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我國上市公司治理制度變遷的實證研究
——基于股權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2001~2011年的面板數據分析

2015-05-03 02:37沔,歡,
預測 2015年3期
關鍵詞:變遷董事股權

杜 沔, 邵 歡, 顧 亮

(1.汕頭大學 商學院,廣東 汕頭 515063; 2.中國社會科學院 金融研究所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北京 100028; 3.中國證券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 博士后工作站,北京 100033)

我國上市公司治理制度變遷的實證研究
——基于股權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2001~2011年的面板數據分析

杜 沔1, 邵 歡1, 顧 亮2,3

(1.汕頭大學 商學院,廣東 汕頭 515063; 2.中國社會科學院 金融研究所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北京 100028; 3.中國證券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 博士后工作站,北京 100033)

本文通過建立一個聯(lián)立方程模型系統(tǒng)分析框架,采用股改前2001至2006年200家上市公司1200個樣本與股改后2007至2011年922家公司4610個樣本數據,分別采用三階系統(tǒng)估計方法進行估計。實證結果表明:股改前股權集中度、管理層持股與公司績效互不相關,股改后股權集中度、管理層持股與公司績效正向互動,說明股改前公司治理機制與公司績效關系是一種靜態(tài)均衡,股改后公司治理機制與公司績效達到一個新的動態(tài)均衡。支持了中國企業(yè)的改革過程交織著政府選擇外部規(guī)則和社會成員選擇內部規(guī)則的雙重秩序演化路徑的觀點。

公司治理制度變遷;公司治理機制;公司績效

1 引言

長期審視公司制度的有效性是保證企業(yè)在國際上競爭能力的核心問題。面對全球性的金融動蕩、大宗商品市場的暴漲暴跌、匯率市場的此起彼伏、量化寬松政策與通貨膨脹不確定的環(huán)境,如何全面系統(tǒng)地審視組織環(huán)境,洞察制度轉軌的特征,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司治理創(chuàng)新路徑,是現階段中國公司治理研究面臨的重大問題,也是創(chuàng)新公司治理理論的要求。我國經濟體制經過30多年的轉軌與改革,新興與轉軌已成為最主要的時代特征,在公司治理領域主要表現為從單向的治理制度安排向制度與市場博弈均衡型治理的轉變。這不僅表現為公司治理特征在快速變化當中,更表現為治理環(huán)境已經發(fā)生變化,而且影響公司治理制度的安排,我們不僅要研究隨著我國資本市場股權分置改革之后,公司內部各種治理機制與公司制度有效性之間的相互關系,而且還要研究隨著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資本市場制度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遷。我國股權分置改革之前由于有三分之二的國有股與法人股不能流通,公司治理主要按照《公司法》規(guī)定由制度安排的結果,股改之后股東、董事、管理人與債權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買賣股份,股改前后公司治理機制與影響公司績效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變化嗎?如果發(fā)生了變化,那變化是什么?本文試圖通過一個聯(lián)立方程的理論框架檢驗來回答這些問題。

2 文獻回顧

2.1 關于制度變遷的文獻回顧

林毅夫[1]指出有兩種類型的制度變遷:誘致性制度變遷和強制性制度變遷。誘致性制度變遷指的是現行制度安排的變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創(chuàng)造,它由個人或一群人在響應獲利機會時自發(fā)倡導、組織和實行。與此相反,強制性制度變遷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實行。誘致性制度變遷必須由某種在原有制度安排下無法得到的獲利機會引起?,F實經濟變革中,任何一種制度變遷過程總是既有誘致性因素作用,也有強制性因素作用。制度變遷過程實質上是誘致性因素與強制性因素共同作用的過程。

諾思[2,3]認為制度變遷的誘致性因素是經濟主體期望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來獲取在已有制度安排中無法取得的最大的潛在利潤,潛在利潤越大,驅動制度變遷的啟動時間越短。

