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花現(xiàn)
廿九暝,全家坐圓圓,年兜好日子,圍爐過新年。桌頂酒菜滿滿是,雞鴨封肉紅瓜魚,一盤長年菜,一碗金針煮木耳。紅膏鱘,烏鰻魚,吃血蚶才會大賺錢,大人孩子笑咪咪。祝公媽,歲壽吃百二,平安無代志。
—— 廈門童謠·圍爐歌
因為生活習(xí)慣的關(guān)系,平時家里人吃飯的飯點都不太一樣,除了有朋友來家里吃飯,或者先人家祭,幾乎很少有一家人坐在一起正正經(jīng)經(jīng)地吃飯的場面,更別說去外面吃了,這種要大家坐下來一起吃的飯,一度讓我覺得很正經(jīng)。
在廈門,家里吃正經(jīng)飯的機(jī)會很多,每一家都有很多祖先需要紀(jì)念,爺爺奶奶,爺爺奶奶的爸爸媽媽們,還有爺爺奶奶的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們,在講究的家庭里,一年下來幾乎每個月都有一攤,一煮起來便是十來人的飯,所幸母親憑著常年擺攤賣快餐的手腳,操持得很輕松,但到我讀初中時,奶奶決定把祖先們的位置挪去了廟里供奉,然后在供奉的牌位上還留了一個自己的位置,說是為了讓我以后的媳婦能夠少操持幾頓。除了這些日子,家里要慎重對待的幾頓飯,也就剩普度和過年了,但現(xiàn)在普度也就是簡單拜拜農(nóng)歷七月冥陽通途的好兄弟,至于正經(jīng)吃大家也都忙忘了,或許是現(xiàn)在日子好過了,對于吃的期待與憧憬亦不如拍照發(fā)微信朋友圈來得有滿足感,即便如此,還有一頓要正經(jīng)對待的,便是二九暝的圍爐。
除夕這個詞在閩南語的表述里不怎么流行,在口頭表述上,大家依舊還保有農(nóng)耕日歷的習(xí)慣,稱“二九暝”或者“三十暝”,至于二九或三十,就依農(nóng)歷十二月的大小而定,后來大家不種地,也不怎么關(guān)心農(nóng)歷了,“二九暝”,“二九暝”叫習(xí)慣了,即便是三十日,也都“二九暝”了。至于年夜飯這個詞,在廈門話的表述里顯得很生分,較常說的還是圍爐,聽起來頗有團(tuán)圓圍坐的暖意,而圍坐在火爐旁,燙燙這個夾夾那個,正是廈門年夜飯的不二寫照。至于圍坐的爐子,有說早時候是取暖的,裹上紅紙的紅泥小火爐,亦說是碼頭的小火鍋,但至今便已是熱氣蒸騰的電磁爐。
至于圍爐的緣起已難得知,或許是冷天里自然地向暖而圍,或許是借取爐火在民俗中的凈化意象,總之舊時是要守歲到天明的,若沒有點取暖的設(shè)備,怕是要冷得難過,而爐便成了守歲熬夜的好伴侶?,F(xiàn)今守歲到天光的習(xí)俗應(yīng)該沒多少人做了,熬夜取暖的應(yīng)景伴侶亦成了一鍋鏘鏘滾的暖火鍋,借著冬日里的暖意觥籌交錯,但同樣的是,一家人一起又度過了一年的第365日,等著春天破寒而來。
我算不上是嚴(yán)格意義上的廈門人,我的媽媽是漳州龍海人,我的爸爸是泉州南安人,祖輩在1920年左右來到廈門討生活,先祖墓碑上最開頭的兩個字是南安,我之所以會記得這些,以前二九暝圍爐前,奶奶都要祭家神與祖先,慎獨、知本的習(xí)性便在此刻強(qiáng)調(diào)。還有一項要做的便是貼春聯(lián),貼春聯(lián)的漿糊是熱水沖地瓜粉,還有放鞭炮,記得有一年的二九暝買到了幾門啞的煙花,草草放完便覺得很不盡興,但后來廈門開始禁止放鞭炮,那年的興估計很難再在廈門燃盡了,如今的二九暝幽靜許多,當(dāng)鉆入被窩后,忽然有人偷偷放起了煙花,心里居然會有點發(fā)煩。
圍爐菜
