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嬋 張崴 馮林
摘 要:多元治理理論強調公共事業(yè)的多主體參與。在高等教育評估中,政府、社會和高校的多主體參與是高等教育評估健康發(fā)展的關鍵。文章從多元治理理論的視角分析了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存在的問題,以及高等教育評估需要多主體參與的意義,并提出了政府、社會、高校多主體參與高等教育評估的建議。
關鍵詞:多元治理;高等教育評估;多主體參與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04-0072-02
關于治理,全球治理委員會將其界定為: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物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lián)合行動的持續(xù)的過程。多元治理是治理中有關多主體參與理論觀點的強化。所謂多元治理就是政府、市場、社會力量等參與到公共事業(yè)管理的一種制度安排,其更加強調將公共事務的管理權限和責任從傳統(tǒng)的政府壟斷中解放出來,通過各主體的合作、協(xié)商來實現(xiàn)對公共事務的管理,形成一種各主體共治的局面。多主體參與是多元治理的前提,也是多元治理的實現(xiàn)途徑。
高校是一個特殊的社會公共事業(yè)組織,一個典型的利益相關者組織,從政府的一方管理走向政府、社會和高校三方多元治理已成為高校管理的必然發(fā)展趨勢。高等教育評估的開展能為學校改進工作開展教育改革和教育管理部門改善宏觀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據(jù),促進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高等教育評估的多主體參與體現(xiàn)了高校多元治理的趨勢,也是我國高等教育評估發(fā)展的需要。
一、從多元治理審視高等教育評估的問題
(一)政府主導
評估制度在高等教育發(fā)展中具有“風向標”和“指示器”的作用,由政府主導的評估對高等學校的發(fā)展有很強的規(guī)范和導向作用。在我國高等教育評估中,首先,由于從評估工作的統(tǒng)籌到評估人員的選配都被納入到了政府行政工作體系中,大大加重了政府工作的負擔,同時也由于缺乏常態(tài)、連續(xù)的評估,造成評估工作成本過高。其次,由于政府主推的評估遠離教學真實環(huán)境、遠離市場環(huán)境,導致評估活動的信息收集不完整,對市場需求的反映有明顯的滯后性。再次,政府集高等教育舉辦者、管理者和主導評估者三角色于一身,從評估開始到評估結束都有很強的封閉性,缺乏第三方的有效監(jiān)督,這使評估活動的公正性、科學性和公益性受到社會公眾的質疑,政府在辦好高等教育和管好高等教育的雙重目標下壓力越來越大。
(二)未反映社會的利益訴求
社會主體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利益相關者,高等教育質量的高低對其有深刻的影響。社會希望高等教育能產出更多的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培養(yǎng)更多能適應、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高質量人才。同時,社會希望自身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在高等教育評估工作中得到反映,并希望政府主導的評估活動的評估結果能融入到市場“信息流”中,為自己的決策提供依據(jù)。不僅如此,社會希望參與到評估中,引導社會資源對高等教育的高效投入,加強與大學的聯(lián)系,擴大自身在高等教育發(fā)展中的影響力,改變社會對高校建設缺少話語權的現(xiàn)狀,而上述種種訴求無法直接地在我國現(xiàn)有的評估制度中得到全面反映。
(三)高校參與評估的內動力不強
政府主導的高等教育評估呈現(xiàn)行政檢查傾向,并且評估結果與政府的各項資源投入直接掛鉤,高校在面對政府的評估時,不得不傾盡全校之力迎合評估標準,甚至不惜弄虛作假。評估一旦結束,學校便懈怠下來,逐漸在各高校間形成政府評估通過便“萬事大吉”的消極思想。高校過分依賴政府的外部推動,無法形成參與評估的主體意識,對本應貫穿于日常教學的自我評估的推動意識不強,大大降低了教育評估的成效,影響了“以評促建”的實現(xiàn)。此外,現(xiàn)有的評估制度缺乏教師和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檢查,影響了高校參與評估內動力的提高,客觀上也形成了高校評估缺乏基層參與的問題。
二、多元參與的意義
(一)有利于緩解政府在高等教育評估中的合法性危機
合法性是指得到社會大眾或各個利益主體的普遍認同與自愿遵從。我國的高等教育評估制度自建立以來就帶有明顯的政府主導色彩,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利益格局不斷分化,政府主導的一元評估制度,與利益主體多元化的社會環(huán)境契合度不斷下降,無法實現(xiàn)其他利益主體的參與意愿和利益訴求,自然難以得到其信任和認同,形成合法性危機[1]。高等教育評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等教育資源的配置,關乎各利益主體的切身利益,因此高等教育評估應有各利益主體的廣泛參與。通過高等教育評估多主體參與,拓寬社會和高校參與高等教育管理的渠道,為其提供表達利益訴求的機會,從而使高等教育評估更加民主、科學,提高政府在高等教育評估中的協(xié)調能力,保證高等教育評估活動得到廣泛認同和信任,緩解政府在高等教育評估中的合法性危機。
(二)有利于政府、社會和高校間的相互認可
隨著市場經濟和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政府、社會和高校各主體在高等教育的利益逐漸分化,這必然會產生利益的矛盾和教育價值觀念的沖突。政府主導的高等教育評估活動因缺乏與社會、高校的溝通互動,評估的認同感下降。高校在政府“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評價標準中呈現(xiàn)趨同態(tài)勢,培養(yǎng)的學生不能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社會對高校建設的認同感下降,對政府在高等教育事業(yè)中的管理能力產生不信任。