周業(yè)安[4]在2000年認為中國的改革過程交織著政府選擇外部規(guī)則和社會成員選擇內部規(guī)則的雙重秩序演化路徑,前者是表面上的主線,實際的主線則是后者;并且兩種規(guī)則之間的沖突與協(xié)調貫穿整個制度變遷過程。中國企業(yè)制度的改革既有政府等組織尋找有利于自己的外部規(guī)則的制度創(chuàng)新過程,又有社會成員為尋求恰當的內部規(guī)則而自發(fā)從事制度創(chuàng)新的過程,表面上看,前者涵蓋了整個制度變遷的內容,而大量的案例研究結果表明,在其背后,實際上是內部規(guī)則的自發(fā)演化。

程民選等[5]認為誘致性因素與強制性因素共同推動國有企業(yè)改革的過程,這同時也是一個經營者與政府反復博弈的過程。每一階段改革形成的新的制度安排都可以看作是暫時的博弈均衡,而新的制度又產生了新的利益格局,從而改變了博弈主體的策略安排,也就使得國有企業(yè)改革的階段性表現為從一個均衡向另一個均衡演進。

周業(yè)安[6]指出國外的新制度經濟學研究更多側重于經驗實證以及與社會學等融合來表明新制度經濟學家的自覺努力。而國內研究新制度經濟學時把理性選擇模型作為主導的研究方法,不僅不能給新制度經濟學本身添磚加瓦,而且還浪費了身邊的大量的具有研究價值的事件。原有的案例研究過于依賴理性選擇模型,現在也開始走入困境,且近兩年已經很少有高水平的案例出現。如果國內的新制度經濟學研究要走出低谷,只有弱化方法論的爭論和理性選擇模型的影響,從案例研究和歷史制度分析著手,重點考慮制度的執(zhí)行層面的特征與后果。當實際的制度形態(tài)和演化特征被深入研究后,才有可能對新制度經濟學本身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2.2 關于我國股權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治理機制變化的文獻回顧

廖理和沈紅波[7]研究了中國股權分置改革的市場效應及其影響因素,根據在2006年底已經成功實施股權分置改革的樣本,發(fā)現股權分置改革的市場效應顯著為正。廖理等[8]研究了股權分置改革對公司治理指數的影響,實證研究發(fā)現股權分置改革能夠顯著提高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

汪昌云等[9]研究發(fā)現股改顯著地改善了我國上市公司部分治理機制的有效性,而股改預期實現的公司治理機制有效性功能的改善是通過使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股東形成共同的公司治理利益基礎、提升大股東治理的正向作用、以及使機構投資者發(fā)揮更加積極的監(jiān)督制衡作用、并為公司控制權市場的接管威脅實施創(chuàng)造條件得以實現的。股改對于改善非國有控股公司的治理機制有效性作用更加顯著。

王新霞等[10]采用2005年與2006年的上市公司樣本,研究發(fā)現股改后股權集中度與公司績效間的正向關聯(lián)顯著性降低,股權制衡度與公司績效間的正向關聯(lián)顯著性增強;流通股比重與公司績效的關系由不顯著正相關轉變?yōu)轱@著負相關關系;國有股比重與公司績效的關系由顯著正相關轉變?yōu)轱@著負相關關系;法人股比重與公司績效的關系由顯著負相關轉變?yōu)椴伙@著正相關關系。

廖理等[8]認為學術界對股權分置改革的大量研究分析都一致肯定了股權分置改革的重要推動作用,認為股權分置改革的市場超額收益為正,股權分置改革能夠提高企業(yè)績效。但是,在股權分置改革與公司治理水平上的研究則略顯不足。

2.3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與本文的創(chuàng)新

(1)我國關于股改方面的已有文獻對于我國上市公司股改前后的制度變遷的理論分析的文章基本沒有。股權分置改革效應的研究目前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采用事件研究方法研究股權分置改革的短期市場反應,另一種是采用多元回歸最小二乘法分析股權分置改革對企業(yè)績效的影響。這些研究大多數只是采用股改后一年或兩年的數據,樣本期較短。且研究方法沒有考慮內生性。

