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英
我是70后,兄妹三人在父母的呵護下,童年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記得家里有一臺腳踏式縫紉機,是父親托人從天津買回來的。就是這么一臺極為普通的機器,在我記憶中卻是最溫暖的。
母親勤勞樸實、心靈手巧,做得一手好針線活兒,縫紉活干得更是無比精致。一家人的衣服,從夏天的襯衣、冬天的棉襖到過年的新衣,都是母親買來布料,按照家人的身材裁剪,用縫紉機一件件親手縫制。那時的條件,一年當中能穿上兩件新衣服已經(jīng)是很奢侈了。有時,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向小朋友炫耀,讓他們羨慕,卻真難理解母親的勞累。母親白天在街道小廠做臨時工,為一家人做飯,只有晚上,才是她做縫紉機活的時候。那時我還年幼,對母親很依賴,經(jīng)常圍在母親旁,纏著她一邊做活一邊玩。很多次,在我睡著后,又被縫紉機的“咔嗒咔嗒”聲吵醒,睜眼一看,母親把燈泡拉到縫紉機前,在昏黃的燈光下,身體伏在縫紉機上踩動踏板,雙手拉動著布料,低著頭仔細地縫制著衣服。這個畫面,深深定格在了我的腦海里,至今清晰如昨!在那段歲月里,母親用她的雙手為我們換來一個幸福的童年……
鄰居們知道我家里有縫紉機,也都拿來布料或零活讓母親做,她也熱情幫忙從未拒絕過。后來,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大家都能買到各式各樣的衣服,母親只是偶爾用它做點小活。但是每隔一段時間,母親仍然會打開縫紉機,給它上油保養(yǎng),卸下零部件細心擦拭。那時我還年幼,雖然把這一切看在眼里,卻不懂得那是一種怎樣的情感。直到長大成人后才明白,那是因為它陪伴了母親的整個青春歲月,傾注了母親太多的情感吧。后來,母親不去廠里上班了,她就接下活在家做,掙微薄的加工費,媽媽靠著那臺縫紉機,每天不停地忙碌,堅持干了差不多10年。既補貼了家用,又讓我們姊妹學到了勤勞持家的道理。漸漸地,母親上了年紀,眼睛花了,縫紉機就被擱置在角落里。過了很多年,母親依然不舍得把它丟棄,逢年過節(jié),還是一遍遍擦拭得干干凈凈,那臺縫紉機陪伴了她近40年!
1998年12月2日,是我一生中刻骨銘心的日子,這一天,年僅62歲的母親,在與骨癌病魔抗爭了一年后病逝,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疾∑陂g,堅強的母親從不讓我們請假在家照顧她。就在她人生的最后40天里,我放下一切,幾乎寸步不離陪伴在她身邊。母親走后,我把她安葬在離家不遠的皋蘭山松鶴園公墓。雖然母親離開我們16年了,但,我從未感覺她離去。母親操勞的一生,以及她堅強、善良的品德,留給我太多的傳承和記憶!如今,那臺縫紉機仍然靜靜地擺放在房間一隅,盡管已經(jīng)派不上用場,我卻依然保留著它,就讓它成為我懷念母親的寄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