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王鑫
云中漫步太白山
文·圖/王鑫
海拔3767.2米的太白山,不僅是秦嶺山脈主峰,也是中國大陸青藏高原以東第一高峰,更是長江與黃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被譽為“中國人的中央國家公園”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鼻貛X東西綿延千余公里,《周易》稱其為“中國的龍脈”,是中國南北地理、氣候的分界線,也是黃河、長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更是中國山水人文的集大成者,堪稱“中國人的中央國家公園”。如果把秦嶺的山峰海拔高度標(biāo)出來,你就會發(fā)現(xiàn),綿延千里的秦嶺呈現(xiàn)一種南緩北陡的形態(tài)。它的山峰好像一層層起伏的波浪,從南向北一浪高過一浪,最后在太白山達到高潮。其中最高的一朵浪花,就是太白山的主峰——海拔3767.2米的拔仙臺。登頂其上,就仿佛漫步云中,“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不經(jīng)意間,就飄飄然羽化而登仙了。
從下板寺到上板寺的木質(zhì)棧道。半山腰的紅松枝繁葉茂,春林初盛,春風(fēng)十里
位于陜西省秦嶺山脈腹地的太白山,地處太白縣、眉縣、周至縣三縣交界處。它南北寬約39公里,東西寬約61公里,面積約為900平方公里。海拔3767.2米的太白山,不僅是秦嶺山脈主峰,也是中國大陸青藏高原以東第一高峰,更是長江與黃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被譽為“中國人的中央國家公園”。
受第四紀(jì)冰川的作用,在太白山的山峰和山谷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冰川侵蝕地貌——角峰、刃脊、漂礫、冰蝕湖以及冰川刻槽,儼然就是一座露天的地質(zhì)歷史博物館。這座傳說中“太乙真人修煉之地”,如同時空的截面,細膩地展示著地球一段不可復(fù)制的演變記憶,并至今鮮為人知。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進入了這個鮮為人知的秦嶺秘境深處,時空在這里陡然失序,歲月在這里悄然留痕,數(shù)百萬年來地質(zhì)作用留下的痕跡與從冰川時期存活至今的物種,在這里得以完整保存。
2014年的春夏之交,生于西安的我終于重返太白山,登臨山巔,深入密林,徜徉湖畔,想象著地質(zhì)史上那些驚心動魄的偉大時刻。這一刻,那些曾經(jīng)見證了地球演變的壯麗畫面,仿佛在我的眼前又重新上演。
太白山上的高山草甸。每年春夏季節(jié),草甸上就會繁花盛開,猶如一片點綴著野花的綠色地毯
地質(zhì)運動留下的大量石片與石塊成為了當(dāng)?shù)厝私ㄖ课莸脑牧?/p>
太白山位于秦嶺北麓,東距西安市區(qū)70公里,是秦嶺山脈的主峰,海拔多在2600米以上。其山勢陡峭險峻,唐代大詩人李白在《登太白峰》中曾感嘆:“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比缃?,詩仙的浪漫遐想也得到了科學(xué)的印證——據(jù)地質(zhì)學(xué)家介紹,從構(gòu)造成因上看,太白山是一個斷塊山地,其主峰拔仙臺的海拔比北部的關(guān)中渭河谷地高3000余米,是我國青藏高原以東、中國內(nèi)陸最高峰?!伴L安八景”之一的“太白六月積雪”就是因為其海拔太高導(dǎo)致山頂?shù)姆e雪終年不融而造成的。抱著崇高的敬意與強烈的好奇心,在2014年的春夏之交,我和朋友鮮雯婷決定登頂太白山,一探詩仙太白曾歌詠過的盛景。