圍爐幾乎是一年里最重要的一頓晚飯,這頓飯上的菜,也早被賦以菜以外的意義,食物的象征主義中的祝福加成,讓我們?nèi)ブ棉k它的時候,亦不敢草率,比起一站式到位日日如一的生鮮超市或小區(qū)市場,不再去傳統(tǒng)市場走一遭,或許就失去了年前那幸福的操持感。所以當(dāng)接到這篇文章的要求時,我誠惶誠恐地想,還是得去趟八市,才能對得起這頓紙上談兵的圍爐菜。
我的童年往事差不多都集中在這個區(qū)域,后來的正經(jīng)插畫創(chuàng)作也是從此緣起,所以得了個朋友給我封的“八市英雄兒女”稱號,但除了對于舊日的情懷,我在買菜上是個白目,挑選的原則一般就是自然好看的都難吃不到那里去,去傳統(tǒng)市場就是喜愛那種泥濘的眾生場的氛圍與兒時在這代生活的熟悉直覺。而我的太太思靜,自小在家里的農(nóng)場里長大,自然主義的審美加上食用主義的經(jīng)驗,及時掩的菜,而我就喜歡個“場”,純粹就是去吃菜市場小吃的。好魚好菜好果子,餓了吃碗面線糊,嘴饞了來塊滿煎糕,口渴了有甘蔗汁,還有健康水果吧,雖然伴著泥濘和紛擾,但盡量滿足需取便是傳統(tǒng)市場的魅力所在。廈門的老市場在我心中亦各有所長,例如二市的土筍凍,霞溪路第七市場的干貨,百家村菜市場的丸子,以及八市的海鮮,不會做菜的人總是把買菜當(dāng)成一場旅行,愛做菜的人則會把它當(dāng)成一次尋寶。
很奇怪,記憶里每次去八市總有哪吒鬧海的感覺,路面永遠(yuǎn)有曬不干的水,兩旁水族四仰八叉,一雙拖鞋,啪啪啪地甩得滿后小腿都是泥斑。這次去也碰到了今年冬天少有的幾個陰雨天,我們穿著兩件亮綠色的羽絨服,隆重地拖著一輛不銹鋼拖車,像是闖進(jìn)菜園子的兩條喜悅的菜青蟲,在人群與攤位的200瓦燈泡中蠕著蟲子版的雨中曲,羽絨服里藏著昨日鄭重開下的備忘單。
雞一只,豬肚一副——豬肚和雞燉湯,來做暖爐的湯底。雞、魚與三層肉在閩南民間的祭禮里扮演的是小三牲的角色,雞作為常見的“牲”,是因為它體積不大,好處理又常見,去毛后完完整整擺在臺面上亦顯誠意所在,豬肚作為最受歡迎的豬內(nèi)臟亦在年節(jié)時成為大家的心頭好,在舊時也是禮俗中的常見饋贈品。
封豬腳是廈門很家常的一道硬菜,炒糖烏后,香菇、金鉤或魷魚干,或者再加點炸過的芋頭,加點酒,在高壓鍋里燜至熟爛便好,結(jié)實又肥厚的豬腳一直給人以健壯富貴的意象,在舊時亦是年節(jié)時的必備食材,而以前的閩南人對自己日常最佳飲食的想象就是吃飯配豬腳,豬腳芋頭中的芋頭,因為它本身較強(qiáng)的繁衍能力,便有多子多福的意象,但看著眼前如混世魔王般的女兒,我亦不敢去想將來我多子多福的景象。
魚的做法多是清蒸、糖醋或者醬油水,廈門臨海,八市也是以各式海產(chǎn)出名,廈門的漁產(chǎn)以帶魚最盛,帶魚以本港產(chǎn)的珠帶最為有味,二九暝吃魚,亦是得了自然便利,去市場前母親囑咐了我們要買紅瓜魚,紅瓜魚便是大黃魚,早前為廈門內(nèi)海的盛產(chǎn),通體偏金黃,早時亦為上得了臺面的佳品,但后來因為暴力打撈產(chǎn)量暴減,亦趨金貴,滿滿當(dāng)當(dāng)一趟走來,思靜臨時起意買了條桂魚清蒸。
農(nóng)歷十一二月是貝類的盛季,又便宜又好,本地扇貝在八市也才九元一斤,買上一些下暖爐,也是個鮮甜的回憶。流傳在廈門民間的求財小儀式里,除了去南普陀鉆錢眼石外,就是在二九暝吃血蚶,因為蚶殼相磨的聲音極似銅錢的聲響,所以人們相信食蚶有富貴隆豐的意象,而且吃過的蚶殼要盡數(shù)藏到床下,直到初五才能掃掉。血蚶的吃法也相對獨特,只需在暖爐里燙一下,便可掰開殼子食用,但燙的那一下還頗要技術(shù),即不能把蚶燙開又得好開殼,吃時紅色的蚶汁外流,頗有點茹毛飲血的感覺。
