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恩
1962年6月1日清晨,一艘以色列軍艦駛入公海,一位海軍軍官走上甲板,將一個鐵皮罐子奮力扔進了大海。罐中盛放的是納粹戰(zhàn)犯阿道夫·艾希曼的骨灰。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以色列人民不想讓他的骨灰污染他們神圣的國土。
阿道夫·艾希曼于1906年出生于德國。他是二戰(zhàn)中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負責人。就是他發(fā)明了用煤氣毒死猶太人的“科學解決”手段,導致200多萬猶太人命喪奧斯維辛。大戰(zhàn)結束后,艾希曼東躲西藏,最后躲到了阿根廷。1951年,大名鼎鼎的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建立。在其努力之下,艾希曼終于落網(wǎng)。不過,抓捕艾希曼的過程卻是起于一場不著調的求愛。
當時,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郊外,住著一位萬人迷姑娘勞澤·荷爾曼。她的眾多追求者中,有一個來自德國的小伙子尼古拉斯。和別的追求者不一樣,這位尼古拉斯不是炫富,而是“炫父”:“想當年,我父親可是第三帝國的一位大人物,他不僅在軍界一言九鼎,還可以調動黨衛(wèi)隊……我父親曾經(jīng)對我說,如今他最大的遺憾就是當年沒有完全貫徹領袖的意志,把劣等民族猶太人全部消滅光?!贝搜砸怀?,勞澤立刻憤而起身告辭。因為她的父親就是猶太人。
不消說,這場求愛肯定是沒戲了。勞澤后來在家里同父母聊天時,提到了這位追求者。說者無心,但是聽者有意,更何況她父親羅塔爾·荷爾曼正是當年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幸存者。
一天早上,像往常一樣,羅塔爾·荷爾曼的妻子給他讀報。其中一條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聯(lián)邦德國的一位地區(qū)檢察長弗里斯·鮑威爾正在全力追捕一個納粹戰(zhàn)犯,名叫阿道夫·艾希曼。據(jù)說這個罪惡昭彰的戰(zhàn)犯很可能藏身阿根廷。羅塔爾腦中立刻想起他女兒拒絕的那個追求者。
經(jīng)過一番調查,他越來越確信,女兒的這個追求者與艾希曼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于是,他想方設法與那位檢察長取得聯(lián)系,說自己很可能找到了艾希曼的蹤跡。這位檢察長是德籍猶太人,曾經(jīng)深受納粹迫害。他沒有把這個消息交給西德政府,而是輾轉告知了以色列方面。很快,這條消息就出現(xiàn)在摩薩德負責人伊塞·哈雷爾的桌上。
哈雷爾接到情報后,馬上派人去偵察。兩年后,真相查明:艾希曼果然在那里!當時他已經(jīng)改名為卡德·克里門汀,在一家汽車工廠上班。以色列總理本·古里安得知這個消息之后,激動地說:“趕緊把他弄來!不管是死是活!”哈雷爾得令,立即帶人前往阿根廷。
1960年5月11日,摩薩德的一個抓捕小組在艾希曼每天下班后的必經(jīng)之路上埋伏了下來。為了不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他們佯裝修車。果然,傍晚時分,艾希曼從一輛公共汽車上下來,氣定神閑地走了過來。在經(jīng)過那輛“破車”時,一位特工騰身而起把他撲倒在地,另外兩名特工立刻把他抬起來扔進車里。對此,艾希曼卻出奇的平靜,他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我聽從命運的安排?!?/p>
初審時,自知罪責難逃的艾希曼十分配合,此外,他竟然以行家里手的身份稱贊摩薩德特工:“這件事你們辦得很專業(yè)!”之后,摩薩德特工想方設法把艾希曼弄回以色列。這件事后來還引發(fā)了以色列和阿根廷之間的一場外交糾紛。
1961年,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受審并被判處死刑。這年12月25日,他被執(zhí)行絞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