4月15日上午,我們兩人從古都西安出發(fā),經(jīng)過一路的顛簸,中午時我們終于來到了太白山的山門下。從車上卸下背包,作了簡單的休整之后,我倆開始了真正的太白山徒步之旅。沿著山下蜿蜒曲折的湯峪河一路前行,海拔不斷升高,景色愈發(fā)瑰麗神奇。在路上,我發(fā)現(xiàn)路的兩旁,幽深險峻的槽谷地貌比比皆是,這引發(fā)了我極大的興趣。這些壁立千仞的槽谷峭壁直立,白雪皚皚,冷幽深遠,并呈現(xiàn)出典型的“V”字形峽谷地貌。而在這些峽谷的底部,碩大的冰磧物隨處可見,幾乎堆滿了山谷的底部。但是,依據(jù)地理常識,“V”字形的峽谷本應(yīng)該是流水下切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本不應(yīng)該有這么多冰磧物才對,為何這條峽谷里卻堆積了如此眾多的冰磧物?回來后,我專門查找了許多地質(zhì)學(xué)文獻,才知道原來這里最初是一條由冰川作用形成的“U”形峽谷,后來又經(jīng)過流水切割、巖石崩塌等地質(zhì)運動的影響,才最終演變成現(xiàn)在的地貌。如此一來,在流水下切的峽谷中出現(xiàn)冰川時代的冰磧物也就不足為奇了。
經(jīng)過兩個多小時的艱難攀登,下午兩點多我們終于抵達了半山腰的太白廟。這座破敗的古廟始建于公元前一世紀(jì),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因其“有求必應(yīng)”的祈雨感應(yīng),幾千年來一直受到當(dāng)?shù)厝藗兊尿\尊奉。然而最吸引我的,卻還是山門前的天然景觀——神功石。神功石由兩塊巨石相疊而立,兩石各有200噸之重。石頭上刻有唐高宗李治御書的“神功”二字,這也是“神功石”一名的由來。它的神秘之處就在于眾人推它時紋絲不動,但若找準(zhǔn)著力支點,一人稍加用力,巨石便緩緩晃動。其實,如果從地質(zhì)學(xué)角度分析就會明白,神功石其實是一種獨特的懸?guī)r地貌,為高海拔巖石受到寒凍風(fēng)化崩裂而成,巖石上方崩裂成兩部分,兩石之間以一種奇妙的角度疊加在一起,看上去岌岌可危,但由于巖石的自重及角度的玄妙,因而不會墜落,這也是神功石的神奇之一。
在太白廟稍作休息后,我倆繼續(xù)前行。從太白廟再往上走就是一大片野生箭竹林,手上的地圖顯示,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到了野生大熊貓保護區(qū)的核心地帶了。隱匿在箭竹林里的小路幾乎都是在60到70度之間,以一種近乎垂直的角度向著山脊上曼延。我倆沿著山路艱難前行,好不容易過了荊棘叢生的密林,前面的亂石林又擋住了我們的去路。好不容易翻過了亂石林,盡頭又有一大片箭竹林等待著我們。就這樣,密林與巨石仿佛約定好了的一般交替著出現(xiàn),給我們前行的道路增添了不少障礙。其實這些密布的亂石林也是地球演變的見證者。這些亂石,大者如樓房,小者如拳頭,橫七豎八地堆在山坡上。它們都是太白山第四紀(jì)冰川活動的遺跡,都源自于史前那場偉大的造山運動。數(shù)百萬年前,當(dāng)塵封的冰雪漸漸融化,巨大的破壞力粉碎了太白山的巖體,大大小小的帶著尖角的碎石從山體上被剝落,從而形成了眼前這一片亂石嶙峋的自然屏障。
翻過仿佛永遠沒有盡頭的亂石林,我們終于在天黑前趕到了今晚的宿營地——靈官臺。暮色漸沉,余暉黯淡,我們在靈官臺支好帳篷,可口的飯菜、干燥的衣服和鞋襪,還有熱氣騰騰的果珍,總算溫暖了我們冰涼的身體和絕望的心。此刻,洶涌起伏的秦嶺云海,已經(jīng)在我們的腳下了。
綿延千里的秦嶺是中國南北分界線,行走在山脊上,就仿佛是穿行在中國南北交界線上
跑馬梁上的石海。聽當(dāng)?shù)乩相l(xiāng)講,凡是走過跑馬梁的人,一生中再也不會有困難了