魚貝蝦蟹,都有甲殼,以前的人取這些甲殼類動物的“甲”意“甲第一等”,常有蓮花葉上爬個螃蟹的圖案,就是“連登甲第”的意思。而煮熟了渾身通紅的紅蟳,亦是圍爐旁常見的海鮮,富含紅膏的紅蟳在日常亦是大補,是好面子的閩南人覺得很上得了臺面的一道菜。其烹飪方式也很簡單,即把螃蟹洗凈后放鍋里,一碗水煮到干即可。除了紅膏蟳,花蟹亦是不錯的選擇,它不如紅蟳那般堅硬,但肉更鮮甜,特別是放涼的花蟹,更有一番滋味,每到年節(jié)母親都會煩惱菜市上紅蟳大蝦價格令她買不下手,常常買幾只尋?;ㄐ坊蛘邘捉飳ξr應(yīng)付過去。
我一直覺得丸子是暖爐的好伴侶,每每下鍋便焦急地等它浮起來,傳統(tǒng)的二九暝亦離不開丸子,取其圓狀,意味“團(tuán)團(tuán)圓圓”。八市里的丸子不少,多是深滬風(fēng)味,之早在開禾路有個叫亞生的先生專賣廈門傳統(tǒng)魚丸,可惜因為做魚丸的魚類小產(chǎn)湊不齊,現(xiàn)今便干脆擺起魚攤,因為先前做花現(xiàn)沙茶面的緣故,常找他買魚丸,后來花現(xiàn)沙茶面關(guān)了,我們每每相見都有些相惜的感覺。后來我便決定去百家村菜市場找另一間心頭所好的丸子店,店東早年特地到潮汕學(xué)藝,用料亦是精純,到了年節(jié)時更會特制豬肚丸與墨魚丸,不過他日常的丸子就已經(jīng)夠好了。
“甜粿”也是必須要的。廈門話的年糕叫甜粿,舊時年節(jié)前各家都會蒸年糕互相饋贈,后來大家把這個習(xí)慣交給了商店,早些年前的新南軒便是以年糕出名,而后隨著思明南路的拆遷改造,也就乘著瓦礫而去。甜的意象,在這么重要的一頓飯里亦為人所珍視,這種分布在舌尖前段的幸福感亦是祈求吉愿的好暗示,在新年時吃到一塊裹著蛋煎得有點發(fā)焦的紅糖年糕也是一段好時光。有甜粿亦有咸粿,咸粿由米漿制成,亦細(xì)分為菜頭粿、金瓜粿和芋粿,還得加胡蘿卜、崇武淡蝦皮和香菇,煎一下咸香兼?zhèn)溆滞饨估锬?,年?jié)間又便于存放。
蘿卜、茼蒿、芥藍(lán)、菜心、芫荽——總覺得福建就像個暖爐,一鍋湯里即容得下山珍海味,亦能存菜根菜葉,大家都進(jìn)來燙一燙煮一煮,即便是菜根也能有個好口彩。蘿卜就一直都為彩頭的代言,但最重要的還是冬日的蘿卜菜心,經(jīng)霜打后的別樣甜在吸引人,特別是經(jīng)過暖爐里的湯頭加持過,更是一番舒服。至于二九暝一定要吃的菜除了蘿卜外,還要有全頭全尾的葉子菜,據(jù)說這樣好頭好尾是對長輩的長壽祝福。
家擁竹山的思靜覺得冬筍是冬季最高級的食材了,搭配一桌油膩顯得清仙嫩爽,放在暖爐清煮亦增鮮甜,但冬筍老化得極快,要知道山里在生長期的竹子可是能在一夜間拔得挺高的,若吃不完也要把它燙熟存放,而要如冬筍般清甜,亦是我這種酸文人對自己最好的祈愿了。
我們家的二九暝
我的媽媽自小長于鄉(xiāng)村,所以在她操持下的圍爐菜都是以炸為主,在她小時候家里過年也要炸一堆東西,炸好了放笸籮里,這樣既好吃又便于存放,客人來家里,只要拿出來重新加熱,或者做上新的澆頭,更或者涼涼地直接吃,立馬就解決了大半桌菜。每到過年媽媽便要炸好幾盆食物放在家里,幾乎可以從除夕吃到十五,看著油花在鍋里封騰,聽著啪啪啪的從食物中擠出空氣的聲音,油鍋亦歡騰得像過年。媽媽的角美天婦羅幾乎是無所不炸,雞翅、醋肉、排骨酥,魷魚、帶魚、菜丸子,對蝦、芋頭、五香條??腿藖砹?,祭上炸物,打開暖爐,便可對付上好一陣子。母親的手腳極快,但偶有神邏輯,她有天勸我多吃點五香條,說是能降火,問她原因,她說里面有荸薺……而思靜作為清新派媳婦,便擔(dān)起了做菜的任務(wù),信奉條理的她不怎么喜歡這般有炸無類的一鍋端,封肉、蒸魚的事便為她所欲為,所幸這樣倒成了一個技術(shù)加優(yōu)質(zhì)組合,而得利的便是生性疏懶的父親和素愛當(dāng)保安旁觀的我,當(dāng)然還得防止1歲3個月的女兒在一旁搗亂。
