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白英
永泰龜城戈壁深處的黃土孤城
文·圖/白英
永泰古城
從景泰縣城出發(fā)去往永泰堡,行駛在荒蕪的戈壁灘上。一陣大風過后,黃土卷起的煙塵彌漫在田野里,枯黃的土地上沒有一點生機。極目南望,除了黑黝黝的山巒,一無所有。數(shù)次向路人打聽,他們均指著南面的壽鹿山方向說:“那就是永泰城!”順著指引不知走了多遠,一道土墻在神秘影調(diào)中慢慢顯露出層次,像一個從遠古走來的垂暮老者……
我沿著斜坡登上十幾米高的土墻,永泰堡整個城垣盡收眼底,那些渾厚的夯筑土層,仿佛像厚重的史籍堆積在那里,訴說著過往的滄桑。放眼望去,雖然建筑破壞較為嚴重,但仍能看清楚整個古城呈現(xiàn)出的“龜型”輪廓。將其稱作“永泰龜城”真是恰如其分。城門朝南,外筑甬門,外門叫“永寧門”,內(nèi)門叫“永泰門”,門稍偏西,形似“龜頭”;在城的東、西、北三面筑有封閉式的月城,像是“龜爪”;約半公里見方的城內(nèi),房舍鱗次櫛比,縱橫的街道排列得井然有序,城中打井五眼,筑池一個,構(gòu)成了“五臟六腑”;城北有五座烽火臺漸次遠去,恰如“龜尾”。這黃土筑造的城墻,歷經(jīng)歲月和風雨的侵蝕之后,還能夠保存如此完整,的確讓人驚嘆。
鳥瞰龜城
永泰古城
正在凝神之際,一位臉色紅黑的中年人趕著羊群穿過破舊的門樓走來,羊群的“咩咩”聲,牧羊人的“吆吆”聲,還有羊鞭甩起來的“啪啪”聲,伴著羊群走過卷起來的黃土彌漫氣息,頓時給古城增添了無限的生機。牧羊大哥自報家門,叫李生云,土生土長的永泰堡人,聽聞我們來探訪永泰古城,直說遇上他好幸運!他可是地道的“永泰通”。說起古城歷史,李大哥頭頭是道,原來,明朝時作為與蒙古人對峙的前線,永泰城曾是顯赫一時的軍事要塞。兵部尚書兼三邊總督李汶率兵十萬征討韃靼,在他的親自監(jiān)督下,于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三月開工建設永泰城,第二年六月完工。當時曾駐軍兩千多人,兵營、練兵場、火藥場、武器庫、草料場、馬場等一應俱全。城墻上有炮臺12座、城樓4座,城下有甕城、護城河,城南北兩側(cè)分別指向蘭州和長城方向,兩翼建有綿延數(shù)十里的烽火臺。明朝后期,西北甘肅邊界仍然屢遭異族進犯,但都被抵御在長城之外,蘭州也從未失守,這座連接長城和蘭州的兵寨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我不由得感嘆,如此完備的設計,不愧是中國古代軍事要塞教科書式的典范之作。
陽光照著古老的城堡,色調(diào)輝煌而凝重,曾經(jīng)你爭我奪的草場也化為戈壁。就是這樣一座堅固異常的城堡,在400年風霜雨雪的侵蝕下,雖然已經(jīng)是千瘡百孔、腐朽不堪,但矗立的城墻依然高大堅固,傲然而立。
說是古城,其實就是一個自然村。走進這座靜謐的堡子,在一個個黃土圍墻構(gòu)成的院落間穿行,幾乎見不到什么人,只能聽到偶爾的狗叫聲。從院墻里伸出的榆樹枝葉在西北特有的陽光中閃著光,藍天在黃土的映襯下愈發(fā)地清澈深遠?;哪?、戈壁、礫石、飛塵,曾經(jīng),這里是通往西域異邦的門戶,有商賈行旅的駝鈴聲聲;曾經(jīng),這里是兵家劍拔弩張的戰(zhàn)場,殘存的古城墻見證著當年的飛沙征塵。這樣一座黃土夯筑的明代古城,在歷經(jīng)了滄桑與變遷后,靠近它,感受到的只會是重重的回憶、沉沉的責任和厚厚的歷史……
熱情的牧羊人李大哥領(lǐng)著我們在城內(nèi)四處參觀。在他的指引下,一座繁華喧鬧的古代兵城在我的腦海中慢慢浮現(xiàn)出來?!斑@里是城內(nèi)駐軍的司令部,后來改成了關(guān)公廟。”他指著一片堆放著麥垛的空地對我們說。在他的講述中,我知道城內(nèi)過去曾有軍事機構(gòu)、察院一條街,城墻內(nèi)邊修有馬道,上有射擊垛口,在4個甕城上建有瞭望哨。南面曾建有李汶將軍的公館。目前這些軍事設施痕跡尚存,除了居民為通行方便和取土造房而拆落的部分城墻,還完整地保存著大部分城墻、城門,城內(nèi)還保留著兩座清代民居,以及一所建于民國時期的小學。
看了城內(nèi),又看城外。出了南門就是一處澇池,池水清澈,一群群牲畜在這里痛快地暢飲;往南一公里處還留有一條長約6里的“龍沙”(山丘),“龍沙”之上曾架有炮臺。城西北7里處設有軍需草料儲存處,城東南15里的騸馬溝是當時的牧馬場地?!霸谟捞┏菛|南部有一塊占地面積為500畝的平地,這里就是當年的練兵場。操場中間曾建有兩米高的平臺,臺上建有三間坐北朝南的閱兵臺,紅漆明柱,雕梁畫棟,可惜的是都已拆毀了?!崩畲蟾邕吜倪厙@息。今天,在離練兵場前約400米處,可以看到寬17米、高8米的射箭靶墻,墻上隱約可見當年將士習射留下的箭簇疤痕。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歲月的流逝,它漸漸衰敗剝落并自然坍塌,陽光斜照下的殘垣斷壁輕輕訴說著它的蒼涼與悲壯。