多元參與是通過利益主體的多元化,權力的多元分配,實現(xiàn)各方利益的最大化??梢酝ㄟ^政府、社會和高校共同參與高等教育評估,重建三方之間的信任關系,強化高等教育質量意識,引導政府、社會和高校各方的獨立性,實現(xiàn)政府、社會和高校在高等教育評估中的相互認同。同時,在相互認同的基礎上,激發(fā)各主體參與高等教育評估的積極性。
三、多元主體參與高等教育評估的策略
(一)政府創(chuàng)造多主體參與的環(huán)境
在高等教育評估多主體參與中,政府需要通過宏觀上的制度安排和引導來鞏固影響力。
第一,政府在高等教育評估中職能的轉變需要制度的保障。改善評估制度缺失的現(xiàn)狀,創(chuàng)新已有的評估制度,加快評估的立法,實現(xiàn)更加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確立社會、高校參與評估的合法性,并對社會、高校參與高等教育評估的方式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確保社會、高校在參與評估時有法可依。
第二,積極培育和發(fā)展教育評估市場。引入教育評估服務的競爭機制,運用立法、委托合作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對評估工作進行宏觀管理和協(xié)調。
第三,建立多樣化評估標準。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fā)展,需要有多樣化培養(yǎng)目標的高校,也需要多樣化的評估標準來衡量不同類型高校的質量。通過多樣化評估標準的實施給予高校充分的建設空間,以充分發(fā)揮高校探索特色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性,使評估工作真正成為大學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自我約束的動力。
(二)社會提高自身的參與力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社會在教育市場資源配置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教育評估領域,社會需要自主創(chuàng)造參與機會,提高自身的參與能力。
第一,政府對公共高等教育經費的減少為社會市場參與高等教育提供了機會。社會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資金、信息優(yōu)勢,加大與高校的橫向合作,提高社會與高校的密切程度,并運用市場競爭機制的參與,促進高校提高專業(yè)設置和學生培養(yǎng)中的成本效益,擴大社會在高校發(fā)展中的話語權,進而將這種影響力映射到高等教育評估中。
第二,加強與政府的溝通,將自身參與高等教育評估的利益訴求以合理的方式反饋到政府評估的運行中,使這種參與愿望不斷以溫和的方式得到強化,進而引起政府在評估決策中的考量,為自身參與高等教育評估創(chuàng)造和諧寬松的環(huán)境。
(三)高校加強自我評估
高校自我評估更能發(fā)現(xiàn)高校自身存在的不足,對高校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更強的推動力。
第一,高校需建立一個常設評估小組,小組成員可由專業(yè)評估專家、普通教職員工、學生等共同參與。將學生納入評估小組的目的是拉近教學評估與學生的距離,促進評估的基層參與。
第二,高校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對自身建設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評估指標,并不斷豐富評估指標體系,使指標體系涵蓋學生的輸入輸出質量、教師績效、行政管理和校園文化等高校建設的方方面面。通過制定合理的評估指標提高和強化高校進行自我評估的完成度,促使高校不斷根據(jù)自身情況提高評估標準,提高自我評估的積極性。
第三,高校在進行自我評估時要不斷豐富評估技術手段,改變過去過分依賴現(xiàn)場抽查、直接面談的方式,將信息技術運用到評估工作中,充分利用學校校園網、圖書館信息系統(tǒng)等已有數(shù)據(jù)庫中的資源,通過運用大數(shù)據(jù)分析獲得更加客觀的信息,以減少參與主體主觀因素的影響,提高評估的信度和效度。
第四,加強教育評估的理論、技術和方法的研究工作,將教育評估的本質和目的的研究以及科學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作為研究的重點,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評估的理論支持,促進我國高等教育評估的科學發(fā)展[2]。
(四)評估中介機構積極參與
政府、社會和高校的利益平衡需要評估中介機構的參與。評估中介機構能比較全面地掌握零散的教育評估信息,避免因利益相關而造成的評估失真。中介機構的形成、發(fā)展不僅需要政府提供寬松的政策環(huán)境,更需要中介機構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能動性。
第一,鑒于目前我國評估中介機構還沒有形成獨立的生存環(huán)境,生存空間狹小,評估中介機構要增強自身的權威性和公正性,建立一支具有專業(yè)評估素養(yǎng)的評估專家團隊,自覺規(guī)范自身行為,樹立評估服務意識,以高質量的評估贏得政府、社會和高校的信任,提高自身的影響力。
第二,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促進中介機構內部的優(yōu)勝劣汰。評估中介機構的生存需要政府和高校的選擇,這必然存在著各個評估機構的競爭。中介機構需要深刻體會到服務質量對自身發(fā)展的影響,融入到市場的自由選擇中,摒棄對政府的依賴,提高競爭意識,在競爭中提高評估質量,實現(xiàn)長遠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德林.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的合法性審視[J].評價與管理,2012,(3).
[2]王冀生.學校、社會、政府在高等教育評估中的地位、作用[J].中國高教研究,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