二九暝之于我便是跑腿買匆忙間遺漏的小配料、貼門聯(lián)與吃,還有看電視。因為家里人都不喝酒,所以二九暝的圍爐菜很快就吃飽了,剩下的留到明天以表今年有余,大家亦沒得酒后吐真言的機(jī)會,只好悻悻地一起看那套每年都差不多的晚會,父親偶爾會想看看別的,但我覺得別的雖新,但不看舊的那套晚會怪別扭的,于是早點吃飽犯困的人便去睡了,沒什么興致的人就磕瓜子看晚會,等著睡意來襲。等家里人關(guān)燈,蓋被子睡覺了,這二九暝算是過了,至于守歲到天光,那只存在于媽媽面對童年往事感嘆今不如惜的閑談里。
廈門春季閑游指南
廈門一直都不是以一個有多好玩的地方著稱,也或許可能是我的生活比較單調(diào),一直都不覺得廈門是個適合玩的地方,就像一個日常的便斗,合了杜尚的泉意,被簽上名放入美術(shù)館一般,陳列的語境變了,在看客眼里意義也就非同一般。廈門是一個有陳列語境的地方,只是日常美術(shù)館里人太多了,但每每到春節(jié)路上的人與車少了許多,大家又有點回到十幾年前的那座小城的錯覺,所以不如趁此時同她相處,即便沒什么波瀾,全家出門,曬曬春光亦是佳屬。
輪渡碼頭旁的小碼頭 石碼鎮(zhèn)
在廈門島上呆著比較容易發(fā)懶,若是想體驗一下這座小島的海洋感覺,倒可以選擇來一次短程的出海之旅,可以到輪渡碼頭旁的小碼頭買到石碼海澄的快艇票,大約一個小時的海上航程便可到達(dá)石碼,不過回程的船最晚一班到下午四點,所以時間需要把握,否則就得坐客車回廈門了。
到石碼的快艇航程一路上還頗有風(fēng)情,沿途的海島風(fēng)光也是天天面對鋼筋水泥難得一見的,特別是將近海澄時會經(jīng)過一大片紅樹林,感覺它們好像浮在海面上的長橋,時不時有海鳥落在其間,在快艇上一路急駛,看著像石花膏一樣搖晃的海面,才確確實實地感受到在島嶼上生活的樂趣。臨近石碼就是一片舊碼頭小鎮(zhèn)的風(fēng)情,兩邊除了綠植外就是土黃色的老式建筑與修船廠,石碼鎮(zhèn)上的老街也值得一逛,特別推薦臨近碼頭菜市場口的一家沒有寫名字,但生意很好的鹵面店,里面就賣石碼名產(chǎn)五香條與鹵面,一碗鹵面加一條五香,只要5塊錢。
鹵面店附近的老街也值得一逛,都是民國時期留下的騎樓建筑,而且?guī)缀趺孔鶚堑拇白佣加行┎灰粯?,比起現(xiàn)在的方框窗,更有萬種風(fēng)情。老街上亦是各種傳統(tǒng)鋪面,有賣中堂畫的,有賣漁具的,有賣神像的,還有竹器店。石碼的菜市場也值得一逛,因為臨近碼頭里面的海鮮性價比也很高,而我每去石碼,都會買鹵面店對面的熏鴨,他們都會選體型較大的鴨子來做熏鴨,買回去配白米飯,甚是美味,一路逛下去也有許多好味吃食可覓。
老街附近便是民國時建立的中山亭,亭旁設(shè)有茶座,閑暇的老人們多是在這里打牌消遣,坐在他們之間,也有了悠然做閑漢的感覺。就像閩南很多小鎮(zhèn)一樣,這里一樣有老街、廟宇、古大厝、門板鋪,街旁的小神龕,還有很多奇怪而有趣的地名。
總之務(wù)必記得在下午四點前回到碼頭。
虎溪巖/白鹿洞 鴻山 植物園、南普陀