太白山是秦嶺主峰,海拔多在2600米以上。從靈官臺營地望去,四周角峰崢嶸,峻冷的巖石掛滿冰雪,黑暗的巖體與潔白的冰雪相互映襯,顯得愈發(fā)冷峻神秘。這些經(jīng)過冰川流動磨蝕和冰期寒凍風(fēng)化作用改造后的山體基巖,堅硬而破碎。整個第四紀(jì)冰川時期,太白山的山地歷經(jīng)了四次冰峰期和三次間冰期,整個山體在冰川運動的過程中露出花崗巖、砂巖、白云巖、凝灰?guī)r等不同的巖體。而這些質(zhì)地不同的巖體也在漫長的地質(zhì)作用過程中,不斷地經(jīng)受著時光的風(fēng)化與剝蝕,最終把太白山一帶塑造得崢嶸冷峻、瑰麗巍峨。
第二天一早,從羽絨睡袋里凍醒的我們幾乎全身都凍木了。起來后我倆首先就燒了一壺?zé)崴_了兩杯滾燙的咖啡??Х认露?,精神倍增。喝完咖啡后,我和鮮雯婷收拾好背包,繼續(xù)向著太白主峰拔仙臺出發(fā)。大約一個小時后,我們爬到了海拔3300米的將軍廟。將軍廟后面是一片低矮的松林,穿過松林,后面便是一片石頭的海洋——一塊塊巨大的礫石,順著傾斜的坡面一望無際地傾瀉著,宛如一片永遠沒有盡頭的石頭的海洋。登太白山之前,我就通過查找相關(guān)地質(zhì)學(xué)書籍,知道這就是太白山上典型的冰緣地貌。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在距離西安這么近的地方,竟然也能欣賞到如此壯觀的冰緣地貌。這種奇特的冰緣地貌在青藏高原或許司空見慣,但在身居內(nèi)陸的太白山上能看到如此典型的冰緣地貌,還是令人格外驚喜。
冰緣地貌是指在高海拔的大山上雪線附近的地貌景觀。塑造這種地貌的力量是氣候,這一帶的特點是冰雪時而融化,時而冰凍,融化—冰凍反復(fù)地進行,甚至每天都在進行。這種融化—冰凍的反復(fù)運動可以把地下深埋的石頭拔出來,也可以把地表上的巨石擺成一個不規(guī)則的圓圈,這些圓圈在地質(zhì)學(xué)上被稱為“石環(huán)”,而該運動更重要的作用則是把巨石劈裂、崩解,從而形成一種更加壯觀的風(fēng)景——此刻橫亙在我們眼前的這片浩瀚石海。
不到太白山你一定無法想象這里的石海是什么樣子。只有來到太白山,你才知道這片石海是何等的壯觀磅礴——山連山,嶺連嶺,全是石頭!太白山可以說是石頭的國度、石頭的世界、石頭的宇宙。進入這片浩瀚無際的石海,目之所及,全是石頭,無邊無際、鋪天蓋地的亂石仿佛沿著山坡一直曼延到云海的盡頭,讓人有一種置身浩瀚宇宙的蒼茫感。我倆在這石海間跳躍著穿行,沿著用紅色油漆標(biāo)志的箭頭徐徐前行。這些巨石或大或小,形狀并不統(tǒng)一,我們走在上面,必須聚精會神,小心翼翼,眼尖腳快,閃轉(zhuǎn)騰挪,辛苦至極。石海的盡頭是一座挺拔的山脊,山脊下有一塊著名的巨石——蓮花石??吹缴徎ㄊ哪且豢?,我心里默念道:跑馬梁,我們終于見面了!
跑馬梁,是太白山主峰拔仙臺與西太白鰲山間的一道山脊,也是秦嶺主脊的一部分,相傳因劉秀在此跑馬而得名。梁呈東北走勢、海拔3500米左右,連綿40多里,當(dāng)?shù)厝朔Q其為“四十里跑馬梁”。跑馬梁的奇特之處是它雖然是秦嶺的主脊,但由于它是某一地質(zhì)時期秦嶺殘存的最古老的夷平面,因此它的上面竟是平的,平均寬度近百米。當(dāng)?shù)厝擞羞@樣的說法:“不上高山,不見平地。”就是說秦嶺南坡北坡都是崇山峻嶺,只有爬上跑馬梁,才能看到平地。其實那上面并不是平地,而是原有的基巖經(jīng)凍融作用崩解而成的由各種礫石組成的亂石的海洋。聽當(dāng)?shù)乩相l(xiāng)講,凡是走過跑馬梁的人,一生中再也不會有困難了。因為這段山脊路途漫長,極其艱難,如果沒有累死在路上,那么就一定能笑對人生的所有困難與挫折。想到這里,我們相互鼓勁,攜手而行。
四月的太白山風(fēng)云變幻,四季無常。彌漫的云霧將石?;\罩其中,仿佛一個神秘的外星世界
