(fā)形成的示威游行隊伍缺乏組織性、合法性,非但未加速實現(xiàn)菲律賓侵占南海島嶼事件的解決,反而造成了其所在城市的交通擁堵,并影響了周邊地區(qū)公民的正常生活,是一種盲目的、得不償失的“愛國”行為。若教師能夠在早期發(fā)現(xiàn)學生自發(fā)組織游行的苗頭,及時進行安撫并教育學生采取更為合理的愛國行動,則可以避免事故的發(fā)生。
(二)以思想教育課堂為主要渠道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
目前,國內各高校已全部開設思想道德教育課程,旨在通過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引導其形成正確、理性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愛國主義教育是大學思想教育課中的一項重點內容。
由于當代大學生大多正處于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此時,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引導,可以有效幫助其形成對生活、世界的科學、理性的認識。通過思想教育課,教師可以通過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向學生講述我國的政治立場、經濟發(fā)展及文化狀況,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國家方方面面的發(fā)展狀況,并逐步形成對祖國發(fā)展的認同感,從而樹立起科學的愛國主義情懷。授課過程中,教師應盡量豐富課堂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等先進的授課技術對學生進行課堂內容的講解,幫助學生從多角度全面地對自己的祖國進行認識,并旁征博引,警惕學生因不理性愛國行為而導致的不良后果,從而培養(yǎng)學生形成理性的愛國思想。
(三)順應時代潮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實現(xiàn)理性愛國教育引導
目前社會,網絡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于目前所要開展的大學生理性愛國主義教育而言,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對學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同時也可能由于引導不慎而對學生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隨著網絡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其已逐漸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獲取信息最為主要的途徑之一。倘若網絡信息不可靠,或存在錯誤引導、煽動負面情緒等現(xiàn)象,則很可能對大學生的愛國行為形成錯誤導向。因此,有關部門必須不斷凈化網絡環(huán)境,同時,通過建立優(yōu)秀的信息傳播網站廣泛傳播科學的愛國理念,從而對培養(yǎng)大學生理性愛國思想產生十分積極的作用。如今,許多傳統(tǒng)傳播媒體均已逐步建成了網絡客戶端,并通過其不斷傳播實時信息、國家動態(tài)以及多種正能量,相關教育者應積極呼吁大學生關注此類網站,從中獲取正面信息,加深對于國家、社會的了解,逐步形成理性、科學的愛國情懷。
總之,當代大學生作為愛國主義建設的核心群體,是捍衛(wèi)祖國利益、促進國家發(fā)展最強有力的力量之一。然而若是大學生愛國思想過于偏激,愛國行為有失穩(wěn)妥,則極易給社會造成十分嚴重的惡性后果。因此,必須通過科學手段,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愛國思想,引導大學生理性愛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祖國的尊嚴、利益得到維護,同時為國家的不斷發(fā)展與長治久安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晗.大學生理性愛國教育研究[D].鄭州大學,2010
[2]向緒偉.引導大學生理性愛國的現(xiàn)實與實踐[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13(1)
[3]陳小芳.大學生理性愛國教育芻議[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1)
【基金項目】2013年廣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2013SZ044)
【作者簡介】姚國聯(lián)(1963- ?),男,江蘇丹陽人,廣西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工處副處長,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道德 。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