(2)周業(yè)安[4]在2000年就指出,9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運用新制度經濟學的原理和分析方法對改革過程作了大量的分析,研究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計劃體制的起源,改革過程的性質、特征和績效,政府在改革過程中的作用以及經濟組織的性質等四個方面。由于比較靜態(tài)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導致這些研究還不足以揭示改革的動態(tài)演化過程中潛藏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一個更好的研究框架必須是在動態(tài)的制度演進過程中,分析當事人之間的互動行為與后果,以及當事人與規(guī)則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后果。本文試圖通過考慮了因果關系的聯(lián)立方程框架分析股改前后上市公司治理機制與公司績效的關系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以揭示股改前后我國上市公司制度變遷的動態(tài)演化過程與相互關系結果。

(3)中國的改革過程交織著政府選擇外部規(guī)則和社會成員選擇內部規(guī)則的雙重秩序演化路徑,前者是表面上的主線,實際的主線則是后者;并且兩種規(guī)則之間的沖突與協(xié)調貫穿整個制度變遷過程。本文通過股權分置改革前后我國上市公司治理制度內部規(guī)則、公司治理機制與公司績效關系的變遷情況,實證檢驗說明公司治理制度的內生變遷過程,論證周業(yè)安的以上觀點[4,6]。

3 我國上市公司治理機制制度變遷的理論依據與研究假設

我國上市公司自1986年第一家股份公司成立發(fā)行股票至2005年,采用的是國有股、法人股與個人股分置的做法,公司制度是一種政府主導的強制性制度安排。2005年開始,2006年12月結束的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是一種強制性制度變遷,隨后發(fā)生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大股東持股、經理人持股、外部董事比例等與公司績效之間的相互影響的變化是誘致性制度變遷的結果,是在非流通股份國有股與法人股流通之后,股東、董事與經理人為了自身利益在制度安排與市場選擇之間博弈的結果。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之后產生了新的利益格局,使得企業(yè)治理制度安排由原來的均衡向另一個均衡演進。

公司治理機制與公司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基本形成外生性與內生性兩種假設,外生性假設認為這些公司治理機制單向影響公司價值,內生性假設認為公司治理機制與公司價值是雙向因果。由于我國上市公司大多數為國有企業(yè)按照1993年《公司法》改制而成(1993年以前成立的股份公司按照《股份有限公司規(guī)范意見》設立),股改之前,國有企業(yè)公司制度主要是按照《公司法》規(guī)定進行股份制改革,資本市場機制尚未健全,有三分之二的股份是非流通股份,公司治理機制主要是單一方面制度安排的結果,所以假設:

H1 股改前股權集中度單向影響公司績效。

H2 股改前管理層持股單向影響公司績效。

H3 股改前外部董事比例單向影響公司績效。

H4 股改前債務水平單向影響公司績效。

2006年底,我國的股權分置改革已宣告基本完成。股改之后流通比例逐漸增加,2013年底流通股比例已占83.3%,流通市值占總市值比例達84.6%,國家、法人與個人股東、董事、管理人可以根據公司業(yè)績的好壞買賣股份,不但公司治理機制影響公司績效,而且公司績效也影響公司治理機制,有利于流通股股東的影響力發(fā)揮,有利于發(fā)揮代理權競爭機制和外部并購機制的外部治理作用,并且市場機制也逐漸發(fā)揮作用,這種制度背景下公司治理機制與公司績效,正如Demsetz等[11~13]所分析的,是股東尋求利潤最大化過程的內在結果。故假設:

H5 股改后股權集中度與公司績效雙向因果,互為正相關。

H6 股改后管理層持股與公司績效雙向因果,互為正相關。

H7 股改后外部董事比例與公司績效雙向因果,互為正相關。

H8 股改后債務水平與公司績效雙向因果,互為正相關。

4 研究設計

4.1 變量設計

4.1.1 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

管理層持股水平(MH):本文用年末公司全部高級管理人員中,除董事、監(jiān)事以外的其他高級管理人員所持有的股票總數占總股本的比例來表示。

獨立董事比例(out_share):本文選擇獨立董事比例來衡量董事會的監(jiān)督能力。

公司價值采用TBQ衡量:按照目前國內學者普遍采用的計算方法,其計算公式為TBQ=公司市場價格/公司重置成本 =(年末流通市值+非流通股份占凈資產的金額+長期負債合計+短期負債合計)/年末總資產。

4.1.2 控制變量

表1 控制變量定義

續(xù)表1

4.2 研究模型設計

為了驗證假設,我們建立聯(lián)立方程模型1~5,其中四個公司治理變量(MH、LA5、Out_share、D/V)及ROA或TBQ是內生變量,其他均為外生變量。采用聯(lián)立方程系統(tǒng)估計(3SLS)三階估計方法對股改前后上市公司的數據進行檢驗。

模型1MH=α0+α1LA5+α2Out_share+α3D/V+α4ROA+α5lnsalary+α6Controller+α7Ceo_tenure+α8lnFirmsize+α9Industry+α10Year+ε1

模型2LA5=β0+β1MH+β2Out_share+β3D/V+β4ROA+β5Controller+β6Firmrisk+β7lnFirmsize+β8Industry+β9Year+ε2

模型3Out_share=γ0+γ1MH+γ2LA5+γ3D/V+γ4ROA+γ5Bsize+γ6Controller+γ7Growth+γ8Ceo_tenure+γ9Meet+γ10Industry+γ11Year+ε3

模型4D/V=λ0+λ1MH+λ2LA5+λ3Out_share+λ4ROA+λ5lnFirmsize+λ6CR+λ7Industry+λ8Year+ε4

模型5(1):ROA=ξ0+ξ1MH+ξ2LA5+ξ3Out_share+ξ4D/V+ξ5Dir_ceo+ξ6IAA+ξ7Growth+ξ8lnFirmsize+ξ9Industry+ξ10Year+ε5

模型5(2):TBQ=ξ0+ξ1MH+ξ2LA5+ξ3Out_share+ξ4D/V+ξ5Dir_ceo+ξ6IAA+ξ7Growth+ξ8lnFirmsize+ξ9Industry+ξ10Year+ε5

模型1~5中控制變量的選取依據:

模型1,選取lnsalary,Ceo_tenure,Controller和lnFirmsize作為控制變量。選取管理層薪酬(lnsalary)作為控制變量是因為管理層薪酬與管理層持股均為激勵手段,對管理層持股可能會有比較大的影響;選取總經理任職年限(Ceo_tenure)作為控制變量是因為總經理任職年限越長,累計持有公司股份可能將越多;選取實際控制人性質(Controller)和公司規(guī)模(lnFirmsize)是因為公司實際控制人性質及公司規(guī)模的不同可能會影響管理層持股水平。

模型2,控制變量包括Firmrisk,Controller和lnFirmsize。選取它們作為控制變量是因為:公司特有風險(Firmrisk) 是影響大股東增持或減持公司股份的重要因素;而實際控制人性質(Controller) 和公司規(guī)模(lnFirmsize) 也可能會影響股權集中度。