跑馬梁的地表是是長滿高山杜鵑的草甸。草甸里積滿了水,我們左盤右繞,躲避開積水。石海的深處則寸草不生,行路坎坷,我們踉踉蹌蹌,步履蹣跚。爬過了那個扇面一樣的石海陡坡,路變窄了,我們此時是走在太白山的峰脊線上,這條線既是黃河水系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也是中國動植物區(qū)劃的南北分界線。走在峰脊上,南方北方,山呈萬象,盡收眼底;山南山北,云海翻滾,已在腳下。
四月的太白山風(fēng)云變幻,四季無常。剛才還是晴空萬里,轉(zhuǎn)眼之間就烏云密布,風(fēng)雨交加。我們艱難地行走在跑馬梁的山脊上,眼睜睜地看著北面飄來的云團將我們包裹其中,很快雨就變成了雪,接著雪又變成了黃豆粒大小的冰雹,打在臉上很疼,落在沖鋒衣上噼噼啪啪地響。透過云霧,我感覺到氣溫急劇地下降,腳下的石頭上也開始結(jié)冰。我們走得越來越慢了,而夜幕降臨得卻越來越快了,能見度越來越低,路也被雪掩蓋了。我和鮮雯婷一前一后艱難地行走在亂石灘上,天色越來越暗,呼嘯的寒風(fēng)將我與她的聯(lián)絡(luò)聲湮沒,我呼喊她的聲音好像被一塊無形的海綿吸進去了,連一絲回音都沒有。這時候我不禁想起上海的登山愛好者迷路,凍死在大爺海附近;西北大學(xué)的兩對戀人迷路,兩位男生凍死等許多發(fā)生在太白山上的悲慘故事。我心里越想越怕,趕緊轉(zhuǎn)身往回走了幾步去找她,走了十幾步之后,當(dāng)我看到她穿的紅色沖鋒衣出現(xiàn)在風(fēng)雪之中時,我的心才放回了肚子里。我牽起她凍僵的小手,朝著遠方亦步亦趨地走去。就這樣,我們?nèi)缫蝗~扁舟一般,在這片無邊的石海里飄蕩了將近五個小時,才到達我們今天的宿營地——大爺海。
大爺海。大爺海的周圍密布各種冰磧物,是第四紀(jì)冰川遺留的地質(zhì)遺跡
大爺海發(fā)育于六七萬年前的第四紀(jì)冰川期,是一個典型的冰蝕湖。除了大爺海,太白山上還有另外兩個深不可測的湖泊,分別名為二爺海、三爺海。與大爺海一樣,二爺海和三爺海也是冰蝕湖。
冰蝕湖是在高山或高緯地區(qū),古冰川流動過程中對巖性較軟或破碎巖石帶挖蝕而成的一種負地形侵蝕地貌,是冰川在運動過程中通過刨蝕、掘蝕地面而產(chǎn)生的凹地積水形成的湖泊。這類湖盆平面形態(tài)呈長條狀,湖岸平緩,常有漂礫殘存,部分湖岸地帶現(xiàn)代冰緣形態(tài)發(fā)育典型。盆壁與盆底的基巖面上往往有冰川磨光面和冰川刻槽與擦痕。冰蝕湖的湖畔有很多巨大的石條、石板平鋪,部分為裸露基石,大爺海、二爺海和三爺海附近就有為數(shù)眾多的石條、石板。由此看來,太白山上的這三座高山湖泊,可以確定為冰蝕湖無疑。此外,大爺海旁邊的太白主峰拔仙臺也是欣賞太白山地質(zhì)演變歷史的好去處。由拔仙臺環(huán)眺四周,第四紀(jì)冰川地貌一覽無遺,除了以大爺海為代表的冰蝕湖外,冰斗、槽谷、羊背石、冰磧壟等冰磧形態(tài)也發(fā)育得極為典型和清晰,因而這里也就被專家們譽為研究第四季冰川的“天然博物館”。
大爺海三面崖壁環(huán)繞,形狀橢圓,面積將近5000平方米;二爺海在拔仙臺的西南方,海拔比大爺海還高,湖面也寬闊得多;三爺海地勢較低,但水域更加寬廣。三個湖泊平時水平如鏡,清鑒毛發(fā),游魚見到人也安然自得,毫不害怕。但如果天氣突變,湖中心就會出現(xiàn)一縷青煙似的霧氣,緩緩盤旋,繚繞上升。霧氣會隨著風(fēng)力的加劇而逐漸擴大加粗,漸漸形成一根頂天立地的碩大霧柱。等到霧氣布滿湖面時,四周的山谷也有團團霧氣涌出,剎那間霧氣連成一片,天昏地暗,伸手不見五指。此時,甚至可以聽到腳下發(fā)出斧頭砍樹的呼呼聲。隨著霧氣越來越濃,聲音也越來越清晰。要知道,這里距離山下的森林地帶足有幾十里遠,伐木聲是絕對不可能傳上來的。當(dāng)?shù)乩相l(xiāng)認為是怨鬼作亂,只要沉住氣,霧散之后聲音就會消失,十分神秘。遺憾的是,我們登上大爺海時并沒有遇見這一神秘的奇景,心中不免有些許遺憾。