在李大哥的帶領(lǐng)下,我把古城的里里外外都轉(zhuǎn)了一圈,小坐于南門下略作休息,此時正是夕陽輕灑,金暉沐浴中,一撥一撥的羊群被趕著朝城中走來,無言地展現(xiàn)著一種粗獷深靜的美,一種來自大山的厚重感,定格成了這座寂靜古城最有特點的畫面。這幾乎是一座被遺忘在茫茫戈壁中的孤城,硝煙散盡,它也漸漸淡出歷史的視野,只有殘存的城墻和遠處依然遺存的烽火臺,仿佛一直在向人們默默訴說著昔日的輝煌。時至今日,這里的居民依然在顯得有些頹廢的古城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放牧和農(nóng)耕平靜地沿襲著他們祖先的生活。
我饒有興致地和李大哥聊著古城里的一切,話語間,他顯出了深深的無奈,永泰古城,雖然一度為河西走廊東端門戶,但最近幾十年,已經(jīng)瀕臨滅頂之災。清朝建立之后,疆域大幅擴展,這里已由邊塞變成了內(nèi)地,永泰城的戰(zhàn)略作用也漸漸由軍事防御變成了屯兵開墾。旌旗戰(zhàn)火不再映照著古城,代之以一派農(nóng)耕和商貿(mào)的和平景象。上世紀50年代開始,100多棵大樹被盡數(shù)砍伐,明清時期的廟宇高樓,也被一拆而空,連寺院里的圣物金佛都被拉出來煉了鋼鐵。這座酷似金龜?shù)墓懦潜し路鸨惶薜袅斯穷^和內(nèi)臟,唯留下五眼井水不斷汩汩流出,延續(xù)著村莊的生息。
①城邊的水池
②永泰古城內(nèi)景
③古城牧羊人
④曾經(jīng)的演兵場
遠去的古城
生計
永泰原住民 李生云
嘮家常
李大哥是永泰古城的老住戶,回憶起過去,可是另一番景象。古城內(nèi)的居民大多是明代駐兵的后代,所以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姓氏,起初大概有七八十個姓,數(shù)千人。經(jīng)過陸續(xù)的遷移,在上世紀50年代村里還有30多個姓,1300多人,現(xiàn)在僅有74戶人家,420多口人了。當時永泰城內(nèi)有許多古樹名木,城墻外面有護城河,城后面的松山上還是大森林,人們還在山上砍柴。在最近20年間,山上的樹也被砍完了,再后來由于連年干旱,樹也沒再長起來。在他的記憶中,古城變化最大的是氣候?!斑@幾年從9月份開始,一直到第二年5月份,幾乎是大風不斷,近年來風沙更嚴重了。再就是雨水少了,我小時候古城雨水好,村里種的莊稼能長一胳膊長。近年來幾乎不見雨,種的莊稼只有一尺高?!庇捞┏巧鷳B(tài)惡化嚴重,往日“酒肆商行,旗幌昭然;茶亭飯館,四時飄香”的繁華早已不復存在?!斑B年干旱之后,村里的年輕人搬到有水的地方去住了,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殘?!崩畲蟾鐕@息一聲。
聽著留守的李大哥和村民們講述著村莊的衰落,耳邊仿佛響起了房屋漸漸破落的聲音,這座金龜?shù)纳眢w正在一塊塊流離不見,化為塵土。建筑雖已殘破不堪,但殘存在泥土中的古代瓦片還依稀可見。行走古城,用心靈丈量著與這古老土地的距離,將向往的靈魂小心地安放在每一個輕輕的腳印里,數(shù)百年風雨磨礪的龜城殘壁,依然那樣高高矗立在景泰川的土地上,顯示出它的古老和滄桑,龜城見證歷史,龜城就是歷史!(責任編輯/凌云設計/趙清)
景泰境內(nèi)的壽鹿山和昌嶺山,在清朝康熙之前,分別稱之為大松山和小松山,是兵家必爭之地。到了明朝,作為與蒙古人對峙的前線,明王朝曾經(jīng)在此修建了一片很大規(guī)模的防御工程,史稱“松山新邊”。迄今保存最好的一座軍事遺址,是位于景泰以西25公里處壽鹿山北麓的永泰城。永泰古城位于景泰縣西南 27 公里處的寺灘鄉(xiāng)永泰村,距白銀市 110公里,建于明萬歷三十六年,城周長1700 多米,墻高 12 米,整個城平面呈橢圓形,四面筑有半月形城,在明清兩代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永泰古城從建成至今,經(jīng)歷了四百多年的滄桑?!蹲詈笠粋€冬日》《美麗的大腳》《雪花那個飄》等影視劇片曾在這里拍攝。
永泰人家
地址:
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寺灘鄉(xiāng)永泰村
交通:
從景泰可坐班車到永泰村,票價12元,也可打的,20多公里,給司機說到永泰龜城,40—50元可以砍價。
住宿:
景泰縣城有不同檔次的賓館飯店。到永泰古城可以住在當?shù)剞r(nóng)戶家里:冬季30元,夏季20元。餐費:拉條子20元/人,揪面片10元/人,稀飯饅頭10元/人。
主要拍攝內(nèi)容:
早晨拍日出、紅色城墻、羊群出城。下午4點去南城門拍羊群回城。晚上可拍星空。
戈壁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