模型3,控制變量包括Bsize,Controller,Growth,Ceo_tenure,Meet。選擇它們作為控制變量是因為:董事會規(guī)模(Bsize) 會嚴重影響獨立董事比例;實際控制人性質(Controller)的不同會影響獨立董事的聘請意愿,非國有上市公司更有動力聘請外部獨立董事去監(jiān)督管理層;選擇公司成長性(Growth)作為控制變量,是因為成長性高的公司由于存在更多的信息不對稱以及更嚴重的代理問題,需要聘請更多的外部獨立董事;總經理任職年限(Ceo_tenure)越長,股東對其越了解,股東與經理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越低,此時股東們便缺乏聘請外部獨立董事來對他們進行監(jiān)督的動力;而股東大會召開次數(Meet)越多,額外聘請獨立董事的概率也越大。

模型4,控制變量為lnFirmsize和CR。選擇公司規(guī)模(lnFirmsize)為控制變量是因為大公司的破產成本比較小公司低,因此更容易獲得外部借款;而選擇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收益率(CR)是因為如果內部經營活動能夠取得越多的現金的話,公司就會相應地減少外部借款。

模型5,控制變量為Dir_ceo,IAA,Growth,lnFirmsize。選取兩職關系(Dir_ceo)作為控制變量是因為總經理和董事長兩職分離時更有利于董事會對其進行監(jiān)督,降低代理成本,從而提升公司績效;選取無形資產比率(IAA)、公司成長性(Growth)、公司規(guī)模(lnFirmsize)作為控制變量是因為它們都是公司績效的重要影響因素。此外,Industry和Year分別為行業(yè)和年份虛擬變量。

4.3 樣本選取

本研究選取股改前樣本:2001至2006年200家上市公司(由于2001年以前的上市公司數較少)共1200個樣本。股改后樣本選擇2007至2011年上市公司922家,共計4610個樣本數據。數據來源于國泰安信息技術有限公司(GTA)的CSMAR數據庫,根據研究的需要我們剔除以下公司:

(1)鑒于金融行業(yè)的會計標準和其他行業(yè)存在不同,為統(tǒng)一標準,本文剔除屬于金融類公司的所有數據。(2)考慮到不同市場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影響,剔除在A股上市同時,在B股、H股和N股也發(fā)行股票的樣本公司。(3)考慮到被ST、*ST、**ST、PT類等發(fā)生巨額虧損的公司的不穩(wěn)定性,剔除選擇區(qū)間內上述類型公司。(4)為保證數據的可信性和時效性,本文研究的時間區(qū)間內的公司必須是持續(xù)經營的,因此本文剔除有上述原因引起問題的公司。(5)剔除數據有問題和數據不全樣本公司。

5 實證分析與結果

5.1 股改前公司治理機制與公司績效關系

為了檢驗股改前后公司治理變量與公司績效之間的關系,我們采用聯(lián)立方程系統(tǒng)估計方法三階最小二乘法對股改前數據進行估計,得到以下結果。

表2 股改前公司治理機制與公司績效關系回歸結果

續(xù)表2

注:*表示p<0.1,**表示p<0.05,***表示p<0.01,雙邊檢驗。

從表2可知:(1)管理層持股與公司績效互不相關;(2)股權集中度與公司績效互不相關;(3)外部董事比例不影響公司績效,公司績效正向影響外部董事比例;(4)債務融資比例與公司績效互為負相關。

5.2 股改后公司治理機制與公司績效關系

我們采用聯(lián)立方程系統(tǒng)估計方法三階最小二乘法對股改后數據進行估計,得到以下結果。

表3 股改后公司治理機制與公司績效關系回歸結果

注:*表示p<0.1,**表示p<0.05,***表示p<0.01,雙邊檢驗。

從表3可知:(1)管理層持股與公司績效互為正相關;(2)股權集中度與公司績效互為正相關;(3)外部董事比例與公司績效互為正相關;(4)債務融資比例與公司績效互為負相關。

5.3 股改前后公司治理機制與公司績效之間的關系變化

從以上實證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股改前股權集中度與公司績效互不相關,管理層持股與公司績效互不相關,不支持假設1與假設2。說明股改前股權集中度與管理層持股這兩個治理機制不發(fā)揮作用。