廈門的山都不高,更像是用心陳列在城中的造景?;⑾獛r、白鹿洞便是借舊時虎溪三笑與白鹿書院的典故所安排,廈門的登山道路相對平緩,加之春日多有和煦暖陽,很適合上山曬太陽,植物園里較平緩的布局也適合閑游,話說天下名山僧占多,園里的幾座藏在怪石山林中的小廟宇亦適合游覽,若是自帶茶具茶葉還有年節(jié)時余下的蜜餞上山泡茶更是愜意,但務(wù)必做好環(huán)境保護(hù)工作。
由虎園路進(jìn)入白鹿路,一路沿著山坡小路前進(jìn),由白鹿洞寺上山,在白鹿洞寺的平臺可看見廈門老城的全貌,由白鹿洞寺的后門可以通向虎溪巖寺,或者直接往鴻山方向。白鹿洞寺以寺中的宛在洞里的白鹿而得名,洞中的白鹿石刻旁有一個小洞,傳說以前的夏日炎熱時會有霧氣從小洞中鉆出,這便是廈門以前的名景——白鹿含煙。溪巖的茶室也是一處很好的歇息點,在小半山的平臺上,可以交個茶桌費,對著植物園的滿山叢林,看它們隨風(fēng)而動。鴻山上一路有亭子,有的可看山看林,有的可看鼓浪嶼。山路一直通向植物園、南普陀以及不見天。若從不見天下山,趁著日頭還未下山,可以順道逛一下華僑博物館,博物館的四樓里有陳嘉庚先生的珍藏器物與書畫,若有雅興還是值得一看的。
植物園也是個游山的好選擇,里面的園林陳設(shè)頗有點舊時光的味道,特別是太平巖寺與萬石蓮寺一帶,怪石層疊,又能見潭水清清,路徑曲曲繞繞,小廟列在山間,景觀別致,又自自然然,頗有深山藏古寺的味道。
開元路 八市 大元路
大同路 鎮(zhèn)邦路 民族路 大學(xué)路 廈門大學(xué)、南普陀
這是一條我對于這座城市的記憶路線。
行程可以從廈門近代城市規(guī)劃的第一條開元路為起點,可以踱入街市里弄,看看騎樓背后小巷子里的舊洋樓,而沿街騎樓上的圖案亦值得細(xì)看,在有些立面上可以看到這個樓的建筑時間,或者與AMOY相關(guān)的字樣,扦插在樓群間的還有廟宇與神龕,也可以找找藏在八市里的那座貼著上百年歷史的日本花瓷磚的古大厝,八市一帶逛完可以經(jīng)過大元路到大同路,若是肚子餓可以找賴厝埕扁食嫂吃份扁食拌面,或者逛到人和路的巷子里吃新廈蝦面。
大同路是舊時廈門的主要貿(mào)易街,現(xiàn)在多起了許多古玩舊物鋪子,由大同路走向第七市場附近便是著名的泰安路五湖茶室,在這里可以喝到醬油色的廈門老濃茶?;蛘咧苯油ㄟ^大同路經(jīng)鎮(zhèn)邦路、中山路到水仙路,路經(jīng)鎮(zhèn)邦路可以到陳佳甜品喝碗甜湯或者吃個龜苓膏,從水仙路沿著海邊走便可以到民族路,民族路是個吃中午飯的好地方,秀琴魚頭或者烏糖沙茶面都是上選,沿著民族路走便至沙坡尾避風(fēng)港,走到內(nèi)港岸邊可見供奉媽祖與龍王的朝宗宮,在這代也有些可以喝個下午茶的地方,特別推薦一茶,它是一間堅持風(fēng)土的小茶館,一側(cè)的大學(xué)路上有間顏味鍋邊糊,他們的煎包配鍋邊糊也是下午點心的好搭配,隨著大學(xué)路走,過避風(fēng)港沙坡尾公廁,便到曉風(fēng)書屋,曉風(fēng)書屋是廈門僅存的幾間優(yōu)質(zhì)的民營書店,辛苦經(jīng)營至今亦是不易,在這里挑幾本閑書也是不錯,從曉風(fēng)書屋出來便可去向廈大或者南普陀,但進(jìn)廈大要身份證,若怕排隊,把剩下的時間花在南普陀的后山也不錯,這一趟走完差不多要大半天,一路走走吃吃也不算很累。
逛之前建議可以閱讀下廈門的小資料,或者搜索下廈門的老照片,對比瀏覽,趣味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