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素質教育的號召下,小學語文教學不斷加強對閱讀內(nèi)容的重視。重視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工作,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促進教學方式的不斷革新,是當下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考慮的問題。為了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本文將由“點”及“面”對此展開逐步分析。
關鍵詞:語文閱讀;品讀;教學內(nèi)涵
一、一目十行,了解大意
小學階段的學生,普遍好奇心比較重,對任何事物都極易表現(xiàn)出強烈的興趣,在閱讀方面也一樣。不過因為思維模式還在發(fā)展階段,所以對于他們來說,想要認認真真通讀一篇文章沒有正確的引導還是有很大的困難的。因此,教師一定要結合小學生的具體特點,采取有效的措施給予正確的引導,讓他們掌握正確的閱讀方式,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這里以課文《司馬光》為例,教師首先應該帶領學生對文章的大體內(nèi)容進行了解,引導學生掌握文章主要精神內(nèi)涵,讓學生從中獲得全新的認識。學生的理解能力薄弱,很容易犯錯,這就要求教師要給予及時的指導,糾正錯誤。隨后,教師再找一篇故事性強的文章讓學生進行訓練,通過這種方式加強對學生閱讀思維的訓練,讓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閱讀習慣。
當然,通過這種方式來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耗費大量時間,不過卻是提高該年齡段的學生閱讀能力的較好的方式,能夠保證學生在沒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閱讀中獲得有價值的東西。
二、細細品讀,洞察內(nèi)涵
教師在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大體的了解之后,還要引導學生就自己的理解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這時候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體會作者寫作的意圖,分析文中的思想主旨以及文章所渲染的思想感情。這些都是隱藏在文章之中的一些細節(jié)性的信息,像一個主要的框架結構,連接全文的內(nèi)容,達到形成整篇文章的效果。和第一遍泛讀不同的是,為了發(fā)現(xiàn)這些潛在的信息,學生必須要集中精力,逐行逐句地展開分析,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文中的所有人物被賦予血肉與靈魂,才能更好地了解分析他們的心情、性格、品質等。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閱讀中,教師應該就每一段、每一章節(jié)的重點內(nèi)容進行簡單的講解與引導。
無論是誰,在閱讀的過程中都應該經(jīng)過一個細細品讀、洞察內(nèi)涵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從閱讀中獲得營養(yǎng)。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引導他們逐字逐句地仔細閱讀一篇文章有一定的難度,更不要說洞察文章的中心思想感情了。同樣以《司馬光》為例,如果教師直接提出“司馬光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具有什么樣的品質?”“你認為他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什么?”這類問題,很多小學生是回答不上來的。在這種情況下,語文教師應該換一種引導方式,可以先讓學生將內(nèi)容以話劇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引導學生通過回憶來分析司馬光救人的場景,來慢慢引導學生對文中人物形象進行分析認識。
任何一種習慣的養(yǎng)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好的習慣的形成必須要依靠正確的引導。
三、深入閱讀,舉一反三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想充分發(fā)揮舉一反三的作用,必須要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同時引導學生掌握逐次閱讀的習慣。教師可以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盡量選擇那些故事性較強的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展開閱讀。只有加強閱讀,語感才能增強,思維拓寬了,了解到的東西越來越多,理解能力也會加深。當講到司馬光的行為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拓展想象空間,將其他故事中相關的人物與之進行對比。當有的學生回答出問題的時候,教師要給予及時的表揚,鼓勵先進,樹立榜樣,引導其他學生更加努力地學習。
在學習《烏鴉喝水》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給予文中動畫形象正確的認識評價,通過舉一反三,提高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習慣,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
隨著社會各界對素質教育的高度重視,學校在閱讀教學方面也有了相應的要求。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必須要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與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不斷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將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不過基于原有的閱讀教學工作的整體狀況,這將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我們端正心態(tài),逐步實現(xiàn)目標。