(2)股改前外部董事比例不影響公司績效,公司績效正向影響外部董事比例,不支持假設3。說明股改前外部董事比例不能發(fā)揮作用,績效好的公司偏向于選擇較大比例的外部股東。

(3)股改后股權集中度與公司績效互為正相關,支持假設5。說明一方面股改之后大股東持股比例這個治理機制發(fā)揮了作用,能夠增加公司績效,另一方面大股東能夠根據公司績效的高低選擇持股比例,大股東持股與公司績效是一個雙向互動的結果, 從原來的靜態(tài)均衡到達新的動態(tài)均衡。

(4)股改后管理層持股與公司績效互為正相關,支持假設6。說明一方面股改之后管理層持股這個激勵機制發(fā)揮了有效性,而且管理層能根據公司績效的高低選擇持有的比例,管理層持股與公司績效之間呈現雙向互動的關系,從原來的靜態(tài)均衡到達新的動態(tài)均衡。

(5)股改后的外部董事比例與公司績效互為正相關,支持假設7。說明外部董事比例能發(fā)揮作用,績效好的公司偏向于選擇較大的外部董事比例。

(6)股改前后債務融資比例與公司績效互為負相關,不支持假設4與假設8。說明不管是股改前或者股改后債務融資比例這個治理機制都不能發(fā)揮作用,而且銀行對上市公司的貸款存在逆向選擇,與Du等[15]的研究結果相同。

5.4 穩(wěn)健性檢驗

為了檢驗以上實證的穩(wěn)健性,將以上模型1至模型5的ROA全部替換成TBQ,分別重復前面兩步的估計,得出股改后除了外部董事比例與TBQ互為不相關外,其他結論相同。由于公司績效存在會計操縱可能性,在我國外部董事比例這個治理變量基本是不能發(fā)揮作用的。

6 結論解釋與研究局限

以上實證結果驗證了林毅夫[1]關于制度變遷過程實質上是誘致性因素與強制性因素共同作用的過程這一觀點,也證實了周業(yè)安[4]的觀點,即中國的改革過程交織著政府選擇外部規(guī)則和社會成員選擇內部規(guī)則的雙重秩序演化路徑,前者是表面上的主線,而實際的主線則是后者;并且兩種規(guī)則之間的沖突與協(xié)調貫穿整個制度變遷過程。中國的改革既有政府等組織尋找有利于自己的外部規(guī)則的制度創(chuàng)新過程,又有社會成員為尋求恰當的內部規(guī)則而自發(fā)從事制度創(chuàng)新的過程。表面上看,前者涵蓋了整個制度變遷的內容,而大量的案例研究結果表明,在其背后,實際上是內部規(guī)則的自發(fā)演化。股權分置改革的措施是政府尋找有利于自己的外部規(guī)則的制度創(chuàng)新過程,這個政策實施之后,公司利益相關者股東、管理者、董事與債權人從自身利益出發(fā),自發(fā)從事制度創(chuàng)新過程。

也驗證了程民選等[5]的觀點,即誘致性因素與強制性因素共同推動國有企業(yè)改革的過程,每一階段改革形成的新的制度安排都可以看作是暫時的博弈均衡,而新的制度又產生了新的利益格局,從而改變了博弈主體的策略安排,也就使得國有企業(yè)改革的階段性表現為從一個均衡向另一個均衡演進。

研究局限:在進行公司治理機制與公司價值關系的實證檢驗中,不同上市公司的制度背景、不同的樣本區(qū)間、不同的樣本、不同的內生變量的選取對結論會有所影響。聯(lián)立方程系統(tǒng)估計方法也需要小心解釋,雖然聯(lián)立方程系統(tǒng)估計方法比單方程估計有很大的優(yōu)點,但由于內生變量的選取也只是一個經驗值,另外由于聯(lián)立方程需要選取的內生變量較多,如果其中一個變量的樣本較少,就可能造成整個聯(lián)立方程選取的樣本量大大減少,也存在損失樣本信息問題。公司治理的模型的設定如果錯誤地定義系統(tǒng)方程會造成嚴重的偏差,這是一個需要多次檢驗加以論證的問題。

[1] 林毅夫.關于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致性變遷和強制性變遷.A.H.科斯,A.A.阿爾欽,D.諾思.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4.260-287.