除了呼風(fēng)喚雨的神秘霧氣,大爺海的神秘之處還在于其神奇的自凈能力——處于無人區(qū)的大爺海纖塵不染,片葉不留,好像每天都有人打掃一樣。其實,大爺海始終保持潔凈,還得力于一種“神鳥”。唐朝大文豪韓愈曾經(jīng)親眼目睹這樣的一幕:湖邊森林里的樹葉脫落,群鳥就爭著飛來,不等樹葉掉到水面,從半空中將它銜走,拋在遠處。宋朝人朱弁也說,湖上樹林陰森,水色湛藍。游魚不怕人,也沒有人敢去捉它們。樹上葉落,就有鳥飛來銜去,始終沒有一片樹葉掉到水面上。兩位古人見到的情景都差不多,可見這種“神鳥”自古就有了。如今湖岸都是光禿禿的山石,再也見不著蔥郁的林木,但這種鳥依然在湖上生息繁衍。它們背部烏黑,腹部紅褐,頭頂有一道白色的斑紋,外形很像燕子。當(dāng)?shù)乩相l(xiāng)稱之為“凈池鳥”。鳥群總是繞著湖飛來飛去,此起彼伏,就像在巡視湖區(qū)。只要有一片草葉被風(fēng)刮到湖面上,就立即會有一只鳥飛來把它叼走。如果污染物的體積大,一只鳥叼不動,就會有另一只鳥飛來協(xié)助。它們像一陣疾風(fēng)暴雨,從人群中掠過,爭著沖到水面,把所有雜物頃刻間叼盡。群鳥散后,山林一片平靜,湖水又恢復(fù)了清澈透亮的本來面目。這種情景,在其他高山湖泊很少見,據(jù)說是太白山特有的神奇景觀。可惜的是,我們上來的時候正值大爺海冰封之際,我們自然又無緣見識這一奇景,不禁令人扼腕嘆息。
大爺海的盡頭便是太白山的最高峰拔仙臺。山高路陡,我不放心鮮雯婷,便讓她留在大爺海邊的宿營地休整,我獨自一人順著崎嶇的石道,手腳并用地爬上了拔仙臺。海拔3767.2米的拔仙臺是秦嶺主峰太白山的最高峰,也是我國大陸東部的第一高峰。這座崢嶸高峻的險峰據(jù)說是姜子牙封神點仙的地方,拔仙臺頂小觀上供奉著據(jù)說姜尚封神點仙所坐的椅子,世人不可妄坐,否則會遭天譴。
二爺海與三爺海。太白山上的三座湖泊都是典型的冰磧湖,湖岸平緩,常有漂礫殘存,部分湖岸地帶現(xiàn)代冰緣地貌發(fā)育非常典型。
登上拔仙臺,天色已近黃昏。剛才還風(fēng)雪交加的天空竟然已經(jīng)云開霧散,西沉的斜陽懸掛在秦嶺的一側(cè)。一束金色的光芒打在山峰上,嶙峋的花崗巖在余暉的照射下散發(fā)出金燦燦的光芒。站在萬峰簇擁的太白絕頂,我環(huán)顧四周,當(dāng)年“只釣王與侯”的姜太公何在?“天子呼來不上船”的詩仙太白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的昌黎先生又何在?極目四望,只見那云霧繚繞的山峰若隱若現(xiàn),仿佛白紗帳里亭亭玉立的仙女,披著薄薄的紗巾,隨風(fēng)起舞。此情此景,宛若仙境,站在山巔,我感覺自己仿佛也隨風(fēng)羽化而登仙了。
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
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guān)。
愿乘泠風(fēng)去,直出浮云間。
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
一別武功去,何時復(fù)更還?
(責(zé)任編輯/三金 設(shè)計/鄭怡)
烏珠穆沁 天堂草原
遼闊的大草原起伏著波浪,
彎彎流淌的小河里閃著銀光,
白云依著山崗,布谷鳥兒歡歌,
動聽的歌聲贊美著家鄉(xiāng)。
啊,呼,啊,呼,
生我養(yǎng)我的烏珠穆沁故鄉(xiāng)啊,
唱也唱不完你美麗的風(fēng)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