[2] 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陳郁,羅華平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1.

[3] 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杭行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 周業(yè)安.中國制度變遷的演進論解釋[J].經濟研究,2000,(5):3-12.

[5] 程民選,龍游宇,李曉紅.中國國有企業(yè)制度變遷:特點及經驗總結[J].南開經濟研究,2005,(6):91-93.

[6] 周業(yè)安.關于當前中國新制度經濟學研究的反思[J].經濟研究,2001,(7):19-27.

[7] 廖理,沈紅波.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與股權分置改革效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9):117-125.

[8] 廖理,沈紅波,酈金梁.股權分置改革與上市公司治理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yè)經濟,2008,(5):99-108.

[9] 汪昌云,孫艷梅,鄭志剛,等.股權分置改革是否改善了上市公司治理機制的有效性[J].金融研究,2010,(12):131-145.

[10] 王新霞,劉志勇,孫婷.股權分置改革對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關系變遷的影響機理及實證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11,(2):63-72.

[11] Demsetz H. The structure of ownership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3, 26(2): 375-393.

[12] Demsetz H, Lehn K. 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 causes and consequences[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5, 93(6): 1155-1177.

[13] Demsetz H, Villalonga B.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1, 7(3): 209-233.

[14] Agrawal A, Knoeber C R. Firm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s to control agency problems between managers and shareholders[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96, 31(3): 377-397.

[15] Du M, Chen S Y, Shao H. Corporate governanc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r market choice[J].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 2014, 8(4): 717-744.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Institutional Change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Based on Data Samples Analysis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from 2001~2011 Before and After the Non-tradable Shares Reform

DU Mian1, SHAO Huan1, GU Liang2,3

(1.SchoolofBusiness,ShantouUniversity,Shantou515063,China; 2.PostdoctoralResearchCenter,InstituteofFinanceandBanking,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Beijing100028,China; 3.PostdoctoralWorkingStation,ChinaSecuritiesandRegulatoryCommission,Beijing100033,China)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n analytic framework of simultaneous equations based on causality. It adopts 1200 data samples from 200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during the year 2001 to 2006 before the Non-tradable shares reform and 4610 data samples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during the year 2007 to 2011 after the Non-tradable shares reform. 3SLS system estimation of simultaneous equations are respectively done to show the differences of two set data before and after Non-tradable shares reform. It is found that: Firstly,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does not affect each other, managerial ownership and firm performance does not affect each other before the Non-tradable shares reform. Secondly,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affect each other positively, managerial ownership and firm performance affect each other positively after the Non-tradable shares reform. This shows that the mechanis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is a kind of static equilibrium before the Non-tradable shares reform, but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achieve dynamic equilibrium after the Non-tradable shares reform. It explains that the process of the reform of China’s enterprises is double order evolution path mixed with external rules chosen by the government and internal rules chosen by social members.

corporate governance institutional change;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 firm performance

2014-10-31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資助項目(10YJA630028);汕頭大學國家基金培育資助項目(NFC10003)

F271.5

A

1003-5192(2015)03- 0046- 07

10.11847/fj.34.3.46

猜你喜歡
變遷董事股權
小漁村的變遷
我國獨立董事制度發(fā)展現狀研究
回鄉(xiāng)之旅:講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變遷
我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存在的缺陷與改進建議
一紙婚書見變遷
獨立董事制度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清潩河的變遷
改制企業(yè)應加強和完善股權管理
定增相當于股權眾籌
七七八八系列之二 小步快跑搞定股權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